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妈妈产后积奶勿盲目催奶 当心“催”乳腺疾病

  近日,有新闻报道,市民唐女士找催乳师催乳,结果经患上了乳腺疾病。市民孔女士也是“受害者”之一。孔女士生完孩子十多天后出现了积奶现象,经人介绍到一家“专业催乳”机构进行催乳保健治疗,结果反倒弄巧成拙,致使孔女士患上了乳腺脓肿

  据医生介绍,来看门诊的患者大约有80%的乳腺疾病都是被不专业的催乳师“催出来”的。每天至少有2-3人,最多的时候可达十几个,其中不少患者都是由于生产后催乳所致。

  催乳到底靠不靠谱呢?

  据了解,所谓的催乳就是指通过按摩,促进乳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乳汁的分泌和排出。同时,通过按摩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安神补气,通经行气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达到促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促进乳汁分泌的目的,以满足婴儿的需求。

  一般,催乳师的催乳手法通常包括香油按摩、经络穴位疗法和服用催乳食品。其中针灸下奶对于催乳师有较高的要求,实施不当会使得其反。此外,产妇食用催奶食物也应该对症下药,最好能咨询专业的医师,否则食用不当反对产后恢复不利。

  相关专家表示,国家目前还没有催乳师这项职业,也没有相应的培训和标准,如今市场上大不部分催乳师可能只具备按摩师资格。如果按摩师的手法不正确,很容易对乳房造成伤害,引起乳腺疾病。因此,产妇催乳要谨慎。像孔女性这样初期出现积奶的患者,如果及时诊治,很容易就能够得到解决,但由于不专业的催乳师推拿不当,破坏了乳腺组织,这才引起乳腺炎,甚至是乳腺脓肿。

  产后如何正确催奶?

  既然请催乳师催奶存在风险,那么产后应该如何催乳才正确?

  1、产前孕妇应保证合理膳食,营养平衡,以便维持母体正常代谢,促进胎儿和乳房等发育,为分娩和哺乳作好准备。

  2、新妈妈在每次哺乳前,可以先用湿热毛巾覆盖在左右乳房,两手掌心按住乳头乳晕,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轻轻按揉15分钟,通过乳房的按摩能促进催乳素和催产素的分泌,帮助新妈妈的乳汁进入乳窦,促使下奶及减轻乳胀。

  3、适当地进补催乳食品。新妈妈哺乳期间不可偏食,但是要避免分娩后马上进补猪蹄汤、鲫鱼汤等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否则会使初乳过分浓稠,引起排乳不畅。

  催乳汤膳推荐:

  1、通草鲫鱼催乳汤

  原料:活鲫鱼1条、通草6克

  制法:先把鲫鱼洗净、去鳞、去内脏,然后加入通草一同煮成鲫鱼汤。食用时吃鱼喝汤,每天喝2次,连喝3-5天,汤宜淡一些。

  功效:鲫鱼具有利水、通乳的功效;通草可通气下乳,搭配煮汤不仅可以提高催乳效果,还有利于产妇身体复原。

  2、甜醋猪脚姜汤

  原料:猪脚1只(斩件),冰糖1小块,生姜250克,甜醋适量。

  制法:①猪脚去毛后斩件,用滚水煮5分钟。

  ②将生姜刮皮、拍裂连同猪脚放入瓦堡中,加醋。

  ③煮滚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下冰糖调味即成。

  功效:产后血虚食欲减退、手脚冻,用生姜、甜醋煲猪脚汤饮用,可增进食欲,兼能健胃散寒、温经补血,是产妇最佳滋补汤水。

  3、木瓜花生大枣汤

  原料:木瓜750克,花生150克,大枣5粒,片糖3/2块。

  制法:①木瓜去皮、去核、切块。

  ②将木瓜、花生、大枣和8碗水放入煲内,放 入片糖,待水滚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即可饮用。

