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病程长,久泻或反复腹泻超过1个月,泻下稀薄不化之便,腹鸣或甫食即泻,或伴湿疹,苔质正常或淡,脉细软或濡弱。治以健脾利湿,予消化2号方加减:孩儿参9g,焦白术9g,茯苓9g。
典型病例患者,男,2个月。11月5日初诊。出生后2个月来一直腹泻,用中西药物无效,每日8~9次,色淡黄稀糊状,夹有少许黏液。舌质正常,苔薄白,脉细,腹软,大便常规(—)。属脾虚泻。宜健脾止涩,予消化方2号,加扁豆花9g,鸡内金炭4.5g,诃子9g,罂粟壳3s,3剂。药后大便减至每日2~3次,为中药色、厚糊状。
治疗婴幼儿腹泻尚需注意辨证用药,可于上述方中酌情加入:表证无汗,加淡豆豉9g,薄荷4.5g:暑证无汗,加香薷4.5g。热盛咽红,脉数,加夏枯草9g,板蓝根9g:湿盛苔腻,加厚朴4.5g,姜半夏9g,藿香9g,佩兰9g。阴虚苔少,舌剥,口干,加乌梅炭9g,川石斛9g:阳虚舌淡,面白,四肢不温,加熟附块4.5g,补骨脂9g久泻不止,加消化3号方:诃子9g,肉果4.5g;或加石榴皮9g,罂粟壳4.5g湿疹加消化5号方:夏枯草9g,土茯苓9g,白鲜皮9g。便短少,加车前子9g,猪苓9g大便黏液多,加扁豆花9g,茯苓9g。大便泡沫多,加防风炭9g。
以上消化1~6号及上感1号方等均浓煎,每剂20m1。年龄<1个月者每天服1/2剂,<6个月者每天服2/3剂,>6个月者每天服1剂。各单味亦须浓煎后加入合剂中服用。
徐老认为,婴幼儿腹泻可分为急慢性两个时期。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短,多为暴泻,常见有寒泻、热泻、伤食泻等,由邪实所致,属于实证,治宜祛邪。慢性腹泻病情缓慢,病程长,多为久泻,常见的是脾虚泻,由正虚所致,属虚证,治宜扶正。
急性腹泻祛湿勿忘健脾祛湿是治疗急性腹泻的主要方法。如寒泻之用祛寒燥湿,热泻之用清热利湿,伤食泻之用消食化湿等,都着眼于治湿。但因湿是在脾运失常的情况下致泻的,故单纯祛湿,则湿祛而脾运不复,仍难治愈腹泻。应用茯苓、白术之健脾化湿,则可加速脾运的恢复,为治急性腹泻之要法。
暴泻需用止涩暴泻由邪实所致,故不主张早用止涩,以免留邪为患。然在暴泻量多而日夜便次多达数十次时,就要损伤阴阳,如不及时护正,必致阴阳两虚,造成不良后果。考虑罂粟壳之类会碍邪,则可选用诃子、石榴皮之类。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它们有抗菌作用,既可护正又可祛邪,为治急性腹泻较为理想的止涩药。
暴泻伤阴不宜腻补 暴泻每易伤阴,当出现口干、肤燥、溲短、泪少、舌苔剥落等伤阴失水症状时,宜选用乌梅、石斛以生津,而不宜应用地黄以养阴,因腻补药可造成水湿失运,加重脾胃负担而使病情加重。
湿疹性久泻要兼用祛湿 在婴幼儿腹泻中,湿疹性久泻的病例较为常见,其特点是腹泻兼有湿疹,病情迁延,反复难愈。此类患者,属于脾虚兼有湿热,单用参、苓、术、草之益气健脾,而不祛除湿热,往往无济于事,应加用夏枯草、白鲜皮等清利湿热之品,使湿祛而泻止。
脾虚久泻要慎用苦寒 在脾虚久泻的病例中,因感邪而见苔黄、舌红、咽赤、腹泻如注等热症,必须加用芩连之类以清热。由于苦寒药损伤脾阳,故应用时必须适可而止,不宜过量久服。如遇脾虚而湿热久留者,可选用扁豆花之类既有健脾又有清利湿热作用的药物。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针灸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 康复科
主任医师
深圳市儿童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隔离科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上海市浦东新区源深路622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长沙市韶山路雨花亭雨花巷31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曲沃县府东街3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尉氏县城关镇人民中西段67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北省唐海县迎宾路3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辽宁省沈阳和平区南京街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