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伤害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儿科 > 意外伤害

婴幼儿意外急救全攻略

举报/反馈
2008-09-05 08:43:0039健康网社区

  急救步骤ABC

  因为宝宝的生理均尚未发展完全,因此宝宝跟大人发生意外时的处理方式并不同,原则上宝宝若发生意外,应先行急救,再呼救。

  A呼吸道(Airway):打开呼吸道并维持呼吸道畅通(如右图:压额抬下巴法)。

  B呼吸(Breathing):检查呼吸,若没有呼吸则口对口鼻吹两口气(吹气时胸部有起伏才是有效的人工呼吸)。

  C血液循环(Circulation):直接进行心脏按摩术,每分钟按压100下(按压位置:两乳联机中央向肚脐方向一指幅,连续用力向下按压30下,速度为每分钟100下,深度为前后胸壁直径的1/2~1/3。)

  急救术建议:因为一般人不会检查宝宝的脉搏,所以吹两口气之后,立即开始心脏按摩术。按压心脏30下后,再吹两口气,吹完后再按压30下。依30:2的原则进行心肺复苏术。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意外可能会伤害到宝宝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

  窒息

  发生原因

  常见宝宝窒息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吃到固体食物,另一种则是呛到。如宝宝会因为在喝奶时忽然改变动作或是宝宝溢奶、呕吐时呛到,此时便有可能产生窒息。还有就是宝宝睡觉时姿势不对,或是床上用具过于多、柔软,宝宝脸部陷入其中无法呼吸而发生窒息。

  可能出现的症状

  宝宝呼吸困难、嘴唇发黑且无法发出声音时,妈妈们就要怀疑宝宝是否已经呛到,或气管呗堵住,要迅速进行急救处理。

  如何处理

  建议先将宝宝俯姿(前倾约45°),脸朝下且略微头低脚高,施予宝宝5次有效的背部拍击,之后翻成正面施予5次胸外按压,反复进行直到阻塞物被排出。如果宝宝只是呛到而尚未有窒息的状况,此时他若有哭或呕吐的情形,通常都能自己将异物吐出。不要因为太过着急想要帮宝宝把异物吐出而用手指去做挖的动作,这样通常会导致异物更加深入,甚至会造成整个呼吸道被阻塞。若宝宝已出现窒息症状,妈妈们请先确认宝宝的呼吸到是否畅通,同时拨打急救电话请求协助。确认宝宝呼吸道是畅通或呼吸道未完全受阻时,可为宝宝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且持续进行直到宝宝窒息症状解除或救护车已到达为止。

  预防方法

  妈妈们除平时就需留意宝宝吃到的东西是不是过大,以致难以吞咽。建议在宝宝2岁以下时,要避免让宝宝吃果冻、豆类等食物,也不要让宝宝戴着围兜睡觉,因为围兜绑带的绳子也相当容易引起意外的发生。

  4个月内的婴儿不要采取趴睡的姿势;婴儿的床上用品不要过于柔软;家长最好不要和婴儿同床,如果怕照顾不方便,可以将婴儿床放在你的大床边; 保持空气流通,不要长时间将门窗紧闭。

  婴儿猝死症候群

  宝宝在睡觉时毫无异状,之前也并无身体不适的现象,为什么妈妈们睡醒时却发现宝宝已经脸色发黑了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发生原因

  婴儿猝死症候群的原因不明,常见于2~5个月大的宝宝。送到急诊时,有些妈妈会向告诉医生,宝宝睡觉时毫无异状,但睡醒时却发现宝宝脸色已发黑。这种案例发生时,施救成效如何要需视个案而定。

  一种很普遍的观点是,妈妈们应避免让宝宝趴睡,因为棉被及枕头很软,宝宝可能会因为脖子支撑力不够,无法自己翻身而造成窒息的情况。但最近的见解是,婴儿猝死症候群只有部分原因与窒息有关,还有一部分是没有原因的。目前婴儿猝死症候群还被认为与基因缺陷有关,因缺陷导致心脏心律不整而停止跳动。

  预防方法

  其实宝宝和大人不一样,所以不一定要让宝宝垫着枕头睡。即使一定要垫枕头,也应该选择薄的、稍微有点硬的。除了枕头的选择上要留意外,妈妈们还得时时注意观察宝宝,才能双管齐下并做好准备。

  婴儿摇晃征候群

  有时大人们看到宝宝的可爱模样,总会忍不住跟他玩,喜欢使劲摇晃宝宝,或者把宝宝抛起来再接住,宝宝看似很开心,殊不知这样的举动中隐藏着莫大的危机,很容易造成宝宝颅内出血。婴儿的身体组织比较脆弱,在摇晃的过程中其颈部脊髓于脑部很容易因剧烈的震荡而受伤害。

  发生原因

  婴儿摇晃症候群常见于6个月~1岁的宝宝,当大人们在跟宝宝在玩坐飞机或是上下摆动的游戏时,会因为宝宝脑与头骨尚未发育完全且头骨尚未愈合,在加速与减速之间会发生头颅骨已减速,但脑内组织仍在加速撞击到内部头骨,即可能会造成颅内出血。出现这种情形时,宝宝不会大哭,但可能感到不适而有异常举止,如喷射性呕吐、抽筋、四肢僵硬、躯干成直角反应等异常姿态。

