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学龄前儿童用眼需谨慎

  眼科医生说,学龄前期是眼睛在一定范围内,争取利用结构与功能可塑性的关键时期。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更多的本领,于是有些儿童在学龄前期就开始学电脑、钢琴等。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眼睛尚处于不完善、不稳定的阶段,长时间、近距离地用眼,会导致孩子的视力下降,易造成近视眼

  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早教的同时,切不可不顾及孩子的视觉发育。特别要注意限制孩子的近距离作业时间,一般每次不应超过30分钟。可以经常带孩子向远处眺望,引导孩子努力辨认远处的一个目标,这样有利于眼部肌肉的放松,预防近视的发生。

  尽早监测视力发育状况

  眼科医生说,家长应尽早对孩子的视力进行监测,特别是要分别查两眼的视力,以便发现单眼的视力异常。因为视力不好的一眼常常会因失去使用机会而成为弱视,即使通过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视力仍达不到正常,使儿童的视功能特别是立体视觉受到影响。

  弱视可以由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散光)、斜视等引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一般认为,在6岁以前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弱视的早期发现就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3~6个月应做一次视力检查,发现异常及时矫治。有条件的儿童最好在学龄前期进行1次散瞳验光,以便对儿童的眼发育和屈光发展及变化进行有效预测。

  预防感染性眼病

  眼科医生说,由于学龄前期的儿童与外界接触增多,孩子患感染性眼病的机会也明显增多了。如沙眼,在过去的较长时间里,社会性的流行已大幅度减少,但近几年又有所增多,特别是在过集体生活的儿童和经常到公共泳池游泳的孩子中间更为普遍。

  有的孩子在学龄前期还容易反复出现麦粒肿。麦粒肿俗称针眼,是眼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家长平时要注意孩子的全面营养,让孩子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