  功效:部分妇女产后因乳汁不足,在哺乳时会产生缺乳汁问题。产妇要增加乳汁,可煲木瓜花生大枣汤饮用,对增加乳汁有显著效用。

2012-10-23 04:54:08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脸上有黄褐斑治疗方法有哪些
脸上有黄褐斑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化学剥脱治疗等。黄褐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晒措施,避免紫外线照射,这是预防和治疗黄褐斑的重要环节,可使用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等。1、外用药物治疗:氢醌乳膏是常用药物,它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从而减轻黄褐斑的颜色。维A酸类药物也有应用,可调节表皮细胞的分化、减少黑色素沉积,还能改善皮肤的纹理和色泽。2、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方面,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联合使用,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对黑素细胞的损伤,抑制黑色素合成。氨甲环酸也常被用于黄褐斑治疗,能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纤溶酶对黑素细胞的刺激,从而达到祛斑效果。3、激光治疗:激光治疗黄褐斑利用的是光热作用原理。如调Q激光,可产生高能量的激光光束,精准地作用于皮肤中的色素颗粒,将其击碎成细小颗粒,然后被人体的巨噬细胞吞噬代谢掉。强脉冲光治疗则可以作用于皮肤中的多种色素成分,对黄褐斑的色素沉着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同时改善皮肤的其他问题,如毛细血管扩张等。4、化学剥脱治疗:该方法是使用化学药物促使表皮角质层脱落,加速表皮细胞的更新,减少色素沉着。常用的化学药物如果酸,可降低角质细胞间的黏着性,使堆积在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细胞脱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同时还能抑制黑素细胞的活性。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复诊。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治疗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黄褐斑怎样内调祛斑效果好吃什么药
黄褐斑内调祛斑可通过多种药物辅助,包括维生素类药物、中药、氨甲环酸、谷胱甘肽等。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1、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C具备抗氧化特性,能够干扰黑色素的形成过程,通过还原作用抑制多巴醌向黑色素的转化,从而减少色斑生成。维生素E同样作为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侵害,且与维生素C协同增效,强化抗氧化功能,助力淡化黄褐斑。2、中药:逍遥丸常用于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调理。该类型患者常伴有情绪抑郁、胁肋胀满以及月经失调等症状,逍遥丸通过疏肝理气、养血调经,调节机体内分泌,改善肝郁引发的黄褐斑问题。六味地黄丸则针对肾阴虚型黄褐斑,肾阴虚者常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表现,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改善肾阴虚状态,进而对黄褐斑起到缓解作用。3、氨甲环酸:氨甲环酸能够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从根源上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此达到减轻黄褐斑症状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在于阻断黑色素形成的关键环节,使色斑逐渐变浅。4、谷胱甘肽:谷胱甘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碍黑色素的生成。与维生素 C 联合应用时,两者相互配合,进一步增强了对黄褐斑的改善效果。内调祛斑是一个长期过程,需保持耐心。日常应做好防晒措施,紫外线会刺激黑色素细胞活性,加重黄褐斑,外出务必使用遮阳伞、太阳帽、涂抹防晒霜等。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同时,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进行内调,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面部黄褐斑治疗方法有哪些
面部黄褐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面部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对称性褐色斑片,常见于中老年女性。通过综合管理,可以有效改善色素沉着并预防复发。1、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对黄褐斑的预防和恢复有重要作用。建议外出时使用遮阳伞、宽檐帽等物理防晒用品,即使在阴天或冬天也应适当避光,以减少紫外线暴露。同时,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西红柿、猕猴桃、坚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和沉积。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压力过大等不良因素,对改善黄褐斑也有积极作用。2、药物治疗:面部黄褐斑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常用氢醌、壬二酸等,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或促进表皮更新改善色素沉着;口服药物包括维生素C、谷胱甘肽和氨甲环酸等,通过抗氧化或抑制黑色素合成发挥作用。3、物理治疗: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黄褐斑面积较大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物理治疗,常用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强脉冲光和化学剥脱。激光治疗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黑色素,强脉冲光利用宽谱光改善色素沉着,化学剥脱通过去除表皮色素促进皮肤更新。物理治疗需多次进行,可能出现暂时性皮肤反应或色素改变。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需耐心配合,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防晒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复发风险。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黄褐斑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黄褐斑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防晒、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化学剥脱术与去角质等。如果黄褐斑症状持续不减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并接受专业治疗。1、防晒:紫外线是诱发和加重黄褐斑的重要因素,因此,黄褐斑患者应严格做好防晒工作。日常外出时,应佩戴遮阳帽、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等,以减少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同时,避免在中午时段进行户外活动,以减少高强度紫外线的暴露。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氢醌乳膏、维A酸乳膏、壬二酸乳膏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减轻色斑。此外,还可以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以及使用中药进行内调,如化瘀祛斑胶囊、景天祛斑片等,以改善皮肤状况。但需注意,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副作用。3、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黄褐斑的另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激光治疗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黑色素颗粒,使其被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并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去除色斑的效果。4、化学剥脱术与去角质:化学剥脱术通过使用化学试剂使皮肤表层的老化角质脱落,从而促进新皮肤的生长,达到淡化色斑的效果。去角质则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皮肤表面的死皮细胞,同样有助于改善色斑。在日常生活中,黄褐斑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以辅助改善皮肤状况。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