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可能会导致乳腺疾病的6种坏习惯

  女性都想追求丰满的乳房,可是你知道吗,乳房过于丰满并不只影响乳房健康,还会影响女性身体健康!伤害乳房的6大罪状,一起来看看。

  1、心绪

  伤身关键词:压力、郁闷

  自述:Carmen最近工作的压力很大,心情一直不是很好,再加上性格本来就内向,所以常常觉得处于郁闷的状态。现在更糟糕的是乳头有时候会流出像血一样的液体,虽然不是很痛,但好像有了小小的肿块……

  可能问题:乳腺导管乳头瘤

  中医称之为“乳衄”,认为多由肝郁火旺或脾虚血亏所致,加之肾阴亏损,所以乳头可能有血性分泌物流出。

  2、动作

  伤身关键词:触摸、暴力

  自述:另类的Daisy是个为爱痴狂的女性,她喜欢粗暴一点的性,那让她更有激情。但有一天亲热时,她突然觉得一侧的乳房很痛!面对镜子,她惊恐地发现这边的乳房有了个触摸时能够活动的肿物!

  可能问题:乳腺囊肿

  乳房很娇气,不能粗暴地对待它们。当乳房受到猛力冲击后,其内的小血管会破裂、出血,从而形成血肿,在血液被吸收和破坏之后,就会形成囊肿。除了不要粗暴,正确的哺乳方法、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很重要。

  3、饮食

  伤身关键词:美食、高卡路里

  自述:Eva酷爱美食——五成熟的牛排、热巧克力、冰激凌,虽然美丽依旧,但添了“杨贵妃”的雅号。结果,那天淋浴时她触摸乳房时发现了一个边界清晰的肿块……

  可能问题:乳房脂肪瘤

  脂肪瘤大多与喜好高卡路里的体胖者有缘,是体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可以发生在身体中有脂肪组织的任何部位,但以乳房比较多见,发病年龄以30~50岁为多。

  4、束身

  伤身关键词:钢丝、松紧带、束身

  自述:想让身材苗条的Grace除了少进餐、多锻炼外,还盯上了束身内衣。在钢丝和松紧带的帮助下,果然越发的窈窕动人了!但是,相伴而来的却是每每快到经期,乳房就会胀痛非常。

  可能问题:乳痛症

  过分束身的内衣,简直就是在给自己的乳房上刑,又勒又挤,久而久之会造成乳房的血运不畅和压迫性疼痛。

  乳痛症一般在月经前一周开始发生,表现为乳房胀疼,活动后会加剧、加重,而当月经来潮后就会逐渐消失,到下一月经周期又卷土重来!如果乳房检查并无肿块,只要放松身体、放松心情,多数情况下2~3年这种情况就能自行消失了。

  5、风范

  伤身关键词:香烟、尼古丁、酒精

  自述:酷酷的Freda是个瓷器设计师,她经常喷云吐雾,在香烟中找寻着灵感。这次公司的体检中,她被发现乳房出现了“橘皮样”改变,而且同侧腋窝也有了肿大的淋巴结!

  可能问题:乳腺癌

  再没有什么比尼古丁、酒精更能伤害女性身体的了!有资料证明,吸烟史超过10年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是其他女性的3倍以上;每日饮酒1杯或1杯以上者,乳腺癌危险性比很少饮酒者增高45%以上。

  乳腺癌肿块一般生长较快,质地坚硬,边界清楚,皮肤表面呈橘皮样改变;早期疼痛较轻,晚期加剧。但乳腺癌也是最有希望治愈的癌症,只要早期发现,可以完全治愈,所以每月的自检和每一年半的体检非常重要。

  6、激素

  伤身关键词:雌激素

  自述:青春期过后,年轻的Helen一侧乳房发现有了一个肿块,尽管不痛不痒,摸上去光滑、质地较韧,但是家人和她还是非常地担忧!

