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学步期足部疾病要注意

  虽然很多父母将宝宝的周岁生日假设为宝宝迈开第一步的里程碑日子,但是宝宝开始走路的平均年龄要到15个月。

  在宝宝迈开第一步前,很多宝宝会经历一段需要外界支撑物(如家具等)慢慢前行的时期,有时候需要数月。当宝宝开始独立行走后,他的双足飞速发育,稳定性很快就可以加强。你会惊奇地发现蹒跚学步的宝宝用足趾走路。在宝宝走路的起始阶段这是正常的,但是持续如此则需要引起父母注意。例如已经连续数月用足趾走路,最好带孩子到儿童骨科医生处看看,医生会做一些与肌肉和肌腱功能有关的检查。如果排除运动系统的疾病,骨科医生会建议你到神经内科再做检查,因为在少数情况下,足趾走路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表现。休 闲 居 编 辑

  除了用足趾走路,许多在宝宝出生时表现不明显的足和腿的疾病也会在宝宝开始走路后被父母和医生觉察。

  其他的疾病,如“拇外翻”又称“鸽趾”,即足大拇趾出现变形,向小趾方向偏斜,从身体的中心线来看,拇趾是向身体的外侧偏斜,故称为“拇外翻”。它可由未被纠正的内收趾或者足部、小腿、大腿和髋部的畸形旋转引起。轻度畸形往往可以忽略,但是对于有家族史的病人这种畸形相对严重,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如果宝宝患有“拇外翻”,建议父母让宝宝坐的时候双腿放在前面,不宜跪坐或者盘坐,双腿交叉在前的坐姿有助于减轻这种畸形。

  婴儿也可能存在“罗圈腿”(双膝向内并拢)或者“弓形腿”(双膝向外张开),但是正常情况下等到宝宝开始行走,双腿会自然伸直。如果你有疑惑,可咨询儿骨科医生,他们会检查宝宝膝盖以诊断双腿是否健康。

  如果宝宝已经3岁了,足部仍然很平,这可能意味着孩子是真正的“扁平足”患者。骨骼或者肌腱畸形都可以引起这种情况。这时就需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对于有“扁平足”家族史的孩子尤其必要。“扁平足”容易引起小腿疼痛、拇囊炎、拇囊肿和槌状脚趾,在孩子十来岁时这些并发症就有可能出现。“扁平足”孩子一旦开始走路,可以穿一种特制的有植入片的鞋子纠正。有些严重病例需要手术纠正。

  总之,对于宝宝的足部发育畸形,一旦有任何疑问,父母一定要带宝宝到儿科门诊作正规检查,尤其是有足部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早诊断早治疗效果最佳。

(实习编辑:黄秀杰)

63
2009-03-13 09:00:00浏览58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