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儿童运动与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和成熟水平以及骨骼、肌肉发育水平相关,运动能力反映了儿童的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因此,运动发育也称之为神经运动发育。运动扩大了儿童同外界的联系,促进感知觉和思维的发育,因此运动又与儿童心理发育有密切联系。儿童运动发育包括涉及到大肌群发育的大幅度动作,称之为粗大运动(gross motor),如抬头、翻身等;另一类运动涉及到手抓握和精细操作,称之为精细运动(fine motor)。
(一)儿童运动发育的程序性
儿童运动发育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其顺序和进程遵从一定的规律,前一步未完成,后一步不会发育。儿童运动发育的程序性包括以下几个规律。
1.头尾发展律 儿童运动发育首先表现为头的控制,然后是躯干发育,最后是下肢的发育。即儿童粗大运动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顺序发育。
2.近侧发展律 从躯干开始,接近躯干的肌群先发育,远离躯干的肢段动作后发育,如上肢发育沿着肩头、上臂、肘、腕、手、手指的顺序发育。
3.由粗到细 粗大运动先发育,精细运动后发育。如3个月以前的婴儿高兴时出现"手舞足蹈",4、5个月婴儿取眼前玩具用整个手臂,6个月左右婴儿可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端取物,9月婴儿可用拇指和示指拿小糖丸或米粒。
4.先正后反 婴儿手的运动表现为先抓后放,如6个月以后的婴儿出现倒手,即把一个手的玩具换到另一个手中,此时儿童出现摔玩具现象;儿童先起坐是从坐位站起,后从立位坐下;儿童走路是先向前走而后向后退。
(二)儿童运动发育的时间性
运动发育的时间性是指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各种运动功能有一定的年龄范围。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同一种运动能力的发育出现、成熟年龄,个体差异较大,群体中必然有早发育、平均水平和迟发育的状况。在统计学上,标准差反映了某一运动能力发育的年龄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如果儿童某项运动指标明显落后于一般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则提示儿童该项运动功能发育的迟缓或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异常而致运动障碍。
现举例婴儿头的控制、坐、站、走和手的抓握能力的成熟早期年龄(第10百分位数)、中期年龄(第50百分位数)、成熟晚期年龄(第90百分位数)和常模年龄(第70百分位数),详见表3-2。一般认为,成熟早期年龄可进行早期教育的年龄,成熟晚期年龄是发育迟缓的年龄。
(实习编辑:黄秀杰)
主任医师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儿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针灸科
主任医师
广州市儿童医院 内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儿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城乡路8号
二级甲等 中西医结合医院 公立
建瓯市胜利路63号
二级 综合医院 民营
江山市江滨四区101号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南充市嘉陵区人民西街23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栖霞市桃村镇桃村
二级 专科医院 特色医院
陕西省咸阳市世纪大道中段(沣河森林公园地铁D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