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30岁后女性荷尔蒙减少 警惕各种妇科疾病来袭

方小玲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黄山市徽州区妇幼保健院

  一直以来,荷尔蒙就像一个神秘的代名词,很多人都知道它,并把它挂在嘴边,但鲜少有人知道荷尔蒙到底是什么?

  其实荷尔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荷尔蒙源于希腊文,原意为“奋起、活动”,而我们常说人体的荷尔蒙其实就是激素。女性的荷尔蒙就是雌性激素及黄体素的总称。这两种激素对于维持女性身体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雌激素可以改变体内脂肪的分布,促进皮下脂肪沉积,增加皮肤厚度,减少皱纹。而黄体素,即孕激素可以令基础代谢增强,抑制雌激素的过量产生,同时分解雌激素沉积的脂肪,促使乳房的腺泡发育,使乳房增大,体温轻度升高。同时,维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促进血液的供应和运行,影响脂肪代谢,调节胆固醇比例等。

  女性荷尔蒙可以影响女性正常生长、发育及情绪表现,也是维持女性各器官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一旦女性荷尔蒙失衡,身体便会出现各种病变。

  更年期综合症

  对女性来说,更年期就是指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逐渐衰退至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包括绝经和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女性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逐渐下降,由此引起了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

  女性更年期综合症常表现为月经不调,包括月经量少,周期延长,经期缩短或者月经量增多,伴有大量血块等,直至停经。此外,由于精神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女性还容易出现潮热、出汗、烦躁、失眠、健忘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心悸、血压增高、肥胖、下肢浮肿、关节疼痛、骨质疏松等。

  月经不调

  女性之所以每个月都会有月经来潮,是因为脑中下视丘释放激素,刺激脑下垂体分泌滤泡刺激素及黄体生长素,接着这两种荷尔蒙作用于卵巢,促进滤泡成熟且排卵。成熟的滤泡会制造雌激素,而释放卵子后的滤泡转变为黄体则会分泌黄体素。雌激素及黄体素作用于子宫内膜,形成月经周期性变化。

  由此可知,如果女性荷尔蒙失调,也必将会引起月经不调。

  除此之外,女性荷尔蒙失调还可能导致各种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输卯管炎乃至子宫肌瘤不孕症等妇科疾病,甚至还会面临心血管疾病、泌尿感染、糖尿病、乳炎病等病症的威胁与困扰。

  有报告指出,30岁是女性年轻与衰老的转折点。21—22岁是女性荷尔蒙分泌的顶峰时期,之后以每10年15%的速度下降,并逐年减少。30岁左右,女性体内荷尔蒙的分泌量只有颠峰期的85%;50岁时,约40%的功能丧失:60岁时,只有年轻人的1/4左右。那么女性应该如何调养才能使自己的荷尔蒙保持平衡?

  如何调节自身荷尔蒙

  1、注意科学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促进女性荷尔蒙更好分泌,但是运动过度会改变身体的脂肪和肌肉组织的比例,影响荷尔蒙的分泌,因而出现月经不规则,甚至导致闭经。

  2、平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燕麦、黑米,还有含有植物雌激素的豆类食物、坚果、种子等;避免食用添加剂、防腐剂等含有化学物质的食物;少摄入咖啡因,少饮酒,少吃糖类。

  3、保持心情愉快。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适时排解压力,放松心情,只有让大脑处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中才能更好的维持正常的荷尔蒙分泌。

