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自1972年Krill和Deutman首次报道6例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描述为中青年发病,急性时眼底表现为灰白色小斑,排列成簇或成串,数周后病变自行消退,遗留色素紊乱、脱失或少有增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色素增生处呈弱荧光,而外围色素脱失为强荧光,呈所谓中黑外亮的外观。1974年Deutman又报道3例,以后国内外陆续报道了较多的类似病例,随着病例报道的增多,及FFA的广泛开展,人们发现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中,出现这种中黑外亮呈串或簇状改变的并不少见。有的学者观察,几乎半数以上的中浆病眼在初次发作后并未停止进展而进入慢性迁延期,表现为原来的急性渗漏停止,患眼视力提高,甚至恢复正常,但FFA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比急性期增大,有的本来是一簇损害灶,后来形成多簇病灶,分布在黄斑周围,每簇病灶中有成丛的荧光斑点和色素沉着小点,境界不规则,有的色素点绕以荧光晕(中黑外亮),有的荧光点绕以色素晕(中亮外黑),还有的荧光点在后期其边缘变得模糊,表明色素上皮的屏障功能未完全修复,仍处在肿胀或“潮湿”状态。于是有不少学者怀疑这是否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认为它实际就是迁延性中浆而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失代偿。1984年Jalkh等详细地描述了它的
临床表现。
由于过去对中浆的错误认识,以及所谓视网膜色素上皮炎的诊断,多采用皮质类固醇及扩血管药物治疗,皮质类固醇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损害,从而导致本来就受损的色素上皮,病情恶化,甚至发展成多发性渗漏,形成泡状视网膜脱离。国内外均有较多报道,虽然皮质固醇对色素上皮损害的机理未明,但临床已经证实,对其损害是严重的,且停用药物后病情可减轻。然而至今国内很多书籍及会议上仍把它当做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炎症加以论述,甚至90年代出版的一些眼底病专著中也专病论及,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实习编辑:李亮花)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眼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眼科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眼角膜科
主任医师
北京美尔目医院 眼科
三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学士路1号
二级 中医医院 公立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云杉路
三级甲等 妇幼保健院 公立
江西省九江市甘棠南路61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南昌市长陵镇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锦州市太和区井冈山路三段3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云南曲靖马龙县通泉镇新街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