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生儿黄疸如何击退?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奶(开奶晚)、呕吐、生时及生后缺氧、寒冷、胎粪排出晚均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ABO溶血、RH溶血、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症、败血病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黄疸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该病多危及生命,即便抢救治疗及时保住生命也会遗留日后的脑瘫。

  无论是妈妈怎么坐月子,一定不能让宝宝在黑暗的家中度过新生儿时期,只要不是寒冷的大风天气,每天都应该开窗通风换气,让自然光线照进室内,若气温许可,最好给宝宝勤洗澡,这样不仅便于发现宝宝是否有黄疸出现,同时也对宝宝大脑发育非常有利。若发现有黄疸,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都应咨询专业医生,以便及时诊治,千万不能等待黄疸自然消退。

  对于那些妈妈是“O”型血,爸爸是“A”型血或“B”型血的,生宝宝前后应及时做相关检查,防止“ABO”溶血的发生。

  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积极治疗:1、24小时内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深,进展快,即在一天内就加深很多;3、黄疸持续时间长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并进行性加重: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

  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几率很高,其中不少是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就可自然消退,但也不排除有一些是病理性黄疸。如何处理应多听取医生意见,以免贻误诊断与治疗。

  生理性黄疸无需担心

  “黄种人新生儿发生黄疸非常普遍,肉眼观察,约有5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出现黄疸。”农绍汉介绍,人体内的血清胆红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眼睛巩膜的黄染称作“黄疸”。血清胆红素是人体内红细胞衰老死亡后的降解产物,如果血清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血清胆红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引起黄疸。

  病理性黄疸勿掉以轻心

  如果是黄疸持续不退而且有加重的迹象,同时宝宝出现精神不好、哭闹增多、体重下降等情况时,便不可再掉以轻心。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积极治疗:1、24小时内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深,进展快,即在一天内就加深很多;3、黄疸持续时间长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并进行性加重: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

  “从皮肤上看,孩子的皮肤呈柠檬黄或胡萝卜黄,都应该是病理性黄疸。仅脸部、躯干发黄为轻度,黄过膝盖到脚是中度,手心、脚心都是黄就属于重度了。”农绍汉表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有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溶血,母亲患肝炎、地中海贫血、肠道病,孩子有宫内感染等,有的则因为喂养母乳而出现。

  尽管多数的黄疸比较好治疗,但如果黄疸浓度过高,甚至发生“核黄疸”,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运动障碍、脑瘫及听力问题外,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农绍汉说,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但最保险的还是在医院监测,一般情况下,经皮测胆红素如高于12.9毫克/分升,则应住院诊治。

  目前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多数是采用照光治疗。通过照光,能让体内的胆红素转换成其他物质,使得体内不断堆积的胆红素找到另一个出口,黄疸的症状就能改善。而照光对肝功能并没有影响,等到宝宝的肝脏成熟后,能够自己处理胆红素时,才算达到正常状态。但是照光后仍无法改善的宝宝,必须以药物或换血来治疗。如果黄疸是由于胆道闭锁所形成的,就需要用手术治疗了。

  另外,专家提醒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9-05-01 08:32:00浏览7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胃炎反酸吃什么药
胃炎反酸时,常可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抗生素药物等进行治疗。1.质子泵抑制剂首先,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对于胃炎引发的烧心、反酸等症状,常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等,服用上述药物时应避免嚼碎服用,否则可能会破坏肠溶剂型,影响治疗效果。2.铋剂其次,铋剂属于胃黏膜保护剂,能够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来增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常用的铋剂药物主要有枸橼酸铋钾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等。上述两种药物不仅可以保护胃黏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但两种药物均禁用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3.抗生素药物最后,除了对症治疗外,患者还应遵医嘱对因治疗,此时可选用克拉霉素片、呋喃唑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克拉霉素片能够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而呋喃唑酮片则是通过抑制细菌的氧化还原酶,来阻断细菌的能量代谢进程,以此来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但14岁以下儿童禁用。需要注意的是,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抗生素药物联用,在临床上常被称为四联疗法,多用于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患者在恢复期间,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作息、尽早戒除烟酒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