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人流后用子补养的食疗方

  常言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正常分娩是指在胎儿足月后,母体因自身激素的改变而引起其子宫收缩,从而将胎儿、胎盘娩出的过程。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体对此有充分的适应与准备时间。而人工流产一般是指女性在怀孕12周内,人为地使用手术器械将胚胎组织或胎儿从子宫腔内吸取出来,以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

  人工流产对女性的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所以,女性在流产后应重视饮食的补养,这对女性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补养的程度、补养持续的时间,应该视流产者的体质、失血量而定,既不要使其营养过剩,也不可使其缺乏营养。女性在流产后,一定要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应补充足够的铁质,以免发生贫血

  此类女性应选择一些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鲜鱼、嫩鸡、鸡蛋、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大豆制品、乳类、大枣、莲子、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尽量不吃或少吃油腻食物或具有理气、活血、清热的食物(如萝卜、山楂、苦瓜、橘子等)。

  女性在流产后的补养时间应以半个月为宜,平时身体虚弱、体质较差或在流产时失血较多的女性可酌情延长补养的时间。

  下面就介绍几种适合流产后女性补养的食疗方: 1.荔枝大枣汤 原料:干荔枝、干大枣各7枚。 制用法:将干荔枝和干大枣洗净,一同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煎煮30分钟即成,可每日服1剂. 功效:此汤具有补血生津的功效,适合在流产后出现体虚、贫血雾症状的女性服用。

  2.糖饯红枣 原料:干红枣50克,花生米100克,红糖50克。 制用法:将干红枣洗净,用温水浸泡半个小时。将花生米放入开水中焯一下,剥下花生米皮备用。将浸泡好的红枣与花生米皮一同放入小铝锅内,加入埠花生米的水和适量的清水用文火煮30分钟,捞出花生米皮,调入红糖,待红糖溶化后收汁即成,可随意服用。

  功效:此方具有养血、补虚的功效,适合在流产后出现贫血或血象偏低等症状的女性服用。

  3.益气鹅肉汤 原料:肥鹅1只,黄芪、党参各10克,山药50克。 制用法:将鹅杀死,去除毛杂及内脏,用清水洗净,切成块。将山药切成薄片。将黄芪、党参用干净的纱布包好,与鹅肉块、山药片一同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煮至鹅肉熟透后,捞出药包即成,可食肉饮汤,每周服1剂,分数次服完。 功效:此汤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适合在人流后出现气短懒言、面色萎黄、体倦乏力等症状的女性服用。

  4.乳鸽枸杞汤 原料:乳鸽1只,枸杞30克,精盐适量。 制用法:将乳鸽杀死,去除毛杂及内脏,用清水洗净,与枸杞及适量的清水一同放入锅中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炖煮2个小时,调入精盐即成,可食肉饮汤,每日服1剂,分两次服完。 功效:此汤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适合在人流后出现体倦乏力、自汗、身体虚弱等症状的女性服用。

  5.虫草炖鸭 原料:冬虫夏草10克,老公鸭1只,葱、、黄酒、骨头汤、食盐、胡椒粉、味精各适量。 制用法:将葱切成段。将姜切成片。将鸭子杀死,去除毛杂及内脏,用清水洗净,放入沸水锅中焯一下。捞出后将鸭头顺颈劈开,取虫草8—10枚装入鸭头中,再用棉线缠紧备用。

  将余下的虫草和葱段、姜片一起放于鸭腹中。然后,将整只鸭放入汤盆内,加入适量的骨头汤、食盐、胡椒粉和黄酒,上锅蒸至鸭子熟透,去掉葱、姜,调入适量的味精即成,可分2~3天吃完。功效:此方具有补肾健脾的功效,适合在人流后出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食欲不振等症状的女性服用。

(实习编辑:张丽娟)

