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宝宝手足口病不吃东西怎么办?医生这样说

石计朋 儿科 副主任医师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多发病、常见病,其具有传染性强,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但多数患儿病情轻微。随着群众健康观念的增强以及医学科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能够知道,甚至部分家长熟悉这个疾病。

  虽然轻症手足口病可以居家治疗,但是很多家长朋友很苦恼,因为宝宝得病后都不吃东西了,流口水也特别多,很容易烦躁不安,家长朋友往往束手无策。那么,今天我和家长朋友一起来看看,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的家庭护理。

  1    宝宝为什么吃饭哭闹?

  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表现为手、足、臀部出现散在的红色斑丘疹,同时口腔黏膜、硬腭及舌部、咽后壁会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疼痛性小泡。此时患儿会出现口水增多,拒食、厌食,进食时哭闹等表现。当口腔中的疱疹破溃时,疼痛症状会更加明显,进一步加重上述症状。

  2    怎样缓解宝宝疼痛感?

  手足口病的宝宝由于口腔中的疱疹及溃疡存在,口腔黏膜会充血、红肿明显,口腔温度也会升高。此时适当降低口腔温度或者给予患儿清凉祛热的喷雾剂会大大降低疼痛感。在进食之前降低宝宝疼痛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据食、厌食或吞咽困难。对于配合好的患儿,可以含一块冰;对于配合不好的宝宝,可以用一些喷剂。当然,最直接有效的是在进食前将利多卡因溶液喷于溃疡面,起到局部麻醉作用,从而减少患儿进食时咽部不适的感觉。

  3    促进溃疡愈合小妙招

  虽然轻症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及溃疡可自愈,但是通过一些方法,促进溃疡愈合,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宝宝痛苦。目前常用的方法及药物有蒙脱石散、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表皮生长因子等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在一起弄成糊状,涂抹于溃疡表面。可能有家长对蒙脱石散比较了解,因为宝宝腹泻的时候常常用到。其实,蒙脱石散除了止泻外,对于黏膜修复也有很到的作用。形象的讲,蒙脱石散就像是被子,盖在溃疡黏膜表现,一方面可以抵挡病毒细菌继续侵犯溃疡面加重炎症,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吸附固定病菌及毒素,使其失去致病能力。因此,蒙脱石散巧用于口腔溃疡是个不错的选择,若配合利多卡因,既可以缓解黏膜疼痛,又可以促进黏膜修复,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    合理喂养方案

  当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后,我们要注意多鼓励患儿多饮水,一方面可以补充因为发热多蒸发的水分,另外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冲刷作用,防止食物残渣残留于口腔中继发感染。需要水温适当凉一些,不建议饮用温热开水,以免刺激溃疡面导致患儿疼痛。可以在水中放入维生素C泡腾片或少量柠檬片,因为适当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可以促进黏膜的愈合。

  此外,我们建议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患儿在手足口病期间,因为发热机体代谢增快,倘若能量及营养摄入不足,患儿病程会延长,并发症也会增多。可能家长朋友会问,我们也知道要加强营养,但是做好了饭宝宝不吃。

  其实,同样一种食物,换一种烹饪方式,宝宝就更容易接受。比如煮鸡蛋改为鸡蛋羹,蔬菜煮熟后弄成菜泥,肉块改成肉松等等。将固体食物改成流食或半流食,吞食时对咽部的刺激感就会减少。

  对于用奶瓶的宝宝,我们建议此时不要再用奶瓶,最好用小勺或者注射器,沿着嘴角,慢慢喂进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对溃疡面的刺激,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反复接触病毒导致病程延长。

  总的来说,手足口病宝宝进行治疗过程中,保证其正常饮食,维持足够的能量及营养摄入,是宝宝早日康复的重要方面。现在是手足口病高发期,若家长朋友碰到自己的宝宝得了手足口病,拒食厌食,进食困难,上述方法可以采纳,以减少宝宝痛苦,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施春梅.口腔局部干预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效果评价[J]广西医学,2014,36('12):1741-1742