2012-10-24 04:01:39浏览9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樊小娟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眼药水可以长期使用吗
眼药水通常不可以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眼部健康隐患,甚至对视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眼药水作为缓解眼部不适的常用药物,其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并根据病情适时调整。眼药水种类繁多,包括抗生素类、激素类、人工泪液等,每种眼药水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使用期限。抗生素类眼药水如妥布霉素滴眼液,主要用于治疗眼部细菌感染。然而,长期使用会破坏眼部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菌群失调,反而增加感染的风险。更为严重的是,滥用抗生素眼药水还可能引发耐药性问题,使得后续治疗更加困难。激素类眼药水如氟米龙滴眼液,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减轻眼部炎症。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眼压升高,可能诱发青光眼等严重眼病,对视力造成极大威胁。因此,这类眼药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剂量。人工泪液等眼药水虽然相对安全,但长期使用也可能影响眼部自身的泪液分泌功能,导致干眼症状加重。此外,眼药水中的防腐剂、稳定剂等化学成分,长期使用会对眼表组织造成慢性损害,引发角膜炎、结膜炎等眼部疾病。眼药水应该严格遵医嘱用药,应禁止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另外要注意眼药水的保质期和储存条件,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药物;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眼部疾病,应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用药期间要注重眼部保健,减少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熬夜等不良习惯,以预防眼部疾病的发生。
李新宇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三甲
儿童干眼症能自愈吗
若儿童干眼症症状较轻,且是由短期用眼过度、环境干燥等可逆因素引发,有可能实现自愈;然而,要是干眼症较为严重,或是由先天性眼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复杂病因导致,仅靠自身恢复往往比较困难,通常需要医疗手段介入。轻度儿童干眼症,多因近期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看书学习时间过长,使眼睛瞬目次数减少,泪液蒸发过快所致,也可能是所处环境空气过于干燥,影响了泪膜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眼部组织本身并未发生器质性病变。一旦减少用眼时间,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眼表的泪腺等组织会重新调整分泌功能,增加泪液分泌,以维持泪膜的正常厚度和稳定性。同时,改善环境湿度,如使用加湿器,能减少泪液蒸发。人体自身强大的自我修复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眼表上皮细胞会加速更新,修复因泪液不足造成的轻微损伤,从而使干眼症症状逐渐缓解直至自愈。严重的儿童干眼症,常伴有较为复杂的病因。若孩子患有先天性无泪腺等眼部发育异常疾病,泪液分泌从根源上就存在严重缺陷,无法通过自身调节产生足够泪液来滋润眼表。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会累及泪腺等外分泌腺,使其分泌功能受损,导致泪液分泌量显著减少且质量下降。在这些情况下,眼表长期处于干燥状态,角膜上皮细胞持续受损,可引发角膜溃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由于病因难以自行消除,此时必须借助医疗手段才有可能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避免视力严重受损。怀疑孩子有干眼症,应先到眼科明确诊断及病因。若是轻度的,可适当进行眼部热敷,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促进泪液分泌。若症状严重,需遵医嘱使用人工泪液等药物治疗,有全身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眼部恢复情况。
樊小娟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干眼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能否治好
干眼症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用眼习惯不良等非疾病因素,以及睑板腺功能障碍、结膜炎、角膜炎等疾病因素。多数干眼症通过改善用眼习惯、遵医嘱用药等方法可治好,但由严重全身性疾病等导致的干眼症可能难以完全治好。如果出现眼睛干涩、异物感、视物模糊等疑似干眼症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一、非疾病因素: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像手机、电脑、平板等,眼睛需持续专注屏幕,导致眨眼次数大幅减少,泪液分泌不足且蒸发加快,易引发干眼症。应注意定时休息眼睛,每用眼1小时左右,休息5~10分钟。二、疾病因素:1、睑板腺功能障碍:睑板腺分泌的脂质是泪膜外层重要成分,可阻止泪液蒸发。睑板腺功能障碍时,脂质分泌异常,泪液蒸发过快。治疗时可进行睑板腺按摩,定期清理睑板腺开口堵塞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抑制细菌感染,改善睑板腺功能。2、结膜炎:细菌、病毒、过敏等原因引发结膜炎,炎症刺激会损害眼表组织,影响泪液分泌与分布。细菌感染所致结膜炎,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治疗,如妥布霉素滴眼液;过敏性结膜炎,可使用抗过敏眼药水,如色甘酸钠滴眼液,稳定肥大细胞,减轻过敏反应。3、角膜炎:角膜受感染或外伤等,炎症影响角膜上皮完整性,泪膜稳定性下降,导致干眼症。治疗时需遵医嘱根据病因选择药物,细菌性角膜炎可使用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眼膏;病毒性角膜炎则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滴眼液。严重时可能需角膜移植手术。日常要保持良好用眼习惯,定时休息眼睛,多眨眼。改善环境,保持空气湿润,避免长时间待在不良环境中。注意眼部卫生,不用手揉眼。若眼部不适,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姜发纲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干眼症怎么能治好
干眼症的治疗可以采取改善用眼习惯、药物治疗以及饮食调节等措施,建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并长期坚持。1、改善用眼习惯: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眨眼次数会不自觉减少,泪液蒸发过快,无法及时补充,从而加重干眼症状。可遵循20-20-20原则,即每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外远处眺望至少20秒,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缓解眼部疲劳,减少泪液过度消耗。2、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主要成分玻璃酸钠与人体泪液中的成分相似,滴入眼睛后,能在眼表形成一层保护膜,模拟泪液的作用,补充泪液的不足,保持眼表湿润,缓解干涩、异物感等症状。还可使用抗炎药物,如环孢素滴眼液,能抑制眼部炎症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眼表炎症,从而改善干眼症状。3、饮食调节:患者可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坚果等。维生素A是构成视网膜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对维持眼表上皮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维生素C和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眼睛免受自由基的损伤,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干眼症状。同时,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如深海鱼类,能辅助调节泪液中脂质成分,减少泪液蒸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干眼症状。需注意的是,使用人工泪液时不要过度依赖,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使用。服用药物期间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