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儿童沙眼可传染 预防为先

  沙眼是儿童少年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眼病。常双眼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患儿有流泪、怕光、异物感、眼分泌物多而粘稠。结膜充血,表面有许多隆起的乳头状增生颗粒和滤泡。1—2个月后变为慢性期,睑结膜变厚,乳头和滤泡逐渐被瘢痕组织代替。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没有完全形成瘢痕之前,沙眼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病情的进展,角膜可出现新生血管,像垂帘状长入角膜,称之为沙眼角膜血管翳。沙眼的严重危害在其并发症和后遗症,迁延不愈的重症沙眼可引起睑内翻倒睫、实质性结膜干燥症、角膜溃疡慢性泪囊炎等,并常引起视力障碍

  【应对措施】

  沙眼治疗,可用0.1%利福平滴眼液、0.3%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每日4—8次,每次l一2滴。晚间临睡前可涂金霉素或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眼膏。重症者可口服螺旋霉素、强力霉素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对沙眼并发症和后遗症应施行相应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发生原因】

  沙眼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凡是被沙眼衣原体污染了的手、毛巾、手帕、脸盆、水及其他公用物品都可以传播沙眼。儿童沙眼大多由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传染。有资料表明,在同一农村中,无沙眼母亲的子女沙眼患病率为37.7%;而有沙眼母亲的子女,其沙眼患病率高达82.5%。据广东省人民医院调查,7岁以下儿童沙眼患病率与其父母沙眼患病率有密切关系。

  【预防】

  沙眼的预防,重要的是教育儿童从小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坚持一人一巾一帕,使用的手帕、毛巾要干净。勤洗手,尽可能采用流水洗手、洗脸,不用脏手、衣服或不干净的手帕擦眼睛,不用别人的毛巾等。对集体方面,应改善环境卫生,在托儿所、幼儿园要认真培养儿童卫生习惯,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检查发现并治疗已有沙眼的患儿。

  【易发年龄】

  易发于各年龄段。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8-10-07 08:31:00浏览5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痤疮引起的色素沉着怎么消退
痤疮引起的色素沉着通常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消退,包括日常护理、外用药物、医美手段等。1、日常护理:做好防晒是关键。紫外线会加重色素沉着,外出时应使用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等物理防晒工具,同时涂抹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合适的产品,根据不同场景适时补涂。保持皮肤清洁也很重要,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早晚各清洁一次即可,有助于防止痤疮复发和色素沉着加重。2、外用药物:氢醌乳膏是常用的药物,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来减少黑色素合成,但可能会出现发红、瘙痒等刺激性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外,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可促进表皮细胞更新,加速黑色素代谢,但可能引起皮肤干燥、脱屑,初期遵医嘱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使用频率和剂量。3、医美手段:化学剥脱术是通过使用果酸、水杨酸等化学药物促使表皮角质层脱落,加速皮肤新陈代谢,减少色素沉着。治疗时需根据皮肤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浓度和治疗时间,治疗后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感染。激光治疗如光子嫩肤等,能精确作用于色素颗粒,将其击碎,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排出体外,效果显著,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治疗后皮肤会有短暂的红肿、结痂,需注意皮肤修复和防晒。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虑采用医美手段,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保持耐心,色素沉着的消退需要一定时间,不要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而放弃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进行性色素沉着性紫癜看什么科
进行性色素沉着性紫癜主要涉及皮肤科、血液内科、血管外科以及中医皮肤科等科室。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获得正确的诊断与治疗。1、皮肤科:皮肤科是诊断和治疗进行性色素沉着性紫癜的主要科室。皮肤科医生通过详细观察皮肤症状进行初步判断。此外,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取病变部位皮肤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可见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外渗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积,以此明确诊断。2、血液内科:血液系统疾病可能与进行性色素沉着性紫癜相关,血液科医生会进行排查。如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可了解凝血因子是否存在异常。此外,血液科医生还会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3、血管外科:进行性色素沉着性紫癜的发病可能与下肢血管功能异常有关。血管外科医生会对下肢血管进行评估,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静脉血流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等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升高的疾病。4、中医皮肤科:中医认为进行性色素沉着性紫癜多与气血瘀滞、湿热下注等因素有关。中医皮肤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辨证论治。望诊观察皮肤色泽、形态,问诊了解患者的全身症状,如有无肢体困重、便溏等。建议患者检查过程中积极配合,如进行皮肤活检、血液检查、血管超声检查等。同时,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以防感染加重病情。定期复诊,以便医生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