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理科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儿科 > 小儿心理科

保护他的心理安全感

举报/反馈
2009-03-20 08:04:0039健康网社区

  一个5岁的男孩说:“我妈妈大声说话我害怕”。被父母揍了一顿的孩子,还会紧紧抱着父母不放,这是为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它养育者,这种依恋是在婴儿与父母或养育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儿童要求的不仅是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更要求父母为孩子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当儿童探索外部世界时,依恋会使他有一种安全感。

  当儿童的依恋对象存在时,儿童通常可以不理会父母同陌生人玩。但当他感受到危险时,则会立刻向父母或其它依恋对象求助,父母应对儿童的哭、笑、发声等信号敏感,并作出恰当的、积极的反应;要指导儿童的时候用热情的语气和温和的要求;在适当的时候用肯定的语气支持儿童的行为,这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长期的效应。

  仅仅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是不够的。他们需要亲情,需要心理安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另一种情景。父母大发脾气,以惩罚恐吓儿童,大声斥责,把孩子推推拉拉,甚至施以体罚。有些父母认为,这样对儿童进行教育,是为了不把孩子惯坏。事实上,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痛苦,并未达到应有的目的。此时,某些儿童所感觉的恐惧是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被父母打了一顿的幼年儿童,还会抱着父母不放,此时他们可能纯粹是为了安全而寻求保护,而不是希望得到爱。

  儿童安全需要的另一种表现是,他们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序的世界。家庭内部发生争吵、打架、父母分居、离异或死亡,都可能使儿童感到特别恐惧。

  还有一种儿童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是,儿童被当作成人的替罪羊。老师和家长可能由于自己工作或个人情感受挫而积蓄了消极的情绪,他们可能无意识地将受挫感通过生理或心理的虐待施加给儿童。在生活中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父母在评判儿童行为时,常常没有固定的标准,父母的心情就是标准。致使儿童往往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因为往往他们没什么错事却也让父母或老师不高兴,甚至招来惩罚。试想,儿童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他们会有安全感吗?失去了安全感又怎么能谈得上自尊、自信、发挥潜能和有成就呢? 我们替孩子呼吁:别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安全需要。

(实习编辑:黄秀杰)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