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典型病例]小潘今年25岁,初产产后两个月,恶露已净。右乳房肿胀、痛,乳汁排泄不畅已3天,前一天晚上起有发热(体温38.2℃)、头痛等症状,第二天来就诊。经过检查,她右乳外上象限结块明显,边界欠清,压痛,皮温略高,皮色微红。查白细胞1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淋巴细胞百分比22%。苔薄黄,舌红,脉弦数。
根据小潘的病情,治疗应以疏肝清热、通乳消肿为主,方用瓜蒌牛蒡汤加减。熟牛蒡9克,生山栀9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全瓜蒌30克,蒲公英30克,**甲9克。一日2剂,分4次服。
同时配合外治法: ①乳房按摩:按摩前先做热敷,再在患侧乳房涂上少许润滑油,先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继用五指指腹由乳房四周顺着乳络轻轻向乳头方向揉、推、挤、抓按摩,但不宜用力挤压或旋转按压。如此反复使宿乳排出,直至结块消失、乳房松软。一日1次。②外敷药:玉露散用水调敷患处。一日2次。
三天后各种症状均消除。
分析 急性乳腺炎是在乳汁瘀积的基础上,细菌通过乳头进入乳房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中医称之为“乳痈”。多见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临床以乳房胀痛、结块,继之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中医认为,急性乳腺炎总因肝郁胃热,或夹风热毒邪侵袭,引起乳汁瘀积、排乳不畅、乳络闭阻而成。治疗上以疏肝清热、通乳消肿为主,再配合乳房按摩、外敷玉露散,内外相辅,能通郁结之气,消瘀结之肿,达到理气散结、宣通乳络、泄热消肿、以通为用的目的,可避免成脓之苦。若处理不当或延误时机极易形成脓肿。
慢性乳腺炎
[典型病例]小赵今年28岁,初产产后三个月,右乳房结块疼痛已5周。5周前患者自觉右乳房外上方胀痛,开始时未加注意,5天后结块、疼痛明显,伴有发热,经静脉点滴青霉素和清热解毒中药内服,虽未化脓,但结块仍然不消。经过检查,她的右乳房外上方有一约3×3厘米肿块,结块僵硬,按之略感疼痛,无波动感,皮色不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2%,淋巴细胞百分比25%。B超示:肿块边界欠清,内部回声增粗增强,光点分布不均。苔薄腻微黄,舌淡红,脉弦。
根据小赵的病情,治疗应以清解余毒、化淤散结为主。处方银花12克,连翘12克,全瓜蒌30克,蒲公英30克,乳香9克,没药9克,**甲9克,当归9克,夏枯草15克,僵蚕9克,牡蛎30克。一日1剂,分2次服。
以上方加减治疗一个月,结块全消。
分析 慢性迁延性乳腺炎大多是由于急性期过用清热解毒药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后,热毒虽退,结块虽有缩小,疼痛轻微,但余邪未净,致气血凝滞、痰瘀凝结,形成僵块,既不消散,亦不化脓。西医大多采取局部热敷和手术切除,疗效较差,患者不易接受。中医药治疗有其明显优势。我们采用清解余毒、化瘀散结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专家简介
吴胜利,主任医师,上海市百人计划-区县卫生系统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对皮肤病、乳腺病、疮疡病等外科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尖锐湿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慢性荨麻疹、痤疮、银屑病、扁平疣、湿疹、痛风、丹毒等皮肤病。
(实习编辑:张婷婷)
主任医师
深圳市中医院 妇产科
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副主任医师
杭州阿波罗医院 男科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产科
主任医师
上海天佑医院 妇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徐州市淮海西路267号
二级甲等 妇幼保健院 公立
沈阳市皇姑区珠江街130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天马镇文峰西路9号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上海市浦东新区源深路622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祁东县洪桥镇鼎山路84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总院: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97号;分院:上海市黄浦区徐家汇路5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