39健康

三分钟自测卵巢是否早衰

  首先,女性30岁以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性激素正常周期被打乱,则会造成月经失调。周期不准,超前,落后,无定期,经量过多、过少,色泽紫黑或淡红,经血浓稠或稀薄等,月经不调是卵巢功能衰退最早的指征。其次用卵巢功能评分表自我诊断自己的卵巢功能衰退的程度。

  症状:

  月经不调:基本分4分,程度:无(0分);经常,量少或量多,经期缩短或延长(2分);闭经(3分)

  失眠:基本分2分,程度:无(0分);偶尔(1分);经常,服安眠药有效(2分);影响工作、生活(3分)

  易激动:基本分2分,程度:无(0分);偶尔(1分);经常,能克制(2分);经常,不能克制(3分)

  感觉障碍:基本分2分,程度:无(0分);与天气有关(1分);平常有冷、热、痛、麻木感(2分);冷、热丧失(3分)

  皮肤改变:基本分2分,程度:无(0分);失去光泽、皮肤干燥(1分);色斑、皱纹(2分);皮肤干瘪,黄褐斑(3分)

  潮热出汗:基本分4分,程度:无(0分);<3次/日 (1分);3—9次/日(2分);≥10日(3分)

  抑郁及疑心:基本分1分,程度:无(0分);偶尔(1分);经常,能控制(2分);生活信念(3分)

  眩晕:基本分1分,程度:无(0分);偶尔(1分);经常,不影响生活(2分);影响日常生活(3分)

  疲乏:基本分1分,程度:无(0分);偶尔(1分);上四楼困难(2分);日常活动受限(3分)

  骨关节痛:基本分1分,程度:无(0分);偶尔(1分);经常,不影响功能(2分);功能障碍(3分)

  头痛:基本分1分,程度:无(0分);偶尔(1分);经常,能忍受(2分);需要治疗(3分)

  心悸:基本分1分,程度:无(0分);偶尔(1分);经常,不影响生活(2分);需要治疗(3分)

  皮肤蚁走感:基本分1分,程度:无(0分);偶尔(1分);经常,能忍受(2分);需要治疗(3分)

  泌尿系感染:基本分2分,程度:无(0分);<3 1="">3次/年(2分);>1次/月(3分)

  性生活状况:基本分2分,程度:无(0分);性欲下降(1分);性交痛(2分);性欲丧失(3分)

  评分计算方法是各症状的基本分与程度评分的乘积之和。总评分高于8分,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高于19分表明卵巢功能衰退严重,31分以上表示卵巢功能衰退的症状非常严重。

  例如:假如你偶尔有月经不调、经常失眠、性欲下降的症状,那你的卵巢功能评分为:4×1+2×2+2×1=10分,表明你的卵巢功能开始衰退。

  请你对照这一表格,判断自己卵巢功能的情况,用改善卵巢功能的药物及早治疗。

2014-03-14 04:58:10浏览3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陈礼全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卵巢早衰的原因是什么
卵巢早衰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医源性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等,卵巢早衰是指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雌激素水平降低等,会对生育及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卵巢早衰的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如染色体异常,包括X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等,可能会影响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和功能。一些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卵巢早衰,如与卵泡发育、激素合成等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得卵巢功能过早衰退,这种遗传因素导致的卵巢早衰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2、自身免疫因素当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会将卵巢组织中的某些成分误认为是外来抗原,从而产生自身抗体进行攻击。例如抗卵巢抗体、抗透明带抗体等,会破坏卵巢内的卵泡结构和功能,影响卵泡的生长、发育和排卵,进而导致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引发卵巢早衰。3、医源性因素手术、放疗、化疗等医疗手段可能对卵巢造成损伤。如卵巢囊肿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可能会在手术过程中破坏卵巢的正常组织和血液供应。而盆腔放疗和化疗药物,会直接作用于卵巢细胞,杀死大量卵泡细胞,使卵巢内卵泡储备减少,导致卵巢功能提前衰竭。4、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某些环境污染物或有害物质中,可能增加卵巢早衰的风险。如工业化学物质,像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农药中的有机氯等,具有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作用,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卵巢功能。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汞等,也可能对卵巢组织产生毒性作用,损害卵泡,也可能引发卵巢早衰。5、生活方式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与卵巢早衰有关。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卵巢功能。过度节食或营养不均衡,可能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影响卵泡的发育和维持。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使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导致激素失衡,对卵巢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为预防卵巢早衰,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适当减压,保持心情愉悦。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