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假期少女人流较平时多半数 性教育缺失是主要诱因

王雪峰 妇产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级甲等

  每年的寒假、暑假、国庆黄金周,医院的妇产科较平时总要热闹许多,流产人数在这些特殊的时间段几乎以直线增长。而在这些或体形单薄者,或脸色苍白者,或表情疲倦者的人群里,你总能看到不少未成年少女或学生的身影。她们的眼神中还透露着懵懂和无知,稚嫩的脸上却透着冷漠和麻木。到底是什么让“五一”、“十一”黄金周变成了“流产黄金周”,二月的寒假、八月的暑假变成了学生“流产月”?又是什么让这些学生、未成年少女漠视一个又一个小生命的流逝却无动于衷?

  为解读假期学生人流高峰现象的原因,我们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王雪峰博士进行了采访。

400X300_10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王雪峰博士

  假期学生人流数较平时增加近一半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这些年未婚流产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国每年有将近500万例,其中青少年约120万例,占四分之一。这个数字仅是官方医疗机构统计,至于那些在黑诊所做的还没统计在内。而且,未婚妊娠者越来越集中于青少年人群。在进行流产的人中,有50%是15-24岁的青少年,每分钟有10名少女在进行不安全流产。

  对此,王雪峰博士告诉我们,每年暑假、国庆等特殊节日到医院进行流产手术的人数确实会有所增加,而在这些时段进行人流手术的学生人数至少增加接近一半。因为学生平时要上课,到了假期两个人接触的机会就较多,怀孕的几率也就相对增加。如果在此时做人流,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休息,而且偷偷进行人流手术也不会被家人察觉。

  最小人流年纪12岁,对人流危害认识不强

  “我们在门诊中遇到做人流的学生年纪最小的只有12岁,并且还不是第一次,已经是第3次了。”王雪峰博士对此也感到很无奈,尽管已经对这个小姑娘明确的说明了人流的危害,比如人流过多可能会对将来的生育产生影响等,但小姑娘依然无动于衷,甚至还很平静的说:“都已经做了2次了,这次还不是照样怀上了”。

  王雪峰博士解释道,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还很年轻,年纪较小,17岁、18岁的样子,对于不孕不育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即使对她们进行“宣教”,她们也并不能理解人流手术可能引发的后果有多严重。

  性教育缺乏是少女人流的关键因素

  对于假期学生人流手术正呈逐年攀升趋势的现象,王雪峰博士认为,性教育的缺失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

  王雪峰博士认为,中国人的性观念较为传统,学校即使在学生中间进行性教育,一般也只会讲生理卫生和人体解剖,对学生的性教育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作用。而父母一方对于“性”更是羞于启齿,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相反,他们甚至会想方设法去掩盖,掩盖得越厉害,孩子就越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最终可能会选择亲身体验,最终酿成“祸果”。

  其实,在国外,青春期性行为是很正常的,性行为并不可耻,也并不可怕。这个年纪的学生有性冲动,有需求是正常,但是学生自己要充分明白过早性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或者说你要对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预防,也就是避孕。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更多意外的伤害和不必要的后果。

    【专家介绍】

    王雪峰 副主任医师,博士,从事不孕症的诊治及生殖内分泌疾病的研究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 不孕症及妇科内分泌失调疾病的诊治。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阮文玲 通讯员:胡琼珍)

2012-09-04 04:51:06浏览9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精神病好吗
如果精神病患者的病情较轻,则通常中医治疗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但若是病情较重,则可能效果不太好。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一些轻度精神障碍,如轻度焦虑症、神经衰弱等,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能够取得较好效果。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认为精神状态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例如,对于因肝郁气滞导致的轻度焦虑,中医常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使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这类药物可以调节人体的气机运行,改善因情绪不畅引起的身体不适,进而缓解焦虑症状。同时,中医的针灸疗法也能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对改善睡眠、舒缓情绪有积极作用。但对于重度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等重症精神病,患者一般出现严重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此时,西医的抗精神病药物能够迅速控制症状,如使用氯丙嗪、奥氮平等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幻觉、妄想等症状,降低患者的激越行为。相比之下,中医治疗起效相对较慢,难以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的急性发作,无法满足患者紧急的治疗需求,所以效果相对较差。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护理,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更好地康复。
艾亮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脚踝韧带损伤中医治疗方法
脚踝韧带损伤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药物、针灸疗法、推拿。但需注意,这些方法均应遵医嘱进行。1、中药内服:针对脚踝韧带损伤,常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加减。此方由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等组成,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服用期间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2、外用药物:外敷膏药或熏洗是常见的外治法之一。例如,云南白药膏可直接贴敷于患处,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药效。此外,使用跌打损伤药酒进行局部熏洗,可有效缓解疼痛和肿胀。3、针灸疗法:针刺特定穴位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受损组织修复。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等。针灸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症反应。对于急性期患者,采用轻度刺激手法;而对于慢性期或恢复期患者,则可适当增加刺激强度,以增强治疗效果。4、推拿:通过专业手法对受伤部位及其周围肌肉进行按摩,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群,促进淋巴液回流,减轻水肿现象。同时,适当的推拿还可以提高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要注意的是,推拿一般是在恢复后期进行,而且推拿时手法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针对脚踝韧带损伤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过早负重行走,防止二次伤害。适当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但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方法
中医治疗过敏性结膜炎主要有中药内服、中药熏洗、针灸治疗、穴位按摩等方法。这些方法均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1、中药内服:中医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若属风热犯目证,常用银翘散等方剂,以疏风清热、退翳明目,缓解眼部因风热之邪侵袭引起的痒痛、畏光、流泪等症状。2、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功效的中药,如野菊花、金银花、蝉蜕、防风等,将这些中药加水煎煮后,趁热用其蒸汽熏眼,待水温适宜时,再用药液清洗眼部。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蒸汽和药液直接作用于眼部,能起到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止痒的作用,改善眼部不适症状,促进眼部炎症的消退。3、针灸治疗:选取眼周及相关经络上的穴位进行针刺。睛明穴位于眼部,针刺此穴可直接疏通眼部经络气血,缓解眼部症状。攒竹穴、丝竹空穴等也常用于治疗眼部疾病,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调节眼部经气,起到祛风清热、通络止痛的效果。4、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眼周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增强眼部抵抗力。按摩时,用手指指腹轻轻按压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1-2分钟,力度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眼部症状变化,若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及时就医。日常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减少过敏的发生。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可记录日常生活中与过敏发作相关的因素,以便更好地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过敏性结膜炎的复发。
艾亮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骨髓纤维化效果怎么样
中医治疗骨髓纤维化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效果,但难以完全治愈疾病。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中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影响正常造血功能,患者常出现贫血、脾肿大、乏力等症状。中医认为骨髓纤维化多与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禀赋不足致使正气亏虚,易受外邪侵袭;后天失养通常是由饮食不节、过度劳累造成的,这些不良习惯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无源;长期情志不畅可能会造成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均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患者除贫血、脾肿大、乏力外,还可能伴有面色萎黄、腹胀、食欲不振等表现。中医治疗骨髓纤维化主要采用辨证论治。对于气血两虚证,常以八珍汤加减,通过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等药物,起到益气养血的功效,改善患者贫血、乏力等症状。气滞血瘀证可选用血府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等药物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缓解因瘀血阻滞引起的脾肿大等症状。此外,中成药鳖甲煎丸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可辅助缩小脾脏。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调整用药。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气血恢复。饮食上可适当多食用红枣、桂圆等具有补血作用的食物。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穿刺等,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发热、出血等紧急情况,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