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重返职场的宝妈,别忽视宝宝的“分离焦虑”!

文斌 妇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级甲等

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朱冬生主任医师

  经历了大半年的产假,在重返职场后,不少职场妈妈可能会面临着一个新的烦恼,那就是宝宝的分离焦虑问题,被宝宝缠着脱身不了的戏码每天上班前都在上演,让一些职场妈妈甚是烦恼。

重返职场的宝妈,别忽视宝宝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与宝宝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其实,分离焦虑也是宝宝成长的一个表现。

  宝宝在出生后,与妈妈或其他主要看护者在密切接触中逐渐形成了依恋的情感纽带。当宝宝长到七八个月,开始萌发自己幼稚的独立意识时,他便把这种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作为一个“安全岛”,然后从这里出发,慢慢去探索世界,他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会不断地确认这个依恋者是否就在附近,如果在,他才能安心地玩耍并继续尝试去探索。否则,他们就会因与妈妈分开后,无法对接来下发生的事情做出预期而变得很害怕、很焦虑。这种情感一旦处理不好,有可能会影响到宝宝心理的健康发育。

重返职场的宝妈,别忽视宝宝的“分离焦虑”!

  职场妈妈重返职场后,如何处理宝宝的分离焦虑?

  一、做好过渡:

重返职场前,妈妈可以提前一段时间让家里的老人家或保姆参与到主要的照料中来,一来可以让老人或保姆熟悉一下宝宝的作息和习惯,二来也可以让宝宝慢慢适应新的照料者。另外,妈妈还可以抽一些时间出去逛逛街或看个电影再回来,让宝宝知道,妈妈出门是很正常的,妈妈出去后还是会回来的。

  二、忌不辞而别:

很多妈妈担心被宝宝缠着脱不了身,或是不忍心这种依依惜别的场面,于是选择趁宝宝不注意时偷偷溜走,这种不辞而别其实是不太可取的。不辞而别,只会让宝宝更加紧张与恐慌:明明刚刚妈妈还在的,怎么突然就不见了呢?在接下来的一天,他可能会因此而玩得心神不宁,这对宝宝心理的健康发育和安全感的建立是很不利的。

  三、郑重地告别:

出门的时候,妈妈可以抱起宝宝,亲亲他的额头,郑重地向他告别,告诉他妈妈上班去了,大概什么时候还会再回来陪他,如每天下班回到家的时间大概是晚餐时间点的,那么妈妈可以告诉他,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就会回来了,让他知道妈妈的离开不是无期限的。另外,告别时,妈妈要表现得轻松一些,用自己积极的情绪来影响宝宝,别让短暂的分离变得气氛沉重。

  四、勿过分责备或恐吓宝宝:

妈妈重返职场后,处于分离焦虑期的宝宝可能会出现一些行为倒退的现象,如之前可以睡整觉的,现在晚上睡觉时老是反反复复地醒,之前可以睡小床的,现在非得黏着妈妈或抱着才能睡,或是总喜欢哭闹,或是吃奶量减少等。这些短暂的行为倒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等宝宝适应后便能慢慢调整过来,家长不要因此而过分地责备他“你怎么回事啊”,也不要在妈妈走后恐吓他“再哭你妈妈就不回来了”,这样只会让宝宝分离焦虑的时间持续得更长。

  五、回家后的高质量陪伴:

回家后,在与宝宝的陪伴中,妈妈应放下手机,对宝宝做出及时的回应,专心地陪宝宝做一些亲子活动,如玩玩具、读绘本、讲故事等,高质量的陪伴,让宝宝能感受到妈妈的爱而不再变得焦虑。

