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情绪起伏大易患卵巢囊肿 预防可按四步走

  “卵巢囊肿”就是指卵巢内部或表面生成肿块,卵巢囊肿的症状通常是液体,有时也可能是固体,或是液体与固体的混合。卵巢囊肿的体积通常比较小,类似豌豆腰果那么大,也有的囊肿长得像垒球一样,甚至更大。

  简单直观地说,“卵巢囊肿”就是指卵巢内部或表面生成肿块,卵巢囊肿的症状通常是液体,有时也可能是固体,或是液体与固体的混合。卵巢囊肿的体积通常比较小,类似豌豆或腰果那么大,也有的囊肿长得像垒球一样,甚至更大。

  中医学认为,引起卵巢囊肿主要有以下诸因素:

  1、痰瘀凝结,忧思伤;虚生痰,痰饮停聚而阻滞气机,引起气滞血瘀、痰饮与血瘀结成块。痰瘀久积也可导致癌症。除有上述气血凝滞的症状外,患者常有胃脘满闷、心慌、气短、纳差,浮肿、呕恶、筋惕肉、腹围增粗、月经紊乱,排尿困难,便急或大便不畅、下腹或窝部充胀,有下坠感等现象。

  2、气血凝滞期或产后受寒,寒凝血滞。或内伤情志,抑郁伤肝,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血也滞,气血瘀凝而致。若瘀积日久变成癌症。表现为除下腹部有肿块外,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见舌有瘀点。如为恶性者,下腹部肿块坚硬固定,疼痛拒按,皮肤不润面色紫;,舌有瘀点。恶性晚期患者可有腹水,形;枯槁,神疲乏力等症。

  心情起伏大易患卵巢囊肿

  中医认为卵巢囊肿的发生主要在于脏腑虚弱,气血劳损,七情太过,风冷寒湿内侵,经产血瘀阻滞,致肾阳不振,寒凝气滞,阴液散布失司,痰饮夹瘀,或痰饮夹气滞内留,或痹而着,阳气日衰,阴凝不化,日益增大。“肠覃膏药”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以疏肝理气,扶正因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为治疗思路。由于气血是肌体的物质基础,而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分管气血的生成、统摄和运行。因而“肠覃膏药”通过活跃肝脾之脏腑,可以达到调节气血平衡、全面调理内分泌系统进而治愈卵巢囊肿之疾的目的。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组成方:

  海藻12克,白芥子10克,三棱10克,苡仁20克,桃仁10克,夏枯草20克,南星6克,赤芍12克。

  功能:理气行滞、活血祛痰、化瘀散结、软坚消肿。

  主治:适用各种囊肿,尤其对卵巢囊肿效果显著,对子宫肌瘤畸胎瘤、肝肾等囊肿也有一定的疗效。

  用法:水煎服,药液为600毫升,每服300毫升,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1~2个疗程B超1次,如有疗效,服药可直到肿瘤消失为止。用药3个疗程,肿瘤继续增大者为无效,可做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另做治疗。

  方解:方中三棱、桃仁、赤芍理气行滞、活血祛瘀,海藻、夏枯草、白芥子能消痰软坚、散结消肿,南星、苡仁化湿祛痰,白芥子与海藻配合能消除黏腻之阴邪,以上诸药配伍,能使痰湿化,气血通,囊肿消也。

  偏虚寒者加肉桂、炮姜、鹿角胶;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偏血虚者加熟地、当归、阿胶;偏痰湿者加云茯苓、苍术、土茯苓;偏血瘀者加水蛭、地鳖虫、泽兰;偏气郁者加香附、郁金、橘核;偏郁热者加丹皮、黄柏、大黄;偏痛重者加元胡、川楝子、乳香、没药、炮山甲;偏肾虚腰痛者加杜仲、枸杞等。如果突然出现小腹剧烈疼痛时,要及时做B超检查看其肿瘤有扭转否,如有扭转要及时手术治疗。

  预防卵巢囊肿有四招

  1、重视:

  青春期是卵巢发育成熟、功能旺盛时期,这个时期卵巢细胞增长迅速,极易受到体内各种因素刺激,发生卵巢囊肿。

  少女如出现发育特早或性成熟加速、月经不规则、尿频、腹部剧痛、腹部包块等症状时,父母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千万不要延误时机。专业医师将通过特殊的病史查询、详细的体检以及B型超声波、激素测定等手段以确定是否患有卵巢囊肿。

  2、自查:

  可以在清晨醒来时,空腹并排空大小便,在床上取仰卧位,屈髋屈膝,腹部放松,用手指尖压下腹各部,尤其是两侧,仔细触摸有无包块。这样,有可能早期自我发现卵巢肿物。对于体瘦、肤软的女性易自摸自检。

  3、妇检:

  许多妇科病都没有早期症状,女性朋友一定要重视妇科检查,不论是否觉得有没有异常,都应自觉、定时去做妇科检查,尤其是3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每年最少要做一次妇科检查。

  4、饮食:

  卵巢囊肿患者饮食宜清淡,并富含足够的营养,纠正偏食及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宜食用刺激性、海产品等,同时避免高度紧张及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及充足睡眠。

