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父母爱玩手机,孩子表现更差!吓得我赶紧丢掉了手机……

  “你家娃儿有多热爱手机?“”

  前段时间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指出:

  ■ 至2017年底,10岁之前触网的比例高达到72.0%;

  ■ 7岁(学龄前)触网比例达到27.9%;

  ■ 小学生群体有自己手机的占比达到64.2%,初中生为71.3%,高中生86.9%;

父母爱玩手机,孩子表现更差

  父母们都知道孩子沉迷于手机,后果十分严重:

  长时间玩手机,作息不规律,视力下降,成绩下滑;

  沉迷于玩手机,不懂如何与人交往;

  被网络不良信息带入歧途……

  于是,父母们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与手机保持一定距离。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无论效果怎么样,父母们的心意大家都懂: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可是,只是让孩子远离手机就可以了吗?

  “父母爱玩手机,也会引发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

  最近的研究估计,父母平均每天使用电视、电脑、平板和手机的时间大概9小时,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在使用手机。

  由于手机的便携性,我们也经常在家庭活动中使用,例如用餐、游戏和就寝时间,而这些时间也是塑造儿童社交情绪健康的重要时期。

  事实上,多项研究均表明父母看屏幕的时间与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关。

  当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移动设备上时,孩子们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但父母此时很难读懂和回应孩子的行为暗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少了,亲子互动少了,对孩子最负面的教育是什么?是冷漠。

  冷漠,使我们不再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也让孩子觉得TA不受关注,对你不再那么亲昵和依赖,从而导致孩子一系列行为问题。

  如,外化问题行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违抗,违纪等行为问题);内化问题行为(焦虑、不安、抑郁、退缩等情绪问题)。

  “事实上,父母使用移动设备而中断亲子互动和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这个结论来自一篇发表在《儿童研究/Pediatric Research》杂志上的文章,在已往的相关横断面研究基础上,研究人员对父母使用移动设备而中断亲子互动和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研究。

  研究中,172个双亲家庭(共337名父母)与他们5岁及5岁以下的孩子一起在线做了问卷调查(话说父母和孩子一起上网,怎么算呢?)。

  不过孩子毕竟太小,问题基本由父母评估回答,包括:

  1.因使用移动设备而中断亲子互动的发生频率;

  2.评估孩子外化和内化的问题行为,比如孩子生气的频率,或因此受到多大程度的伤害,以及他们有多容易受挫或生气等;

  3.父母们还报告了他们自己的压力和抑郁程度、从伴侣那得到的支持情况,以及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

  整个调查持续了6个月,父母们随后在第1、3、6个月后又分别做了次问卷。

  讲到这儿,界哥好奇了,大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而在这项研究中,不论种族/民族、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儿童年龄如何,几乎所有家庭都存在被一个或多个电子设备中断亲子互动的情况。

  只有少得可怜的4.9%的宝妈和9.6%的宝爸,表示没有每天都因为电子设备的使用而打扰亲子关系。

  随后,研究人员对问卷中的回答进行了统计检验,以确定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联。

  结果正如研究者一开始所假设的那样,因父母使用移动设备而中断亲子互动和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并且由父母压力介导。

  如果父母频繁因使用移动设备而中断亲子互动,就会增加儿童外化行为的发生;而儿童外化行为的加重又让父母面临较大的压力;父母面临较大的压力时会反过来增加移动设备的使用频率而中断亲子互动,恶性循环……

  不过,儿童内化行为与父母使用移动设备中断亲子互动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在与父母讨论儿童看屏幕的时间时,研究人员还纳入父母的移动设备使用情况。这项研究采用平衡的方法,证明了父母使用设备确实可以让他们从养育幼儿的压力中得到一些缓解。

  但要注意当因为使用移动设备而干扰亲子互动和活动时,儿童行为会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如此看来,单单限制孩子玩手机还不够,父母也要放下手机,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陪孩子一起玩玩具,陪孩子学习,陪孩子去游乐场,增进孩子与自己的感情。在此过程中,你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达了你想让他们知道的,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他们知道,尽管你作为大人,也不能任何事都随心所欲,都要适时适度,懂得适当克制自己的欲望。

