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宫颈癌患者怀孕易产“次品” 流还是留须遵医嘱

  一位来自四川的准妈妈小丽在进行产前检查时意外验出宫颈癌,然而此时她已怀孕四个月,得知全切手术后再生育机会,小丽死活要求保住胎儿。经反复权衡,医生们通力合作,剖腹产手术和切宫手术同时进行,最终,母子竟都奇迹般平安。

  “宫颈癌下怀孕会给胎儿和母体都带来危害,不仅胎儿会受到药物影响,母体也会因怀孕而导致癌变加速,所以我们不提倡‘留’。”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围产医学中心主任、新生儿科肖昕教授表示。但事实上,很多患了宫颈癌的孕妇都要求能留下胎儿,“所以,我们一般都酌情考虑,如果是怀孕前期发现宫颈癌,应坚决流产;如错过最佳流产时机患者本身又有强烈生育意愿,可考虑生产。但最是在婚检和早期产检时就排查宫颈癌。”

  宫颈癌怀孕容易产“次品”

  小丽今年32岁,她在进行产前胎检时被意外查出患有宫颈癌。“我们确实非常惊讶,因为宫颈癌的怀孕几率极低,围绕究竟引产还是生下来,患者和医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女性的受孕必须经过卵子和精子在宫腔内的共存和结合,而宫颈是精子到达宫腔内的必经之路,但对于宫颈癌患者来说,肿瘤和癌细胞的存在会严重破坏宫颈和宫腔的环境结构,大量病变产生的血液和脓液会阻碍精子到达宫腔内,就算精子能侥幸游到宫腔,已经“混乱不堪”的腔内环境也会令受精后的卵子难以着床,无法发育成为胎儿。“如此道路和产区都被破坏,产品很难生产而且容易有‘次品’。”肖昕表示。

  胎儿容易早产和发育不全

  “对于宫颈癌患者,医生一般不提倡受孕和生育,首先因为怀孕机会很小;其次,如果勉强生育将会对胎儿和母亲都造成很大影响。”肖昕指出,如果宫颈癌患者成功怀孕,由于宫腔内环境较差,胎儿不可能在腔内完全发育,更因为受宫颈癌影响,胎儿也不能通过宫颈后经阴道自然生产,这就意味着必须在胎儿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时进行早产和剖腹产,这对胎儿和病人都十分危险。

  “胎儿发育不全主要体现在肺部功能发育不全,可能会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很容易令其呼吸衰竭死亡。同时,发育不全的婴儿体重低、体质弱、抵抗力低下,也会给产后的喂养带来很大的挑战,而在怀孕过程中进行针对恶性肿瘤的化疗治疗,也会对胎儿产生一些药物影响。“总的来说,宫颈癌生产就意味着母亲与胎儿的双重风险。”

  母亲癌变部位将急速增长

  对宫颈癌患者来说最危险的就是怀孕。“因为宫颈癌早期不会影响怀孕,如果在怀孕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已经有宫颈癌,那么随着怀孕,子宫大量充血,母体输送的营养不仅养了宝宝,同时也会使癌变部位以极其迅速的速度增长。”肖昕介绍,如果外加母亲身体因怀孕分泌的一些激素对癌症有促进作用,怀孕时身体免疫力下降,而宫颈癌的一些征兆,如出血等又会被认为是先兆流产的现象而被忽略,等到生完宝宝再发现时就晚了,从临床上来看,预后的效果很不好。

  孕妇在怀孕前一定要做好各种检查,尤其是涂片筛查,否则,有些疾病会被漏掉,将引起严重的后果。更严重的是有的妈妈在分娩之后仍然没有检查出自己已经患宫颈癌,相反把出血当成了正常的产后出血,还给孩子喂奶,癌变可能更加难以抑制。

  “流”还是“留”?患者须听从医生意见

  如果在患者怀孕49天之内发现怀孕情况,医生会直接进行人工流产;但小丽发现肿瘤时已怀孕四个多月,如果此时进行人工流产相当于做了一次小产,同样可能导致癌细胞扩散,风险也很大。而且,患者本人有强烈的生产愿望。”综合以上考虑,医生们决定让胎儿继续发育,并在生产进行剖腹手术的同时进行子宫全切手术。

  “手术难度非常大,在整个术前和术中,我们都必须特别小心,即要保护胎儿,又要保护患者,稍有不慎,患者可能因手术过程中的大出血而死,胎儿也可能死于早产所带来的并发症。”为此,医院在术前密切关注病人病情,合理控制化疗用药量,尽量不影响胎儿成长。在产前三天,还给病人使用激素药物,促进胎儿肺部功能的生长发育。最终手术获得成功,患者顺利生产且母子平安。

  “我们在手术结束之后对胎儿和胎盘都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发现胎儿并未受到癌细胞的影响而胎盘除了一点破损以外,没有明显的病变,这应该可以在个例上证明,母体的宫颈癌对胎儿没有直接的影响。” 但他同时强调,宫颈癌怀孕和生产依然非常危险,“特别是我国现在已经取消强制婚前检查,所以很多人在婚前和婚后可能都不知道是否患有宫颈癌”。

