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宝宝黄疸了,吃药做做光疗就可以了吗?

  今年春节前夕,阖家团圆的日子,李先生却必须将孩子送到新生儿科住院。

  孩子不过是有点黄疸,还在日间黄疸病房照了几天蓝光,怎么就变成要住院了?

  

宝宝黄疸了,吃药做做光疗就可以了吗?

  李先生的孩子是顺产出生的,生后第2天就高高兴兴地随着妈妈一起出院了,出院时孩子皮肤轻度黄染,就自行在家吃退黄药物。

  之后孩子的黄疸逐渐加重,生后3天余,孩子经皮测胆红素达300 umol/L。来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孩子住院治疗。

  这么小的孩子要住院,李先生一家人心中一万个不舍得,就把孩子送去日间光疗。每天白天孩子接受蓝光退黄治疗,晚上带孩子回家。

  这样治疗了4天,孩子的黄疸反反复复,光疗时孩子经皮测胆红素值有所下降,停止光疗后黄疸又出现反弹。最麻烦的是,孩子又出现肚子胀、不爱喝奶、精神萎靡的表现,这下子李先生一家着急了,赶紧将孩子送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

  测体温发现孩子有发热,抽血检查提示感染指标明显升高;血培养很快报警,提示血液中有细菌生长;为孩子做腰椎穿刺流出浑浊脑脊液,脑脊液检查提示白细胞数目高达数千。

  这下孩子的诊断明确了,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

  李先生既后悔没有早一点让孩子住院治疗,又觉得很困惑:孩子只是表现为黄疸,为什么又变成脑膜炎了呢?

  黄疸作为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现象,理应受到大家的重视与关注,但临床上还是常常出现由于忽视黄疸而导致的不良结局。

  对于黄疸孩子的管理,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导致的,孩子一般情况好,能吃能睡精神反应好。生理性黄疸的孩子不需要特殊治疗,黄疸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如溶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肝酶活性异常、胆道闭锁等等。

  作为家属,孩子出现黄疸时,确实难以区分生理性黄疸或病理性黄疸,需要由医务人员来判断。

  但家属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初步了解病理性黄疸(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一条或多条)的主要特点——“四过一复现”: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黄疸进展过快;

  (3)黄疸程度重;

  (4)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生后2周、早产儿生后4周黄疸仍未消退;

  (5)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就需要考虑病理性黄疸,及早就医。

  还要特别提醒家属的是:如果黄疸孩子出现不爱吃奶、频繁吐奶、肚子胀、发热、嗜睡、哭声弱、解白色大便甚至惊厥等情况,要立即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2 加强对顺产出生新生儿黄疸的监测及随访

  顺产出生的孩子,往往生后1~2天就从产科出院回家,回家的时候孩子可能黄疸不明显或仅出现轻度黄疸,随后大多数孩子由于生理因素或疾病的影响会出现黄疸逐渐加重。

  这种情况下需要严密监测黄疸变化,建议社区医生上门随访时监测黄疸,也可以带孩子去社区或医院监测黄疸变化。

  如果黄疸短时间内明显加重,需要考虑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及早诊治。

  3 日间光疗的利与弊

  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缓解母婴分离的焦虑,目前部分医院开设了日间光疗病房,很受家属的欢迎,也确实有不少的黄疸孩子接受日间光疗退黄后,黄疸明显消退。

  光疗是帮助退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光疗对病理性黄疸而言,治标不治本。

  导致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病理性黄疸,如果没有积极抗感染治疗,单靠光疗退黄效果不佳,而且会延误病情,存在很大的治疗盲目性及医疗风险。

  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建议首先由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判断哪些孩子需要正规住院,哪些孩子可以尝试日间光疗。对于接受日间光疗的孩子,每天也应严密监测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果退黄效果欠佳或孩子出现任何不好的情况,应立即全面检查并及时正规住院治疗。

  4 黄疸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最可怕的是冰山

  对于病理性黄疸,黄疸可能只是原发疾病的首发症状或伴随症状,孩子表现为黄疸,但有时不仅仅只是黄疸。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黄疸有时为败血症的唯一临床表现,如果孩子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需要考虑败血症的可能。另外,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败血症常合并脑膜炎,如果没有及时抗感染治疗,孩子很有可能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退黄以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更重要的是寻找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发疾病并给予相应治疗。

  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现象,为了减少病理性黄疸对孩子的危害,无论是家属还是医务人员,都有必要加以重视,加强监测,及时诊治,让孩子健康成长!