2018-10-11 01:45:13浏览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腹胀、腹痛、大便不畅要检查什么
腹胀、腹痛、大便不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通常需要完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项目,以明确具体致病原因。1.实验室检查首先,实验室检查是初步筛查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血常规、大便常规、呼气试验等。通过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相关指标,可以初步判断上述症状是否与病原体感染引发的炎症有关。大便常规一般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大便性状,而呼气试验主要是用于评估,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是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2.影像学检查其次,影像学检查能够直观地观察消化系统内部结构,常用的检查方式有腹部平片、腹部超声、消化道造影等。腹部平片多用于初步判断消化道梗阻或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和位置,来判断大便不畅的原因。腹部超声则可通过观察胃肠、肝胆等腹部器官,来评估可能引发腹痛腹胀的原因。而消化道造影则是通过口服或灌肠造影剂,来观察消化道的形态和功能,对食管、胃肠等部位相关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状,常有较好的诊断指导。3.内镜检查最后,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能够直接观察消化道内部情况,来判断腹胀、腹痛、大便不畅的原因。胃镜检查常用来直接观察食管和胃部是否存在病变,而肠镜检查则是用来检查肠道是否存在炎症、溃疡、息肉等问题。综上所述,腹胀、腹痛、大便不畅属于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与胃肠、肝胆等消化器官的病变有关,通过完善一系列检查明确诊断后,通常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脐周疼痛,隐隐作痛、大便不成形要检查什么
脐周疼痛,隐隐作痛、大便不成形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通常需要患者遵医嘱完善血常规、大便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明确具体病因。1.血常规首先,血常规是一种较为基础的血液检查项目,能够反映身体是否存在炎症、过敏、贫血等问题。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指标出现异常,多提示为存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而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则提示身体可能存在过敏的问题,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则常用于评估体内是否存在贫血的问题。2.大便常规其次,大便常规可以直观地通过观察大便性状、颜色、气味等情况,来初步判断大便是否存在异常。同时,大便中白细胞增多常提示肠道炎症,而潜血阳性则表明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的问题。3.腹部超声最后,腹部超声属于无创的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地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如肝胆、胰脾、胃肠等。该检查常可判断脐周疼痛、大便不成形的症状,是否与存在胰腺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关。此外,患者平时也要注意清淡饮食、饮食卫生,并做好腹部保暖措施,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不洁食物,或腹部受凉而加重上述不适症状。必要时,患者也可在专业医生操作下,通过胃镜检查、肠镜检查等项目来明确具体致病原因。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青少年经常恶心反胃可以做什么检查
青少年经常恶心反胃,通常需要按照医生建议,通过大便常规、腹部超声、胃镜检查等项目来明确具体病因。1.大便常规首先,大便常规可以检测大便中是否存在异常成分,如白细胞、红细胞、虫卵等。这些异常成分可能提示存在肠道感染、寄生虫病或消化道出血等问题。如果大便中出现白细胞,可能提示肠道有病原体感染;如果发现红细胞,则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如果发现虫卵,则可提示存在寄生虫感染。通过大便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初步判断恶心反胃是否与肠道感染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有关。2.腹部超声其次,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和结构,用于辅助诊断胆囊炎、胆结石、阑尾炎、肠梗阻等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常会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反胃的症状,阑尾炎可能引起右下腹疼痛和恶心呕吐,而肠梗阻则可能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反胃等症状。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这些潜在问题,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3.胃镜检查最后,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内壁情况,多用于诊断慢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息肉、胃息肉等消化系统疾病。针对不明原因的上腹部隐痛、反酸嗳气、恶心反胃、食欲减退等症状,常可通过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综上所述,青少年经常恶心反胃,常需要尽快完善大便常规、腹部超声、胃镜检查等项目,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积极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