  通讯员:彭文斌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2019-01-15 14:47:58浏览3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琴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看男性生殖疾病挂什么科
男性生殖疾病涵盖范围广泛,通常可以到泌尿外科、男科、生殖医学科等科室进行诊疗。1、泌尿外科:该科室主要处理涉及男性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各种疾病。例如,对于尿路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以及生殖系统感染,如附睾炎、睾丸炎等。泌尿外科医生可通过尿液、血液检查以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2、男科:男科是专门针对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科室。其在性功能障碍的诊治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性欲减退等。男科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一些特殊的检查,如阴茎海绵体造影、夜间勃起试验等,来确定病因,并采用综合方法进行干预。3、生殖医学科:该科室主要侧重于生殖相关的问题,特别是与生育有关的男性生殖疾病。如果夫妻双方在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长时间未能怀孕,男方可能需要到生殖医学科进行检查。生殖医学科医生会对男性的生育能力进行全面评估,除了精液常规检查外,还可能会进行染色体检查、生殖激素水平测定等,以明确是否存在遗传因素或内分泌因素导致的生育问题。在就诊前,建议患者要注意保持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避免过度清洗或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同时,要尽量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症状,包括出现的时间、频率、加重或缓解的因素等,以便在就诊时能够准确地向医生描述病情。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男科性功能障碍能治好吗
男科性功能障碍能否治好不能一概而论,总体来说,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可治愈,预后良好;但一些复杂、严重的情况较难彻底治愈。其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依从性等。对于因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引发的性功能障碍,相对好治。这类患者生殖系统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多是因近期生活压力大、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导致在性生活时精神高度紧绷,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或早泄。通过专业心理咨询,舒缓情绪、减轻压力,同时配合性技巧指导,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恢复正常性功能。然而,若存在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像糖尿病引发的神经血管损伤导致的性功能障碍,或长期酗酒、吸烟致使生殖器官受损等情况,治疗难度较大。因为基础疾病已对身体造成不可逆伤害,神经、血管功能修复困难,即便采取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也很难完全恢复如初,性功能改善程度有限。目前常见治疗方法有多种,无论什么治疗,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方面,针对勃起功能障碍有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等药物,能促进阴茎勃起;早泄可用盐酸达泊西汀片延长性交时间。心理治疗由专业心理医生疏导,调整患者心态。还有真空勃起装置等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如阴茎动脉重建术等。建议患者一旦察觉性功能障碍,不要羞于启齿,应尽早前往正规男科医院就诊,如实告知医生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配合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治愈可能性。
何峰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三甲
男科降敏针真的有效吗
男科降敏针在改善早泄等相关问题上具有一定效果。早泄是男科常见疾病,影响患者性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降敏针作为一种治疗手段,通过特定机制作用于阴茎局部,在部分患者中能有效延长性交时间,提升性体验,但也存在个体差异与局限性。男科降敏针的主要成分通常为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等。这些药物作用于阴茎背神经,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阻止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当阴茎受到性刺激时,正常情况下神经冲动会沿阴茎背神经传导至大脑,引发射精反射。而注射降敏针后,局部神经的兴奋性降低,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减慢,使得大脑接收到的性刺激信号减弱,从而延长了从刺激到射精的时间。尽管降敏针有一定效果,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差异是关键因素之一,不同患者的神经分布、敏感度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部分患者神经较为敏感,且对药物吸收良好,使用降敏针后效果显著;而一些患者本身神经敏感度并非极高,或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可能效果欠佳。此外,早泄原因复杂,除了神经敏感,还可能与心理因素、内分泌失调、前列腺炎等疾病有关。若早泄是由心理因素主导,单纯依靠降敏针,虽能在生理上降低敏感度,但心理问题未解决,整体效果会大打折扣。若考虑使用男科降敏针,务必先到正规医院男科进行全面检查,明确早泄原因。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注射降敏针,切勿自行在非正规机构注射,以免因药物质量、注射技术等问题引发感染、局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杨纯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不孕不育科看男科吗
不孕不育科可以看部分男科的疾病。该科室专注于解决生育相关问题,男性生育功能障碍等男科疾病与孕育直接关联,所以在其诊疗范畴内。不孕不育科常处理因精子问题导致的男性不育。例如少精子症,患者精液中精子数量低于正常标准,会使受孕几率大幅降低;弱精子症,精子活力不足,就难以游动至输卵管与卵子结合;畸形精子症,精子形态异常,也会影响受精能力。还有无精子症,即精液中完全没有精子,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严重情况。这些精子异常疾病,严重影响生育,是不孕不育科关注重点。另外,输精管道梗阻也在此范畴,像附睾炎、输精管结扎等原因造成的输精管道堵塞,使精子无法正常排出,阻碍受孕,不孕不育科医生能够通过专业检查和治疗手段进行干预。此外,部分影响生殖内分泌的男科疾病也在不孕不育科诊疗范围内。比如男性内分泌失调,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异常、垂体病变等,会干扰性激素分泌,影响精子生成和成熟。精索静脉曲张同样不容忽视,精索内蔓状静脉丛异常扩张、迂曲,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血液回流受阻,影响睾丸生精功能。此外,一些生殖器官的炎症,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炎症产生的有害物质可能影响精子质量和活力,进而对生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些疾病都可在不孕不育科进行诊断和治疗。怀疑患有影响生育的疾病时,患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不孕不育科就诊,进行详细体格检查、精液分析、激素水平检测、超声检查等项目,明确诊断。若确诊疾病,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避免久坐,适度运动,合理饮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