  如何处理

  如宝宝有婴儿摇晃症候群,应尽早带宝宝去治疗,减少后遗症发生的几率。

  预防方法

  大人们尽量避免玩摇晃宝宝身体的游戏,迄今为止并没有实验可证实何种游戏会造成婴儿摇晃症候群,但不经意的摇晃动作却可能会造成宝宝的脑出血。因此家长们在和宝宝进行互动或陪宝宝玩时,不可过于激烈地摇晃宝宝的身体,以避免给宝宝造成伤害。

  吞食异物

  宝宝在5~6个以后逐渐能够用手抓东西了,而此时他们还没有危险意识,好奇时总会把手边能拿到的东西都往嘴里送,如吃进弹珠、橡皮、硬币、钉子、橡皮泥等等。宝宝极有可能因误吞了小东西而阻塞食道或者气管,从而出现严重的后果。各种各样的异物竟然出现在宝宝的体内,妈妈们真是不得不多加留意了。

  可能出现的症状

  若是异物卡在食道,宝宝会出现嘴巴不断流口水、无法再吞其它东西、咳嗽、呼吸急促等情形;若是阻塞了呼吸道,他会哭泣,且脸部会发黑;若吞下的异物为尖锐物,宝宝的嘴巴还可能出血、受伤。

  宝宝的呼吸道非常狭窄,而婴儿的代谢速率高,氧气需求量大,若气管被阻,脸部就会发黑,如果不能及时将异物移出,很快就会缺氧,在短时间内宝宝可能就会停止呼吸甚至死亡。若暂时还没有明显的异状,吞食异物的宝宝上呼吸道被锁住,呼吸时通常会出现咻咻的喘鸣声,如果发现宝宝长期咳嗽或不明原因有类似气喘的情形,可带着宝宝到医院检查,确定是否是吞进了异物而造成这种情形。

  如何处理

  1 当发现宝宝可能吞入异物时,要带上疑似被宝宝吞入的物品到医院,并请医生检查,确认有无异物存在在宝宝的体内及异物的位置,再通过内视镜将异物夹出;如不严重,也可鼓励宝宝咳出异物。

  2 若异物阻塞住食道或呼吸道,在意识清醒时应以背击与胸压法(婴儿适用),或是哈姆立克法(宝宝适用)帮助排出异物。

  3 若是无呼吸现象,则施行心肺复苏法。

  预防方法

  1 宝宝的身边不可以没有大人,也别让大宝宝照顾小宝宝。

  2 不要给婴儿吃各种坚果、花生、果冻等大块的食物。

  3 检查婴儿活动的范围内是否安全,如是否有钱币、图钉、小纽扣等;给宝宝的玩具要安全,检查玩具上的小部件是否容易掉落;

  触电

  位于低处的插座对于宝宝来说,可谓是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呢!小小的插孔,吸引宝宝前去探索,但却内藏数百瓦电力的危机,足以让宝宝休克甚至丧命,应该要如何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呢?

  可能出现的症状

  触电与烧烫伤的伤害有类似处,不过烧、烫伤伤害较表浅,触电伤害较深入,严重时可能造成三、四级灼伤。家长可仔细观察宝宝,一旦发现宝宝有休克、身体发紫或是意识不清、呼吸、心跳停止的现象,可先做初步处理,再送医急救。

  如何处理

  当发现宝宝触电了,必须立刻切断电源,并将宝宝移至通风处。如果无法切断电源,应以不通电的物体,如竹竿、牌尺等随身可取的绝缘物,使宝宝远离电源。接着要赶快检查宝宝是否有灼伤或休克现象,灼伤时必须立刻以冷水冲洗降低灼伤部位的体温;若宝宝已没有意识,必须立刻叫救护车或自行送医急救。

  预防方法

  宝宝9个月大时开始会到处爬,此时最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应让家里的宝宝远离所有电器、电线,并注意电线是否因年久失修而有破损的现象。家中插座的位置也要安装在宝宝触摸不到的高度,或是采取一些安全保护措施。有些电动玩具的绝缘效果不佳,也要避免给宝宝玩耍。

  溺水

  发生原因

  溺水并非在户外才会发生,由于宝宝的骨胳与运动神经的协调能力尚未成熟,只要容器中的水高度达五厘米左右,就可能对宝宝构成威胁,包括浴盆、浴缸、马桶等。如在家中溺水常发生在宝宝洗澡时,大人未加以看顾;或是宝宝们在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所致。很多家庭习惯用澡盆给婴儿洗澡,有时候洗到一半,家长去接电话处理一些紧急事情,将宝宝独自留在澡盆里,虽然水很少,可是这对没有翻身能力得婴儿已经非常危险了。

  如何处理

  宝宝一旦溺水,会出现呛到、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口鼻周围有泡沫等情形,此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 用手将溺水宝宝口中的呕吐物、污物取出,解开衣服,保持呼吸顺畅。

  2 宝宝不小心溺水,可按压宝宝的胸部,或让宝宝保持头低脚高的位置将水排出。

  3 检查溺水小儿是否清醒,可呼唤或拍打其足底,看有无反应,并用耳朵仔细听其是否有自主呼吸存在。对于已经没有呼吸的小儿,须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预防方法

  1 帮宝宝洗澡时,无论如何不可单独把宝宝留在浴室,若有事得先处理,也应该先将宝宝包裹好带离浴盆与浴室。这一点爸妈也要告知其它的照顾者,如保姆或是长辈。

  2 避免使用太滑的磁砖,亦可在浴室放止滑垫,防止宝宝跌倒。

  3 任何可装水的容器应加装盖子,或把容器倒放,厕所马桶盖也应盖上。

  4 会走路的宝宝,不要让他们单独在湖边等有水的地方玩耍。

1/3上一页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