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耳炎 宝宝耳痛

  与成人相比,宝宝的咽鼓管位置呈水平状,且较宽、直、短,故宝宝患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症状表现

  中耳炎是宝宝发生耳痛的一种常见病因,宝宝常会感觉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就会加剧。较大的宝宝会说耳痛,但婴幼儿由于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常表现为烦躁、哭闹、夜眠不安、摇头或用手揉耳等。由于吸吮和吞咽时耳痛会加剧,所以患中耳炎的宝宝往往不肯吃奶。

  发病原因

  专家指出,这主要与宝宝的耳部解剖特点有关。与成人相比,宝宝的咽鼓管位置呈水平状,且较宽、直、短,故宝宝患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中耳炎的宝宝还常伴有发热、畏寒、呕吐腹泻等症状。

  专家提醒

  如果孩子有不肯吃奶、夜间啼哭、磨擦单侧耳朵、部分听力丧失或耳朵出现排泄物等症状,就应该考虑是否为小儿中耳炎。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耳内渗出的积液如果留存达3个月患儿就可能丧失部分听力。因此,不论是急、慢性中耳炎,家长都应带宝宝积极治疗,不可拖延。

  65%的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至少会受到一次耳炎或其他听觉器官疾病的侵扰。如果染病宝宝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失聪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宝宝反复患急性中耳炎,还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系,最好去正规的耳鼻咽喉科室确诊。一般来说,宝宝中耳炎在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的鼓膜可以自然愈合。即使有的不能自然愈合,也可以通过手术进行修补。

  特别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现在还有不少家长用偏方治中耳炎,也就是将某些中药或药片磨成粉吹进耳朵里,这是很危险的。如果药末堵塞鼓膜的穿孔处,内耳鼓室内的脓液引流不畅,长期刺激、腐蚀鼓膜,可使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严重时脓液可向颅内蔓延,引起硬脑膜外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颅外并发症如耳后骨膜下脓肿、迷路炎和周围性面瘫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将会有生命危险。

  积极预防

  预防宝宝中耳炎,必须做好宝宝的冬季防寒,积极预防感冒,避免病菌感染。

  婴幼儿患中耳炎往往和喂奶姿势不正确也有关。有的妈妈或保姆在喂乳时图省事,让婴儿平卧喂奶,或人工喂养时喂奶过多、过急,使婴儿来不及吞咽而呛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从咽鼓管进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预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势,应该抱起婴幼儿来喂乳,人工喂奶时不要太多,太急。