  可能问题:乳房纤维瘤

  雌激素的活跃与乳房纤维瘤密切相关,所以这种疾病好发于20~25岁青年女性,多为单侧单发,生长缓慢,常在无意中发现乳房内有球形肿块。

  纤维瘤好发于乳房的外上部,通常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月经周期对肿块的大小也没有影响。虽然乳房纤维腺瘤属于良性,但有恶变可能,所以最好及时手术治疗。

2014-03-05 02:12:46浏览5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焦虑症躯体化障碍有哪些症状
焦虑症躯体化障碍是指焦虑情绪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其症状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1、神经系统症状:常表现为头晕、头痛,疼痛程度和性质不一,可为胀痛、刺痛或隐痛等,可能会在紧张或焦虑情绪加重时发作或加剧。还会有失眠症状,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像蚁走感、烧灼感等,仿佛有东西在皮肤上爬行或皮肤有发热感,但实际并无外部刺激。2、心血管系统症状:可能出现心慌、心悸,自觉心跳加快、不规律或有强烈的心慌感,在安静状态下也可能明显感觉到心跳异常,有时会伴有胸闷、胸痛,胸部有压迫感或紧缩感,疼痛可呈放射性,向左肩、左臂等部位扩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压波动,紧张焦虑时血压可能升高,伴有头晕、头胀等不适。3、消化系统症状:常见食欲减退,对食物缺乏兴趣和欲望,进食量明显减少,即使面对平时喜欢的食物也没有胃口。还会有恶心、呕吐感,尤其是在情绪紧张时,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可能会频繁出现干呕或呕吐。此外,可能出现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肠道蠕动加快或减慢,导致大便性状和频率改变。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的症状多样且复杂,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和改善躯体症状。同时,尝试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也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青少年焦虑症多久能恢复正常
青少年焦虑症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通常情况下,轻度焦虑症若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治疗,通常3-6个月可以有所缓解;中度焦虑症需要6-12个月;而中毒焦虑症患者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才能完全康复。具体恢复时间还受个体差异及家庭支持的影响。从病情严重程度来看,轻度焦虑症患者若能及时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并积极自我调整,一般在3-6个月可逐渐缓解症状,恢复正常心理状态。中度焦虑症患者常伴有较频繁的惊恐发作、明显的社交回避等症状,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如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的方式,通常需要6-12个月的时间来控制症状,达到临床治愈标准。重度焦虑症患者的恢复时间可能最长,可能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甚至数年才能完全康复。青少年焦虑症的恢复时间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是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应对能力等。如果患者本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恢复时间可能会相对较短。此外,家庭支持也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缓解焦虑情绪,促进康复。针对青少年焦虑症的恢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同时,家长和学校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帮助青少年应对青春期的挑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焦虑症恢复期的症状有哪些
焦虑症恢复期通常意味着症状逐渐缓解和改善,患者在心理、生理及行为等多方面会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包括焦虑情绪减轻、认知功能改善、心理韧性增强、躯体症状缓解等。1、焦虑情绪减轻:这是最明显的症状,患者不再像患病时那样经常处于过度担心、紧张、恐惧的状态,情绪相对稳定,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失控感明显降低,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2、认知功能改善:在恢复期,患者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会有所好转,能够更清晰地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恢复,不再像患病时容易陷入思维的死胡同,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认知更客观、准确。3、心理韧性增强:患者开始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有所提高,不再轻易被负面情绪击垮,面对困难时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4、躯体症状缓解:焦虑症引发的诸如心慌、胸闷、气短、头痛、头晕、胃肠不适等身体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身体的紧张感降低,肌肉不再像以前那样持续紧绷,睡眠质量也会明显改善,入睡更容易,睡眠更安稳,醒来后感觉更精神。对于处于焦虑症恢复期的患者,建议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继续坚持心理调节,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训练。同时,要定期与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沟通,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焦虑症状复发。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解郁丸治疗焦虑症需吃多长时间
解郁丸治疗焦虑症通常需要1-3个月左右。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过度饮酒等,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调整,提高治疗效果,尽可能缩短治疗周期,促进病情康复。 解郁丸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其作用相对温和,需要一定时间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进而改善焦虑症状。在开始服用解郁丸后的1-2周内,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如紧张感减轻、睡眠质量稍有改善等。然而,要达到较为稳定和理想的治疗效果,通常需要持续用药1-3个月左右。这是因为焦虑症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不仅涉及情绪的紊乱,还与神经递质失衡、大脑功能改变等多方面因素相关。1-3个月的时间能够让药物持续作用,逐步调整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神经功能,使焦虑症状得到更显著和持久的改善。影响解郁丸治疗焦虑症时长的因素众多。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对解郁丸的成分吸收和反应良好,能较快地感受到药物的疗效,治疗周期相应缩短;反之,一些患者对药物吸收较差或反应不明显,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来调整用药方案或观察治疗效果,从而延长了整个治疗周期。此外,患者是否同时配合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也会影响治疗时长。建议患者在使用解郁丸治疗焦虑症时,务必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同时,患者要积极配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学习应对焦虑的技巧和方法。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