2019-03-01 00:00:02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多汗症能自愈吗
多汗症通常难以自愈。这是一种以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成因复杂,多数情况下身体自身难以有效纠正出汗异常状态。原发性多汗症主要源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常由遗传因素导致。遗传基因使得神经对汗腺的调节出现偏差,汗腺过度活跃。这种神经功能的内在缺陷,无法依靠身体自身的常规调节机制修复。从发病机制来看,自儿童或青少年起,汗腺就开始异常分泌,且病程漫长,贯穿患者一生。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调整情绪等,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神经功能失调的状况,所以原发性多汗症很难自愈。此外,当多汗症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疾病引发时,在原发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前,多汗症状不会自行缓解。以甲亢为例,甲状腺激素大量分泌,加速机体代谢,产热急剧增加,为维持体温平衡,身体通过大量出汗散热。只要甲状腺功能未恢复正常,激素水平持续异常,多汗就会持续。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低血糖反应或神经病变时,也会多汗,只有严格控制血糖、改善神经功能,多汗症状才可能减轻。这些因疾病导致的多汗症,病根在于疾病本身,不针对疾病治疗,多汗通常无法自愈。一旦确诊多汗症,应及时就医。对于原发性多汗症,外用止汗剂,可在睡前涂抹于多汗部位,减少汗液分泌。病情严重者,可考虑肉毒素局部注射,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减少出汗;还可选择交感神经切断术,但手术有风险,需谨慎评估。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多汗症的原因与治疗
多汗症的原因包括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结核病等,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离子电渗疗法等。若多汗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接受相应治疗。一、原因:1、神经功能失调: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情绪因素,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汗液分泌增多。交感神经负责调节汗腺分泌,当其功能失调时,就无法正常控制出汗量,引发多汗症。2、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为维持体温恒定,身体会通过出汗散热,导致多汗。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波动时,尤其是低血糖发作时,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刺激汗腺分泌,引起多汗症状。3、结核病:患者所携带的结核杆菌及其毒素会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多汗。二、治疗:1、药物治疗: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通常可以选择外用乌洛托品溶液,接触皮肤后能缓慢分解释放甲醛,甲醛具有收敛作用,可减少汗腺分泌,常用于治疗局部多汗。口服药物方面,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等,能阻断乙酰胆碱对汗腺的刺激,从而减少出汗,但可能会有口干、视力模糊等副作用。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原发性多汗症,可考虑手术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操作下进行交感神经切断术,通过切断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减少汗腺分泌,可有效治疗腋窝多汗症等,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出现代偿性多汗等并发症。此外,也可以进行汗腺切除术,直接切除过度活跃的汗腺,改善多汗症状,适用于局限性多汗症。3、离子电渗疗法:通过将低电压电流通过皮肤,使汗腺导管内蛋白质凝固,阻塞汗腺开口,减少汗液排出。日常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衣物,尤其是多汗部位,减少细菌滋生,预防异味产生。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含咖啡因的饮品,这些可能刺激汗腺分泌,加重多汗症状。学会调节情绪,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波动易诱发多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多汗症是什么
多汗症是指在正常的环境温度和条件下,局部或全身皮肤出现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科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手掌、脚掌、腋下、腹股沟及面部等特定区域的汗液分泌量远超常人。这种现象不仅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交困扰和心理压力。多汗症主要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两大类。原发性多汗症较为常见,其发生多与遗传性因素相关,且不受其他疾病或药物的影响。这类患者通常在某些特定区域,如手掌、脚掌等,出现持续的、明显的汗液分泌增多。而继发性多汗症则相对较少见,通常由其他疾病,如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或某些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引起,也可以由妊娠、停经等生理性变化引起。这类多汗症的症状通常会随着原发疾病的改善或药物的停用而得到缓解。多汗症的形成机制复杂,除汗腺功能发达外,还可能与免疫、内分泌等系统的异常有关。因此,对于多汗症的治疗,除了针对症状进行外用止汗剂、口服药物等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对垂体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查,以排除相关内分泌疾患。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采用微创手术切除、刮除或吸除分泌活跃的汗腺,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多汗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一些细节。首先,应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和鞋袜,以减少细菌滋生和异味产生。其次,应避免出入过分拥挤的场所,防止情绪过分激动、焦虑等,以免诱发或加重多汗症状。最后,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等食物的摄入,同时戒烟限酒,以维护身体健康。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宝宝风热感冒的症状