2010-07-30 00:00:00浏览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腹膜炎引起的腹腔盆腔积液严重吗
腹膜炎处于初期且引起的腹腔盆腔积液量较少时,一般不严重;若腹膜炎进展迅速且引起的腹腔盆腔积液量增多时,通常较为严重。当腹膜炎刚刚发生,炎症处于相对局限阶段,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能够对炎症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少量的腹腔盆腔积液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反应,其主要成分可能是含有炎性细胞、抗体等物质的渗出液,目的是稀释炎症因子,阻止炎症扩散。此时,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的继续外漏,炎症可得到有效控制,积液也会逐渐被机体吸收,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患者预后较好,不会遗留明显的后遗症。如果腹膜炎病情进展迅速,致病菌毒力强,且患者自身抵抗力较弱,腹腔盆腔积液量会快速增多。大量积液会导致腹内压升高,影响腹腔内器官的血液循环,如压迫下腔静脉,阻碍下肢血液回流,引起下肢水肿。同时,会对膈肌产生压迫,导致呼吸困难,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而且,若积液中含有大量细菌及毒素,随着时间推移,细菌和毒素会通过腹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此时,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即便经过积极治疗,也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而预后不良,此时情况较为严重。若发现腹膜炎引起腹腔盆腔积液,建议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检查,如腹部超声、CT、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出现腹痛加剧、发热不退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孕妇胸腔积液有什么症状
孕妇胸腔积液是指孕期任何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增加和(或)吸收减少,发生胸膜腔内液体潴留。其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胸痛、咳嗽、乏力等。1、呼吸困难:随着胸腔积液量的增加,肺组织受压,气体交换受限,孕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起初可能在活动后出现,严重时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费力。2、胸痛:多为单侧胸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这是由于积液刺激胸膜,或胸腔内压力变化导致胸膜摩擦而引起的疼痛,在深呼吸、咳嗽或改变体位时疼痛可能会加重。3、咳嗽:常为刺激性干咳,可能是由于胸腔积液刺激了肺部或支气管,也可能是为了缓解呼吸困难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性动作。4、乏力:由于身体缺氧以及疾病本身的消耗,孕妇可能会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日常活动容易出现疲劳感。对于孕妇胸腔积液,建议定期进行产检和相关检查,密切观察积液量的变化以及胎儿的情况。孕妇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采取半卧位或舒适的体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如感染、贫血等引起的胸腔积液,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感染导致的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孕妇的具体病情和孕周等因素,由医生综合评估后制定,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胎儿心包积液是什么意思严重不
胎儿心包积液指的是在胎儿心脏周围的心包腔内出现了过多的液体聚集现象,这是一种在孕期超声检查中可能发现的异常情况,其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建议孕妇遵循医生的安排,进行更全面、详细的检查,如染色体检查、胎儿超声心动图等,以明确病因。正常情况下,胎儿心包腔内会有少量液体,起到润滑和保护心脏的作用。然而,当各种原因导致液体产生过多或吸收减少时,就会形成心包积液。其成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胎儿自身的发育异常相关,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染色体异常;也可能是由于宫内感染,像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胎儿,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心包积液。胎儿心包积液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若积液量较少,且胎儿没有合并其他严重的结构畸形或染色体异常,同时心脏功能未受到明显影响,在严密监测下,部分胎儿的心包积液有可能会自行吸收,这种情况相对不太严重。但若是积液量较多,导致心脏受压,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进而引发胎儿水肿、心律失常,或者胎儿同时伴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染色体异常等其他严重问题时,往往预后不良,情况较为严重,可能会危及胎儿生命。同时,孕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维持自身的身体健康,为胎儿的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老年人胸腔积液是严重的病吗
老年人胸腔积液是否严重不能一概而论,由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引发的,通常病情危重,严重威胁健康甚至生命;若是轻度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等所致且积液少,经有效治疗可控制,影响相对较小。胸腔积液的产生可能源于多种严重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肺部感染、恶性肿瘤等。这些疾病本身就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而胸腔积液的出现往往进一步加重了病情。例如,当老年人因心力衰竭而出现胸腔积液时,不仅会出现明显的胸闷、气促等临床症状,还可能因积液对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压迫而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往往提示病情已经处于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产生严重影响。然而,如果老年人胸腔积液是由轻度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等易于控制的疾病引起,且积液量较少,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积液通常可以被吸收,病情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胸腔积液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影响相对较小,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严重的疾病。针对老年人胸腔积液,无论是严重还是不严重,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现老年人出现胸腔积液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对症治疗以及胸腔穿刺抽液等。同时,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