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生儿“扫黄”,警惕化脓性脑膜炎这个“妖孽”!

袁俊丽 内科 主任医师
邯郸市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要问新生儿科最常见的疾病是什么,那一定是新生儿黄疸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修时,一位资深的新生儿专家被我们私底下称为“扫黄队长”,我们科也会戏称自己为“扫黄大队”。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的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

  主要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及新生儿肝脏代谢胆红素能力低下引起。

  但是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系列复杂的病因和各种各样的疾病。“扫黄”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时不时会遇到拦路小鬼,甚至会是伤人性命的“妖孽”!

新生儿“扫黄”警惕化脓性脑膜炎

  小芳之子,生后7天,皮肤黄染3天,食乳佳,反应佳,经皮胆红素前额19 mg/dl,胸部17 mg/dl,血红蛋白143 g/L,白细胞16.5×109/L,血小板254×109/L。入院第2天,宝宝出现发热,伴有寒战、肢冷、激惹,血红蛋白降至130 g/L,SAA、PCT、CR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追问病史,母亲产前反复呼吸道感染伴有发热,其姐姐有咳嗽,与患儿密切接触。

  考虑新生儿感染导致的黄疸。

  抽完血培养后,加用抗生素,体温渐稳定,状态转好。但黄疸反复升高,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存在溶血表现。

  3天血培养回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查脑脊液回报:白细胞340×106/L,糖低,蛋白升高。

  补充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更加明确了败血症、脑膜炎这两个部位的严重感染导致的新生儿黄疸、贫血

  予以更换敏感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患儿血红蛋白在80 g/L时未再继续下降,黄疸消退。

  “那么,新生儿黄疸为什么会牵扯出这么严重的问题呢?”

  大家都清楚,病理性黄疸的第一类病因就是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生成过多的原因包括红细胞增多、血管外溶血(较大的头皮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等) 、同族免疫性溶血(ABO或Rh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病)等等。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染。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原虫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但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

  这里就提到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工作中,我们一旦跟家属交代败血症,很多家属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孩子得了白血病!

  败血症和白血病除了发音有一点像,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疾病。

  ■ 新生儿败血症是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感染,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完全可以治愈;

  ■ 新生儿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增殖性疾病,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多于数周或数月内死亡。

  新生儿败血症属于重症感染,临床表现并没有特异性,往往累及到各个系统,而出现各种表现,比如发热或体温不升、食乳欠佳、哭声减弱、腹胀、气促、嗜睡等,还有就是黄疸。

  黄疸有时是败血症的唯一表现,常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或1周后开始出现黄疸。黄疸进展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的黄疸,均应怀疑本症。  

  我们的病例,有发热、黄疸、贫血,自然会考虑败血症,而血培养也证实了这个诊断。

  新生儿败血症听起来就够严重的了,怎么又成了化脓性脑膜炎了呢?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系指生后4周内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一般新生儿败血症25%会发生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在新生儿期比其他年龄更常见,在发展中国家其病死率达 40% ~ 58%。近 20年来,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并无明显变化,因而早期识别症状体征和诊断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败血症相似,可有发热、惊厥、黄疸、精神萎靡等,无特异性;新生儿由于囟门和颅缝缓冲作用,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及早确诊和进行科学有效的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是该病治疗成功的关键。

  新生儿科医师应全面掌握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如有发热、惊厥、体温不升等表现以及围生期异常如胎膜早破等病史,应 警 惕 化 脓性 脑 膜 炎 的 可 能,必要时行腰穿检查。

  国外资料也表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为避免漏诊,对于可疑或确诊为败血症的患儿均应行腰穿检查。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自身免疫能力较低,因此较易引发细菌感染;当细菌突破血脑屏障,抵达中枢神经后将会导致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因此该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若未能采取及时积极有效的治疗,将会造成脑积水等后遗症,引起患儿智障或死亡等严重后果。

  我们再捋一捋黄疸、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的关系: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黄疸有时是败血症的唯一表现;

  败血症25%会发生化脓性脑膜炎。

  也就是说,不明原因的黄疸,一定要考虑到败血症,而一旦确诊败血症,就有1/4的机会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如果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就要立即开始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不然就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扫黄”路上,我们必须施展自己的所有功力,准确识别各路“鬼怪”,碰到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法力巨大的“妖孽”,更要全力以赴,早诊断、早治疗,彻底消灭致病细菌。

  同时,再次提醒家属们:黄疸无小事!切忌盲从网上说、别人说、奶奶说、妈妈说,而是请专业的新生儿医生评估、监测。

2018-08-29 05:13:17浏览1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唐书生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宝宝多大断夜奶最好
宝宝断夜奶的较佳时间区间通常在6个月到1岁之间,但并非所有宝宝都需严格遵循这一时间。断夜奶的具体时间应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辅食添加情况以及夜间饥饿表现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通常情况下,宝宝在6个月之后,随着辅食的引入,其胃肠道消化功能逐渐趋于成熟,胃容量也会逐渐增大。辅食能够提供更为持久的饱腹感,使得宝宝在夜间的饥饿感相对减少。因此,大多数宝宝在6个月后可以开始尝试断夜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宝宝的生长发育速度存在差异,部分宝宝可能在6个月时就已经表现出对夜奶需求的减少。而部分宝宝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断夜奶的过程,可能1岁左右断夜奶比较合适。除了生长发育因素外,辅食添加情况也是影响断夜奶时间的重要因素。如果宝宝辅食添加顺利,对辅食的接受度高,那么断夜奶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反之,如果宝宝辅食添加不顺利,对辅食的接受度低,那么断夜奶的时间则需要适当延后,以确保宝宝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此外,如果宝宝身体状况欠佳,需要更多的营养支持,那么断夜奶的时间也应适当延后。针对宝宝断夜奶的问题,家长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减少夜间喂奶的次数,直至完全断掉。在断夜奶的过程中,家长应确保宝宝在白天获得足够的营养和奶量,以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宝宝在断夜奶过程中表现出不适或抗拒,家长应及时调整策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吴泽霖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宝宝断夜奶的好处和坏处分别是什么
宝宝断夜奶的好处主要包括减少胃肠负担、促进睡眠质量、改善食欲等,但是也可能会出现睡眠不安、营养不良等坏处。一、断夜奶的好处1.减少胃肠负担:如果宝宝在睡觉时经常吃母乳或者奶粉,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容易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因此家长可以适当给宝宝断夜奶,能够减轻胃肠道的负担,以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2.促进睡眠质量:宝宝在晚上睡觉之前需要吃饱,此时可以适当地添加辅食,比如小米粥、南瓜粥等,也可以适当地喝一些温开水,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睡眠。3.改善食欲:由于宝宝年龄较小,肠胃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完善,如果频繁地喂养,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甚至还会出现腹泻的情况。而适当的给宝宝断夜奶,能够有效缓解上述症状,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二、断夜奶的坏处1.睡眠不安:如果宝宝在夜间突然停止喂养,会导致宝宝不适应,从而影响到正常的睡眠质量。建议家长可以适当给宝宝吃一些辅食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2.营养不良:因为宝宝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营养成分,而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如果宝宝在断夜奶后没有及时添加其他辅食,就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注意宝宝的身体变化情况,如果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