一名1岁半的男童因发热、流黄涕就诊,体温38.7℃,伴有咳嗽、咽部红肿,眼睑轻微发红。家长反映孩子近两天饮水增加,夜间易醒,大便干结。医生检查发现扁桃体Ⅱ度肿大,舌苔薄黄,诊断为风热感冒。这就是婴幼儿风热感冒的典型症状组合。根据《中国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数据显示,风热感冒在儿童感冒中约占35%-40%,尤其在春夏季节高发。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风热感冒发病率显著高于成人,了解其典型症状及科学应对方法对家长至关重要。【风热感冒的典型症状】1、发热特点:起病急,体温多在38℃以上,伴有颜面潮红、手心发热。2、鼻部症状:鼻涕黄稠或黏浊,鼻塞程度较轻,可能伴有鼻腔灼热感。3、咽喉表现: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红肿,婴幼儿可能出现拒食表现。4、咳嗽特征:咳嗽声粗重,痰液黏稠难咳,夜间可能加重。5、其他体征:舌质偏红、苔薄黄,可能出现眼睑发红、口唇干燥。【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的区别】1、鼻涕特征:宝宝患上风热感冒时,鼻腔分泌物会出现显著变化,其鼻涕呈现出黄色且质地黏稠的状态。这是因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后,体内津液受邪热煎熬,致使鼻涕的性状发生改变。相比之下,风寒感冒时,宝宝的鼻涕多为清稀水样,这反映了寒邪侵袭,人体津液未被邪热熏蒸,仍保持较为清稀的状态。2、发热特点:风热感冒患儿发热通常较为明显,体温可迅速升高,甚至可能达到38℃以上,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风寒感冒初期,发热症状可能不太突出,多以低热为主,随着病情发展,体温才会逐渐上升。3、舌苔表现:当宝宝为风热感冒时,舌苔多呈现薄黄苔。这是由于风热邪气在体内积聚,使胃气挟热上蒸于舌面,从而导致舌苔颜色变黄。而风寒感冒时,宝宝的舌苔表现为薄白苔,这是寒邪尚未化热,体内阳气未被邪热过度扰动的体现。【宝宝风热感冒的药物治疗】「退热药物」1、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适用于3个月以上宝宝,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作用。常见剂型为混悬液,可以用配套的量杯取药,便于宝宝服用。一般在用药后30分钟到1小时起效,药效可维持4-6小时。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安全,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对其过敏者禁用。2、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宝宝,能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来退热。起效时间和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基本一致,但维持时间相对较长,在6-8小时之间。但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过敏、严重脱水或肾功能不全患儿禁用。且两种不同的退热药物不建议混合使用,如需更换退热药物,应间隔一定时间。「抗病毒药物」1、奥司他韦颗粒:主要用于1岁及以上宝宝流感病毒感染的治疗,通过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释放。剂型为颗粒剂,可冲服。一般在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起效时间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通常1-2天可见症状改善,疗程一般为5天。对奥司他韦过敏者禁用。2、利巴韦林颗粒:可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感冒,适用于小儿,但因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通过抑制病毒RNA合成发挥作用。起效时间不定,需按疗程服用。「中成药治疗」1、双黄连口服液: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功效,适用于各年龄段宝宝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一般按疗程服用,起效时间相对较慢,可能需2-3天。对双黄连口服液过敏者禁用,风寒感冒者不适用。2、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有疏风解表、清热导滞作用,既能帮助退烧、缓解鼻塞喉咙痛,又能改善积食、便秘等胃肠不适。开水冲服,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3、小儿感冒颗粒:能够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要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可缓解发热、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等症状。服用期间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同时不可服用滋补性中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风热感冒的家庭护理方法】1、补充水分:给宝宝多喂温水,补充因发热流失的水分,同时可适当饮用鲜榨橙汁等富含维生素C的饮品,增强免疫力。2、注意鼻腔清洁:对于鼻塞症状,可使用医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鼻腔,缓解鼻塞不适,还可以使用吸鼻器清理宝宝鼻腔分泌物。3、避免过度捂热:家长要避免给宝宝穿盖过多衣物,以免影响散热,加重发热症状。可根据室温适当增减衣物,以宝宝舒适为宜。4、预防交叉感染:在宝宝患病期间,要尽量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家长在照顾宝宝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将病原体传染给宝宝。【就医预警信号】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就诊:①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不退②出现呼吸急促:婴儿(<1岁)>50次/分,幼儿(1-3岁)>40次/分③精神萎靡或异常烦躁④拒绝进食超过12小时⑤出现皮疹或抽搐表现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