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手足口又要回来了,疫苗你知道怎么打吗?

  夏秋之季,学校开学,让爹妈担惊受怕、让幼儿园闻风丧胆、让娃儿苦叫连天的手足口,又回来了……

  手足口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一种由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手、足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临床症状。

  注意,手足口病初期易误诊!

  在发病早期,手足口病患儿常会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此时家长们万不可凭经验来判断孩子患了感冒,特别是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以及流行爆发期,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口、手、足表现。

  如果口腔内存在灰白色疱疹或者溃疡,且手、足部位皮肤可见多个分布不规则的1-2mm圆形疱疹,则需要考虑手足口病的可能性。手足口病的疱疹与烫伤、磨损所导致的水疱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它们皮厚且硬、不痛不痒,其中的液体较少,很难碰破,同时周围还有一圈明显的红晕。

  虽然这些疱疹来势汹汹,但大部分情况下,3-5天内就能自行消退,且不会破皮留疤。

  少数患儿症状重,如何时别?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肺水肿、神经系统感染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但不论轻症重症早期症状可能都一样,如何时别出潜在重症患儿?

  (1) 高热持续24小时以上,不管是物理降温还是口服退热药,症状仍未见好转。

  (2) 患儿精神不振、嗜睡、头痛。如果年龄较小,常表现为烦躁不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发生昏迷。

  (3) 食欲不振、呕吐频繁且严重、尿量明显减少,严重者甚至超过12小时无尿。

  (4) 频繁咳嗽甚至呼吸急促。

  (5) 可见患儿的面色苍白,易出虚汗,四肢冰凉、抖动,部分患儿可能无法平稳站立。

  8个疫苗接种问题,带你正确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勤洗手、注意卫生外,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接种疫苗。但是,手足口疫苗你真的了解吗?

  1、EV71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及免疫程序?

  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EV71病毒易感者,该疫苗属于二类疫苗,并不在政府免费提供的疫苗之列,需要自费注射。

  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是否需要进行加强免疫暂未确定。

  2、不同厂家的EV71灭活疫苗能混合接种吗?

  由于暂时缺乏相关实验数据和临床数据,现阶段建议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2剂次接种,暂不建议使用不同厂家疫苗完成接种程序。

  3、与其他疫苗有冲突吗?

  EV71灭活疫苗不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至少间隔两周。如果与一类疫苗时间上有冲突,优先接种一类疫苗。

  4、EV71灭活疫苗需要每年都接种吗?

  不需要,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接种两针之后保护效力能够持续5年。

  5、为什么接种了EV71灭活疫苗还会得手足口病?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最常见。

  而EV71灭活疫苗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但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A组16型等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但即使如此,接种EV71灭活疫苗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80%以上的重症病例和90%以上的死亡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

  6、得过手足口病的孩子还需要接种EV71灭活疫苗吗?

  如果既往手足口病明确是由EV71病毒引起的,无需接种EV71灭活疫苗。

  但如果所患手足口病是由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或无病原学诊断结果的,建议仍需接种EV71灭活疫苗。

  7、接种EV71灭活疫苗后有哪些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中未观察到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少数人接种后可发生一般反应,症状为发热、局部疼痛、发红、肿胀、食欲不振等,均可自行缓解。

  8、EV71灭活疫苗的禁忌症?

  对本品中的活性物质、任何非活性物质或制备工艺中使用的物质,包括辅料、甲醛以及硫酸卡那霉素过敏者。

  发热、急性疾病期患者。

  严重慢性疾病、过敏体质者禁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8,8(5):347-352.

  [2] 张莹,郭磊.中国有了全球首个手足口病疫苗[J].大众健康,2016,(3):44-45.

  [3] 郭敏.手足口病的危害及治疗[J].特别健康,2020,(16):116.

  [4] 赵利秋.高发季应注意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J].特别健康,2020,(26):18-19.