  普通的结膜炎在学龄前期也较为常见,这往往是因传染而得病的。因此,孩子应有自己专用的毛巾、脸盆,父母在给患结膜炎的孩子上眼药之前、之后都要注意洗手,以免传染上结膜炎。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用手揉眼睛。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9-08-29 07:31:00浏览4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高血压会导致中风吗怎么治疗
脑卒中(中风)会导致脑部血液循环受阻,使脑细胞缺氧或葡萄糖供应不足,进而造成严重的残疾、失能,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而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风险因素,绝对不能忽视。至于为什么高血压会引发脑卒中,又该如何预防脑卒中与高血压呢?下面将为您一一解答。【什么是高血压?】正常血压低于140/90mmHg,即收缩压低于140mmHg,舒张压低于90mmHg。一般而言,需在非同日多次测量,若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超过这个范围,才被诊断为高血压。【为什么高血压会引起脑卒中?】患有高血压时,过高的血压会持续压迫身体各处的血管壁,长此以往,血管壁会逐渐变得脆弱、易于破损,弹性也会随之丧失。这就增加了血管形成阻塞的风险,一旦血管阻塞,血液循环便会受到影响,进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或出血性脑卒中。大量研究表明,患有高血压会使脑卒中的风险提高4到6倍。此外,高血压还可能致使大动脉硬化,进而间接引发脑部微小血管阻塞,严重时会造成血管肿胀甚至破裂。根据研究,脑卒中分为以下2种:1、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或通往脑部的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脑部血液循环严重受阻。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的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堆积形成的栓塞密切相关,这些栓塞阻断了血液供应,就如同心脏血管堵塞引发心脏病一样,只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在脑部。2、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及动脉瘤是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大压力,动脉瘤则是血管壁局部异常扩张形成的薄弱区域,二者都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造成血管损伤,最终致使脑细胞受损。【如何治疗脑卒中】脑卒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类型进行治疗。比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药物。后续可通过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及他汀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而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则可能需要通过微创手术或开颅手术进行止血,同时还需降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人们常说,预防胜于治疗。通过监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因素,可以预防脑卒中带来的伤害,其中最需要严格观察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尤其是对高血压的治疗,是预防脑卒中最有效的措施。
程敏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高血压如何服用西地那非
西地那非通常是指枸橼酸西地那非,若高血压患者有该药物的适应证,应该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因为橼酸西地那非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橼酸西地那非主要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5(PDE-5)来增加阴茎海绵体内的血流量,从而改善勃起功能。然而,这种扩血管效应在高血压患者中可能引发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当与某些降压药物合用时。高血压患者在考虑使用橼酸西地那非之前,必须咨询专业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血压控制情况以及是否正在使用其他药物来综合评估是否适合使用橼酸西地那非。橼酸西地那非并非所有高血压患者都能安全使用,特别是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或正在服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患者,因为橼酸西地那非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压,甚至危及生命。若医生认为患者可以使用橼酸西地那非,也应遵循严格的用药指导。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等,以便医生评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剂量和用药时间服用橼酸西地那非,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频率。一般来说,橼酸西地那非应在预期性活动前一段时间服用,并避免与高脂食物同服,以免影响药效。此外,高血压患者在服用橼酸西地那非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并注意观察有无头晕、胸痛、心悸等低血压症状。一旦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就医。同时,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有效控制血压,减少用药风险。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痫与妊娠高血压有关系吗
子痫与妊娠高血压关系密切,子痫是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严重阶段。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而子痫是在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涉及胎盘浅着床、免疫调节功能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遗传因素、营养缺乏等多方面。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当脑血管痉挛、脑水肿严重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子痫抽搐。比如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导致血管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失衡,全身小动脉痉挛,血压急剧升高,进而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引发脑部病变,最终导致子痫发作。子痫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随后有节律地抽动,伴有短暂意识丧失等症状,对母婴健康危害极大。一旦发生子痫需立即处理。首先要控制抽搐,可遵医嘱使用硫酸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少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有效控制抽搐发作。同时要积极降压,常用硝苯地平,遵医嘱使用能抑制钙离子内流,使血管平滑肌松弛,降低血压。在抽搐控制后应根据孕周、母胎情况等决定分娩时机和方式。若孕周较小、胎儿未成熟,可在积极治疗、病情稳定后尽量延长孕周,促胎肺成熟。若病情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需及时终止妊娠,经医生操作进行剖宫产术。建议孕妇定期进行产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及时干预。孕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减少盐的摄入。如果出现头痛、眼花、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子痫发生风险,保障母婴安全。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37周妊娠高血压高多少要终止妊娠
怀孕37周时,若孕妇收缩压≥160mmHg和 / 或舒张压≥110mmHg,即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需考虑终止妊娠。若伴蛋白尿、水肿等并发症,或胎儿宫内窘迫,应尽快终止。若孕妇无并发症且胎儿良好,可密切监测至接近37周。要密切监测,遵医嘱决定终止妊娠时机。当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时,被视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这种情况下,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需要考虑终止妊娠。37周是妊娠晚期的一个重要时间点,此时胎儿已经相对成熟,出生后存活率较高。然而,如果孕妇没有其他并发症,且胎儿生长情况良好,可以在密切监测下继续妊娠至接近37周,以争取更多的宫内发育时间。但如果孕妇伴有蛋白尿、水肿等并发症,或者胎儿出现宫内窘迫等危险情况,则需要尽快终止妊娠,以确保母婴安全。此外,影响终止妊娠时间区间的因素有多种,包括血压水平、并发症情况、胎儿生长情况等。血压水平的持续升高和波动会增加母婴风险,因此是考虑终止妊娠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发症如子痫前期、心力衰竭等的发生会进一步威胁母婴安全,需要及时终止妊娠。胎儿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也是决定终止妊娠时机的重要考量,如胎儿生长受限、宫内窘迫等情况需要尽快干预。针对37周妊娠高血压的孕妇,建议密切监测血压和胎儿状况,定期产检,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管理。如果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并发症,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终止妊娠的时机。同时,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以维持血压的稳定和胎儿的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