  居家护理

  平时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宝宝感冒后鼻腔分泌物较多时,不要捏住两侧鼻孔擤鼻涕,正确的方法是压住一侧鼻孔擤鼻涕,然后换另外一侧。但当宝宝鼻塞特别厉害时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9-08-20 08:09:00浏览4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头发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头发热可能与精神压力过大、外界环境等非疾病因素有关,也可能是感染、植物神经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引起的。一、非疾病因素:1、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容易引起头部发热。建议通过与家人朋友聊天、户外散步、听音乐等活动放松身心。2、外界环境:在温暖、潮湿的天气条件下,头发可能会感觉到热。这是因为外部环境过热导致的,不一定意味着存在健康问题。二、疾病因素:1、感染: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体的侵袭,都可以引起感染,出现感染的患者大多都会出现头部发热的情况。此时可以使用冰袋等物理降温,温度较高可以服用布洛芬等退热药。如果已经确认了感染的病原体,如细菌、支原体感染,还可以服用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药物治疗。2、植物神经紊乱:长时间作息不规律、熬夜或者存在高血压,这些情况容易引起植物神经紊乱。植物神经紊乱可以引起头部发热,通常适当放松心情,规律作息,并用温水擦拭额头等,可以缓解头部发热的情况。如果存在高血压的情况还需要遵医嘱口服降压药,比如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自身甲状腺素生成量过多,会促使新陈代谢加快,可伴随激怒、眼球突出、体温升高等现象,建议听从医生的建议服用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药物。当出现头发热的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诊断,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头发热的症状。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产后发热的治疗应以什么为重
产后发热的治疗应以明确病因、控制感染、缓解症状为主。如果产后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通常需进行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妇科超声、血培养等检查,以准确判断发热原因。1、明确病因:产后发热原因多样,准确找出病因是治疗关键。常见的有产褥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是由于分娩后病原体侵入生殖道引发炎症。此外,乳汁淤积也可导致发热,产后乳腺管不通畅,乳汁排出受阻,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还有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全身性感染疾病也可能致使产后发热。2、针对性治疗:一旦确定发热由感染引起,控制感染至关重要。对于产褥感染可根据病原体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遵医嘱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治疗厌氧菌感染常用甲硝唑,针对需氧菌感染可选用头孢呋辛酯等药物。若是泌尿系统感染,除了使用抗生素,还需鼓励产妇多喝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道,减少细菌滋生。对于乳汁淤积引发的感染,在疏通乳腺管的同时,必要时也需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防止感染扩散,可使用阿莫西林。3、缓解症状:发热会给产妇带来不适,缓解症状能提高产妇舒适度,利于身体恢复。当体温较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产妇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针对乳汁淤积导致的乳房胀痛,可通过热敷、按摩等方式缓解,促进乳汁排出。日常要注意产后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卫生巾。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但避免产妇直接吹风。适当进行产后康复运动,增强体质,但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若产后出现发热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风热感冒之发热,微恶风寒是什么意思
风热感冒之发热,微恶风寒是指外感风热病邪初期表现的典型症状特征。发热指体温升高,多为中度发热;微恶风寒表现为轻度怕风、畏寒,但程度较风寒感冒为轻。这种症状组合反映风热之邪侵袭肺卫,正邪交争于表浅部位的病理状态。风热感冒的病因主要为外感风热病邪,多因气候突变、起居不慎导致卫外功能失调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明显、微恶风、汗出不畅、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稠、口渴欲饮等。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与风寒感冒相比,风热感冒的恶寒程度较轻,而热象更为明显。症状发展较快,易出现咽喉部炎症表现。小儿患者可能伴有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症状。这些表现均体现风热之邪具有阳热、升散的特性。风热感冒的处理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常用方剂包括银翘散、桑菊饮等,具有发散风热、宣肺止咳的功效。中成药如银翘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等也可选用。发热明显时可配合物理降温,但需避免过度发汗。咽喉肿痛严重者可用清热解毒利咽药物局部治疗。饮食宜清淡,适量增加水分摄入。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热邪入里或合并细菌感染。需注意子,药物需遵医嘱使用。针对风热感冒的防治建议,首先应注意季节变化时及时调整衣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出现症状后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加重病情。饮食宜选择绿豆、梨子等清热生津之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若出现高热不退、神志改变或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诊治。合理运用中医药疗法可有效控制风热感冒症状并促进康复。
丁言言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中耳炎耳朵疼的厉害怎么缓解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炎症,常致使耳朵疼痛难忍,通常需要采取局部用药、全身用药、手术治疗等来改善病情。1、局部用药:这是直接作用于耳部炎症部位的重要手段。常用药物如氧氟沙星滴耳液,其有效成分氧氟沙星能抑制中耳内常见病菌的生长繁殖。遵医嘱使用时,患者侧卧,患耳朝上,轻轻拉起耳廓,将适量滴耳液缓慢滴入耳道。滴入后保持该体位3-5分钟,让药物充分接触炎症部位,杀菌消除炎症,快速减轻耳部的疼痛感,缓解局部炎症。2、全身用药:当中耳炎病情较重,局部用药不足以控制病情时,需采用全身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生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其结合了阿莫西林强大的抗菌性能以及克拉维酸钾对耐药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对抗引起中耳炎的各类病菌,从身体整体层面消除炎症根源,减轻中耳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此外,根据患者发热、疼痛等症状,还可配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缓解全身不适与耳部疼痛。3、手术治疗:若中耳炎发展为慢性,长期不愈且反复发炎,或出现胆脂瘤等并发症时,手术就成为必要手段。常见的手术类型有鼓膜切开术,通过切开鼓膜,排出中耳内积聚的脓液,减轻中耳腔压力,缓解因压力过大对耳部神经造成的压迫疼痛;还有乳突根治术,适用于病变累及乳突且病情复杂的情况,手术彻底清除乳突内病变组织,重建听力传导通路,在去除病根的同时,也消除了疼痛根源,使患者耳部恢复健康。中耳炎患者耳朵疼得厉害时,不要自行盲目用药,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进行详细检查,如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依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入耳,按医嘱定期复诊,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尽早恢复耳部正常功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