2013-10-03 01:25:05浏览5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骨质疏松症痛怎么办
骨质疏松症疼痛的缓解办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调整以及康复锻炼等。该疾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疼痛常是患者的突出困扰。1、药物治疗:药物是缓解疼痛的重要手段之一。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用药,钙剂如碳酸钙D3片,能补充钙质,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协同作用以维持骨骼健康。对于疼痛明显者,降钙素类药物效果显著,如鲑降钙素注射液,其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迅速缓解骨痛,还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感受,一般皮下或肌肉注射给药。注意上述提及药物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2、物理治疗:多种物理方法有助于减轻疼痛,常见如热敷,其是简便易行的方式。用温热毛巾或热敷袋敷于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通过热传递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带走致痛物质,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此外,红外线照射利用红外线的穿透性,深入骨骼周围组织,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加速组织修复,每次照射20-30分钟,每周3-4次。3、生活调整:日常应注意保证充足睡眠至关重要,每晚尽量睡足7-8小时,睡眠期间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利于骨骼和肌肉恢复。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时变换姿势,减少骨骼承重,防止疼痛加剧。在日常活动中,动作要轻柔缓慢,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用力,降低骨折风险。4、康复锻炼:适度的康复锻炼能增强骨骼强度,减轻疼痛。如散步,这是一种低强度有氧运动,每日坚持30-60分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刺激骨骼生长,增强下肢力量。太极拳也是不错的选择,其动作舒缓,可锻炼全身肌肉骨骼协调性,增强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45分钟。若患有骨质疏松并伴有疼痛症状,建议积极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定期复查骨密度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全方位维护骨骼健康。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40岁男人骨质疏松有什么症状
40 岁男人出现骨质疏松时,通常会有疼痛、脊柱畸形、骨折、肌肉无力等症状表现。1、疼痛:以腰背部疼痛居多,疼痛可能是弥漫性的,没有固定的痛点。在站立时间过长、劳累或姿势改变时疼痛会加重,有时在夜间或清晨醒来时也会感觉疼痛,而适当活动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活动过多后疼痛又会再次加剧。这是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小梁变细、断裂,骨皮质变薄,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从而引发疼痛。2、脊柱畸形:骨质疏松可能导致脊椎椎体因压缩性骨折而变形,长期反复发作之后,就可能会导致身体的畸形,比如弯腰、驼背等。这种变形还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3、骨折:这是骨质疏松较为严重的后果。轻微的外力,如咳嗽、打喷嚏、弯腰搬重物、甚至日常的活动等,都可能导致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等。椎体骨折可能导致急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多次椎体骨折还可能导致脊柱畸形。4、肌肉无力:由于骨密度降低,骨骼对肌肉的支撑作用减弱,会导致肌肉力量相对下降,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尤其是下肢无力较为明显。在上下楼梯、爬坡或长时间行走时,这种无力感会更加突出,影响日常的活动和运动能力。对于40岁患有骨质疏松的男性,建议在饮食上要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鱼类、坚果等。还要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这些习惯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和骨代谢。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骨质疏松需要打针吗
打针一般指注射,骨质疏松患者在某些情况下是需要注射药物治疗的。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注射用药能直接将药物送达体内,更快发挥药效,对病情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当骨质疏松病情较为严重,骨密度值过低,且患者通过常规的钙剂、维生素D补充以及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注射治疗就成为必要手段。此时可遵医嘱使用降钙素类药物鲑降钙素注射液,其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缓解骨痛,增加骨量。其主要适用于伴有急性骨痛的骨质疏松患者,注射后可较快减轻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另外,对于不能耐受口服药物,如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后出现严重的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等的患者,此时注射给药便是更好的选择。以唑来膦酸注射液为例,通过静脉滴注进入体内,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可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保证治疗效果。若被诊断为骨质疏松,不要自行判断用药方式。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耐受程度等综合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注射或服药,定期复查骨密度等指标,观察治疗效果。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多晒太阳、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助力骨骼健康。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骨质疏松有特效药吗
骨质疏松并没有所谓的特效药。虽然医学领域不断发展,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手段日益多样,但由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以难以通过单一药物实现快速、彻底且完全无复发风险的治愈。骨质疏松的成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从年龄因素来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代谢逐渐失衡,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导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质不断流失。激素水平改变也是重要因素,例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破骨细胞功能异常活跃,会加速骨量丢失。此外,营养缺乏,如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也会影响骨矿化;同时,生活方式不良,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等,同样会干扰正常骨代谢。如此复杂的发病机制,意味着没有一种药物能够精准针对所有致病环节,彻底扭转骨质疏松进程。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虽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但不能完全阻止骨质流失,且长期使用可能带来胃肠道不适、下颌骨坏死等不良反应。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补充剂,也能增加钙摄入、促进钙吸收,可仅靠这些药物不足以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只是为骨骼健康提供必要物质基础。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能促进骨形成,不过使用疗程受限,且价格昂贵,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这些药物各有优缺点,都无法成为理想中的特效药,彻底根治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患者应全面调整生活方式,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等,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另外,建议按医嘱规范使用上述抗骨质疏松药物,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并定期监测骨密度,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