  如果宫颈癌患者在怀孕前期发现受孕,应该坚决流产,如子宫颈浸润癌多见于年轻女性,转移快,死亡率高,在怀孕期间发现宫颈癌患者,应该以保护母体为原则,终止妊娠,按正常无怀孕时宫颈癌的治疗原则进行放化疗;如果发现较晚,错过了最佳流产时机,而患者本身又强烈要求生育,可以考虑生产,但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严密监视患者与胎儿状况,做到万无一失。“宫颈癌的怀孕机会微乎其微,但一旦发现怀孕就必须慎重考虑,是‘流’还是‘留’,患者及家属必须听从医生意见,绝不能感情用事。”

63
2012-11-22 04:07:34浏览78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特应性皮炎是过敏性皮炎吗
特应性皮炎并不完全等同于过敏性皮炎,虽二者存在部分相似之处,都与过敏反应相关,但在疾病特点、发病机制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过敏性皮炎通常是皮肤接触特定过敏原后,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的炎症反应。比如接触化妆品、金属饰品等,接触部位会很快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去除过敏原并适当治疗后,症状往往能较快缓解。而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遗传倾向。患者常有皮肤干燥、剧烈瘙痒等表现,皮疹形态多样,可呈湿疹样改变,好发于肘窝、腘窝、面部等部位,病情易反复,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从疾病呈现的特点来看,与一般过敏性皮炎有显著不同。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相对直接,主要是免疫系统将外界接触的过敏原识别为有害物质,进而启动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出现炎症症状。而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除了过敏因素外,还涉及遗传因素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缺陷。患者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降低,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使得外界过敏原、刺激物更易侵入皮肤,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同时,患者体内的免疫调节失衡,Th2细胞因子过度表达,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这种多因素交织的发病机制与单纯由接触过敏原引发的过敏性皮炎存在本质区别。若怀疑患有特应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皮肤检查及过敏原检测等明确诊断。日常做好皮肤护理,使用温和保湿产品,修复皮肤屏障。同时,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重度特应性皮炎能治好吗
重度特应性皮炎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与管理,病情可以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能大幅提升,但目前难以完全根治。重度特应性皮炎具有复杂的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等多方面因素,这使得彻底治愈几率较低。从遗传角度看,患者往往具有特定的基因缺陷,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先天不足。皮肤无法有效阻挡外界过敏原、刺激物的入侵,水分也更容易流失,使得皮肤长期处于易敏状态。这种遗传因素造成的皮肤问题难以通过常规治疗得到根本纠正,即便病情缓解,遗传缺陷依然存在,疾病随时可能复发。在免疫方面,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免疫失衡,免疫系统过度活跃,使其可能对环境中的普通物质如尘螨、花粉等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皮肤,释放如白细胞介素等多种炎症介质,引发剧烈瘙痒、红斑、渗出、苔藓样变等严重症状。而且这种免疫紊乱是全身性的,持续存在于患者体内。虽然现有的治疗手段如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他克莫司等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免疫失衡状态。一旦停止治疗,免疫系统很可能再次失衡,导致病情反复,难以实现彻底治愈。若患有重度特应性皮炎,建议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按量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日常注重皮肤护理,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浴后及时涂抹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修复皮肤屏障。另外,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定期清洁居住环境、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饲养宠物等。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重度特应性皮炎什么意思
重度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皮疹为主要表现,且症状严重,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重度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患者往往具有特应性体质,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使皮肤屏障功能先天薄弱,更易受到外界刺激物与过敏原的侵袭。其次,免疫系统失衡也是关键环节,当皮肤接触外界过敏原、微生物等刺激后,免疫细胞被过度激活,会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组胺等,引发皮肤炎症反应。同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尘螨、动物毛发等持续刺激皮肤,也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发展为重度状态。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干燥情况严重,犹如鱼鳞状,伴有广泛且密集的湿疹样皮疹,可遍布全身,尤其在四肢屈侧、颈部、面部等部位更为明显。皮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渗出,进而结痂。瘙痒感极为剧烈,常令患者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睡眠与日常活动,导致患者精神状态不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搔抓还会使皮肤增厚、苔藓化,形成典型的特应性面容,如眼周黑眼圈、下睑缘外翻等,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外貌与社交生活。重度特应性皮炎药物治疗方面,对于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缓解,如氯雷他定。病情严重时,还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注意事项皮肤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沐浴露,选择温和、无香料的清洁产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洗完澡后应立即涂抹保湿剂,锁住皮肤水分,每天至少涂抹2-3次。环境控制: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织物,减少尘螨滋生。尽量避免接触宠物毛发、花粉等过敏原,在花粉季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减少外出活动。饮食调整: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可记录饮食日记,观察进食后皮肤症状变化,若发现某种食物会加重病情,应避免食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