2020-09-04 00:00:01浏览8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尚勤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血小板高是怎么造成的,怎么降下来
血小板高通常指血小板增多症,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高于正常范围,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性因素、感染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理、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一、病因: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饱餐或情绪激动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血小板计数可能一过性升高。女性在月经后或妊娠期间,血小板也可能轻度升高。某些药物的使用,如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升高。感染:感染与炎症: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可刺激骨髓产生更多血小板,常见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此外,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或恶性肿瘤也可引起血小板升高。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引起,导致血小板持续显著增多。二、治疗:生活方式调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控制血小板增多症至关重要。患者应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减少身体应激状态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导致血小板一过性升高。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血小板增多症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血小板减少药物。对于血小板计数过高且存在血栓风险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血小板计数极高或有出血、血栓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干扰素等药物来降低血小板计数。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血小板增多症的管理中也起到辅助作用。对于血小板计数极高且存在血栓风险的患者,可遵医嘱采用血小板单采术,通过机器过滤掉血液中的部分血小板。这种方法可快速降低血小板计数,但只是暂时性的,需结合其他治疗措施。血小板升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升高,通常无需过度担心,但需注意观察身体变化。若血小板升高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并遵医嘱进行治疗,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36周孕妇血糖高到多少就很严重了
一般来说,孕36周孕妇如果空腹血糖持续高于5.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高于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8.5mmol/L,就需要引起重视,若血糖值远超这些标准且长期得不到控制,情况会较为严重。对于血糖高的36周孕妇,建议严格控制饮食,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摄入,增加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比例。在孕晚期,孕妇的身体代谢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孕妇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或其他内分泌紊乱问题,可能在血糖升高幅度相对较小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对胎儿和孕妇自身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羊水过多等,孕妇也容易发生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若血糖只是轻度升高且能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得到较好控制,在短时间内对母婴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密切监测。影响孕36周孕妇血糖控制及严重程度的因素有很多。首先,饮食结构和习惯至关重要,若孕妇摄入过多高糖、高脂肪、高淀粉食物,会使血糖迅速升高且难以控制。其次,运动量不足也会影响血糖调节,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此外,孕妇的情绪状态也会对血糖产生影响,长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体内激素失衡,进而使血糖升高。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血糖仍控制不佳,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以确保母婴安全。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高原肺水肿的最佳治疗方法,还能再次去高原吗
高原肺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快速下降海拔、吸氧、药物治疗、机械通气等,一般效果较好。建议一旦怀疑有高原肺水肿,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尽快就医。如果肺水肿已治愈,且未存在并发症,可再次谨慎前往高原,反正,则不建议前往。一、治疗:1、快速下降海拔:这是治疗高原肺水肿的关键措施。高原地区气压低、氧分压低,人体吸入的氧气减少,可能导致机体缺氧。快速下降到海拔较低的地方,气压升高,氧分压也随之升高,能够增加氧气的吸入,改善机体缺氧状态,从根本上缓解高原肺水肿的症状。2、吸氧: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高流量吸氧,能提高肺泡内氧分压,促进氧气向血液中弥散,增加动脉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缺氧。通常需要维持较高的吸氧浓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氧流量。3、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呋塞米等。硝苯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可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右心室负荷,改善肺循环。呋塞米是利尿剂,能促进尿液排出,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减轻肺水肿。需注意的是。上述药物使用要遵医嘱。4、机械通气:对于病情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机械通气可以提供有效的呼吸支持。通过正压通气,可增加肺泡内压力,减少肺毛细血管渗出,改善气体交换,维持呼吸功能。同时,有助于减轻呼吸肌疲劳,为机体恢复创造条件。二、能否再去高原:如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完全康复,且没有留下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在充分准备和密切监测下,有可能再次去高原,但需要谨慎评估。然而,如果患者病情较重,恢复后仍存在心肺功能异常,再次去高原可能会有较高风险,不建议前往。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注意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另外,前往高原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如进行适应性训练,逐渐增加海拔高度。同时,在高原地区要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休息,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一旦出现头痛、呼吸困难、咳嗽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警惕高原肺水肿的发生。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发际线变高能自己恢复吗
发际线变高是否能自行恢复,取决于具体原因。发际线变高通常与遗传、激素水平、生活习惯、压力等因素有关。部分情况下,发际线变高可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治疗得到改善,但并非所有情况都能自行恢复发际线变高的常见原因是雄激素性脱发,也称为脂溢性脱发。这种脱发与遗传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尤其是二氢睾酮对毛囊的影响。二氢睾酮会导致毛囊逐渐萎缩,最终导致头发变细、变短,甚至停止生长。这种情况下,发际线变高通常难以自行恢复,需要借助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手段。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米诺地尔、非那雄胺等药物,或进行植发手术。除了遗传和激素因素,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发际线变高。长期熬夜、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影响头皮健康,进而导致脱发。此外,过度使用化学染发剂、频繁烫发等行为也可能损伤毛囊,导致发际线后移。如果发际线变高是由这些外部因素引起,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头皮护理,可能有助于减缓脱发进程,甚至部分恢复发际线。压力也是导致发际线变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能引发休止期脱发,即大量头发同时进入休止期并脱落。这种情况下,发际线可能暂时性后移。通过缓解压力、改善心理状态,部分脱发情况可能得到缓解,发际线也可能逐渐恢复。然而,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脱发问题可能进一步恶化。建议首先明确发际线变高的原因。如果怀疑是遗传性或激素性脱发,应尽早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对于由生活习惯或压力引起的脱发,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改善睡眠质量等方式进行干预。此外,避免过度使用化学美发产品,保持头皮清洁和健康,也有助于预防发际线进一步后移。若脱发情况严重,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