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理科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儿科 > 小儿心理科

让孩子在“扔”中学习

举报/反馈
2008-10-22 08:31:0039健康网社区

  1岁左右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喜欢“扔东西”,这叫爸爸妈妈非常生气,给他什么东西,他都只玩一会儿就往地上扔。开始,父母以为宝宝是不小心掉下地的,就给他拾起,但宝宝很快又往地上扔。这样反复多次,可把父母惹生气了,干脆不去理睬他了。可宝宝不依不饶,仍用要求的目光,手指着地上的东西,请求父母再次拾起。

  专家为宝宝辩护

  孩子喜欢扔东西并不是他存心捣蛋,更不是件坏事,而是这时期宝宝的年龄特点。宝宝在反复扔东西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情绪上的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而且还能增长不少见识和经验。

  往地上扔东西的意义

  孩子在不断地、反复地扔东西的活动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动作(扔)和动作对象(物体)的区别,探索自己动作的后果——会出现什么效果和变化。

  例如,宝宝每次扔球,都能使球滚动,开始时这种现象是偶然发生的,并没有引起他注意,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以后,经过多次重复这个动作,相同的现象(球会滚动)再次发生。宝宝逐渐认识到自己扔的动作,能使球发生变化,出现了滚动的效果。从中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存在和客观物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扔东西的动作,显示出的力量和事物发生的变化,促使宝宝再次尝试用扔的动作去作用于其他物体,观察是否能发生其他的变化:扔出响铃棒,响铃棒掉下去能发出声响,但不滚动;扔下毛巾,毛巾既没有声响又不滚动。

  由此孩子逐渐认识到扔不同的东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发现物体更多新的属性,而使孩子对各种事物获得更多的认识。

  有时孩子扔东西是想要大人和他玩,以扔东西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在孩子扔下和父母拾起的过程中,建立了“授受关系”,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际关系,在动作与语言的交往中,使孩子的认识能力不断地发展。

  建议:

  1、如果父母不能花许多时间专门为孩子拾东西,可以让孩子坐在铺有席子或垫子的地板上,让他自己扔东西玩;教会他将扔出去的东西,自己爬过去或走过去拾起来。

  2、逐步教导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不能扔。可以做一些沙袋、豆袋,准备一些带响铃的橡塑玩具等给他扔。

  3、要制止孩子扔食物、某些玩具及易损坏的东西,但不要用训斥方式,以免强化了孩子这种不良动作。

  孩子喜欢扔东西,父母不必紧张、烦心,这个过程只是很短暂的一个时期,孩子慢慢学会了正确地玩玩具及使用工具后,他的兴趣及注意力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更有趣的活动上,“扔东西”的现象会自然消失。

(实习编辑:黄秀杰)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