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更年期综合症需要早诊早治

  现在女性进入更年期的年龄法按照以前的经验判断,不过伴随更年期的到来,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会出现一些不适的反应,这些是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内分泌系统的改变所产生的。但并不是说每个进入更年期的女性都会患上更年期综合征。我们需要科学的检查才能确定,那么,更年期综合症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在临床医学上,医生一般通过下列方法来诊断更年期女性是否患有更年期综合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症状年龄多发生在45~55岁的女性中,但做过双侧卵巢切除手术或有放疗病史的人,不受这个年龄段的限制。

  首先要了解,更年期由于人体各个器官的退化,各种器质性疾病乘虚而入,如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所以,更年期女性在对自己是否患有更年期综合征下结论前,还应先确诊一下是否患有其他器质性疾病。

  具体的临床表现一般进入更年期的女性很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月经逐渐减少或来潮时间不规则、潮热出汗、感觉障碍、失眠郁闷、心慌焦虑、易激动、易发脾气、多疑、头晕目眩、骨质疏松、骨关节疼痛、疲乏无力、颈肩酸痛、心悸、皮肤瘙痒、性生活困难、尿道感染、第二性征开始退化等。更年期女性可以根据这些症状程度的不同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更年期综合征。如果程度较轻,就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过多忧虑;若是情况比较严重,则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更年期妇女体检至少应包括以下项目:一般情况: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等。内、外、耳鼻喉、五官、眼科、神经科等都要进行全面检查。其中包括直肠指诊、前列腺检查、乳腺检查等。辅助检查应包括:X线胸片、心电图、肝脾超声波等。血、尿、大小便常规、痰常规及血沉、大便潜血、尿、痰中找癌细胞;血液生化测定方面包括血脂全套,肝、肾功能,血糖等。特殊情况还可以根据病情需要临时增加检查项目。

  失眠健忘、焦虑暴躁、忧郁多疑等精神神经症状者,应先到神经科诊断一下,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若是出现背痛、四肢酸痛等症状,则应先到骨科检查,看是否患有颈椎病或增生性脊柱炎;而有心前区疼痛、心悸、血压升高等症状者,则很可能是由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所以应到心血管内科检查一下;更年期女性出现月经周期改变,必须到妇科检查,以诊断是否患有外宫颈、子宫肿瘤等疾病。在确诊患有某一器质性疾病时,应及时就医,有针对性的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如有潮热出汗、头晕目眩、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病。主要是由于内分泌功能失常,雌激素水平突然降低,引起子宫不正常出血。出血的特点是无周期性,出血量多少不一,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因出血多持续时间长,可引起继发性贫血,出现头晕、无力、心慌、浮肿、失眠、耳鸣等症状。

  若是有以上所说的症状,且比较严重,但经医生检查后,又可排除各类器质性疾病,便可确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然后进行相关的治疗。

2013-04-05 05:57:06浏览7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海波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再生障碍性贫血高热患者最适宜的降温措施是什么
再生障碍性贫血高热患者可采取物理降温、调节环境温度、多补充水分、穿着合适衣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等措施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可以有效降低体温,避免因高热引起的器官损伤和代谢紊乱。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高热可能加重贫血症状,因此及时降温至关重要。患者可以用32-34℃的温水浸湿毛巾,拧至半干后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每次擦拭时间5-10分钟,可反复进行。还可以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放置于患者的额头、颈部两侧、腋窝等部位,注意避免冻伤,每次放置时间不超过30分钟。 2.调节环境温度 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助于患者散热,减轻不适。可以将患者所处房间的温度调节至22-24℃左右,可以通过空调等设备来调节。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可适当打开门窗,但要避免患者直接吹风导致受凉。 3.多补充水分 高热会导致患者水分大量流失,及时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同时促进散热。鼓励患者多喝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每小时可饮用100-200毫升。 4.穿着合适衣物 高热时患者不宜穿着过厚,否则不利于散热,但也不能完全暴露以免受凉。给患者换上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如棉质衣物。当患者出汗后,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干爽。 5.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通过密切观察体温可以了解降温措施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建议每半小时到 1 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使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测量时间为5-10分钟。 在处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高热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同时,应积极寻找并治疗潜在的感染源,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郑永江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病毒感染、药物影响、电离辐射等原因造成的。 1、先天遗传因素 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疾病,通常是由于先天性造血干细胞发育不良,导致患者体内的造血细胞功能出现异常所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脸色苍白、头晕、心慌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父母及其他亲属患有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能导致患者患病风险增加,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骨髓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 2、免疫功能异常 如果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体内的T细胞攻击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从而引起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胸腺肽肠溶片、转移因子口服溶液等免疫调节药物进行治疗。 3、病毒感染 由于病毒感染之后,身体的免疫功能会出现下降的情况,而且还会影响到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工作,从而导致患者出现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象。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病毒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阿昔洛韦片、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 4、药物影响 如果患者长期服用酚磺乙胺片、氨甲环酸片等药物,可能会导致体内的造血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引起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建议患者及时停止服用药物,并到医院进行治疗。 5、电离辐射 如果患者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骨髓抑制,从而引起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司坦唑醇片、达那唑软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郑永江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再生障碍性贫血存活率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存活率与具体病情、治疗方式、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等。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患者仅出现轻微的贫血、出血等症状,而且患者的体质较好,通过积极的治疗,一般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存活率相对较高。如果患者病情较重,出现严重的贫血、感染等症状,并且患者的体质较差,或者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此时患者的存活率相对较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酚磺乙胺、氨基乙酸等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司坦唑醇、达那唑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患者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导致病情加重。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另外,患者可以适当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患者也可以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苹果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自身体质。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