  2、王红.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1789-1790

  3、陈立华.手足口病患儿两种口腔护理方法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02-103

2018-06-04 01:04:29浏览9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闭经后还能怀上孩子吗
一般而言,闭经后自然怀孕的机会极低,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借助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仍有可能实现生育。但是考虑到怀孕的风险和女性的身体健康,建议闭经后的女性在决定是否怀孕前,应注意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明智的决策。闭经通常意味着女性的卵巢功能已经衰退,导致月经永久性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卵巢通常不再排卵,子宫内膜也不再周期性增厚和脱落,从而大大降低了自然受孕的机会。特别是当女性达到自然绝经的年龄,一般在45-55岁之间,卵巢内的卵泡已经耗竭,此时怀孕的可能性通常是比较低的。然而,闭经后并非绝对无法怀孕。比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闭经时间较短、卵巢功能尚未完全衰退,或者由于某些疾病或治疗导致的暂时性闭经,女性仍有可能偶尔排卵。此外,随着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如试管婴儿等,也为闭经后的女性提供了一定的怀孕可能性。这些技术通过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方式,帮助那些自然受孕困难的女性实现生育愿望。但需要注意的是,闭经后怀孕的风险相对较高。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卵巢功能的衰退,女性的卵子质量和生育能力都会下降,即使成功怀孕,也可能面临流产、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等风险。因此,对于闭经后的女性来说,如果确实有生育需求,建议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怀孕的可能性。
程敏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有心脏病生过一个孩子了还能生吗
若心脏病病情稳定,心功能良好,且前次妊娠分娩过程顺利,在严密医疗监测下,多数情况下可以再次生育;然而,当心脏病严重,心功能差或前次妊娠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再次生育风险极大,不建议妊娠。对于患有一些轻度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且通过治疗后,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的女性。若前次妊娠期间,心功能一直维持在Ⅰ级或Ⅱ级(即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或轻度受限),未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分娩过程也平稳。这类女性再次妊娠时,只要在孕期严格遵医嘱,定期进行心脏专科检查,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多数能够耐受再次妊娠和分娩过程。若女性患有严重心脏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未经有效治疗等,心功能处于Ⅲ级或Ⅳ级(即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或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有心衰症状)。前次妊娠可能已出现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对心脏造成进一步损伤。这类情况下,再次妊娠会使心脏负担急剧加重,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危及母婴生命安全,因此不建议再次生育。心脏病女性计划再次生育前,建议前往心内科和妇产科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心功能测定等检查,明确心脏病类型与心功能状况。若医生评估可妊娠,孕期密切产检,增加心脏专科检查次数。若评估不适合妊娠,建议严格采取可靠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恐惧怎么克服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和恐惧,可采取建立积极沟通、鼓励参与活动、设定合理目标、培养特长技能等方法来克服。1、建立积极沟通:营造一个开放、信任的沟通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2、鼓励参与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体育或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孩子能结识更多伙伴,拓展社交圈子,锻炼社交能力。在活动中,孩子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这有助于提升自信心。3、设定合理目标:为孩子设定明确、具体且可实现的目标。目标不宜过高,以免孩子因无法达成而产生挫败感;也不宜过低,要具有一定挑战性,让孩子在努力后能够成功。每一次成功完成目标,都能给予孩子成就感,逐步积累自信。4、培养特长技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学习和发展特长的机会。当孩子在某一领域表现出色,拥有一技之长时,会极大地提升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同时,特长培养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也能锻炼孩子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正面反馈。避免过度比较,不要将孩子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自卑心理和恐惧情绪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抽动症的孩子能自愈吗
抽动症的孩子通常不能自愈。抽动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仅靠自身调节难以恢复,需要科学的干预和治疗。抽动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比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会干扰大脑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导致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如眨眼、耸肩、清嗓子等。其次,遗传因素在抽动症发病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若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心理压力、不良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这些复杂的病因交织在一起,使得抽动症无法自行缓解。如果不对抽动症进行干预,症状往往会持续存在甚至加重。随着时间推移,抽动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从偶尔出现的简单抽动发展为频繁发作的复杂抽动,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貌形象,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孩子可能因为抽动行为受到同伴的异样眼光、嘲笑,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社交和学习,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抽动症还可能共患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使病情更加复杂,自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旦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症状,应及时就医。药物治疗方面,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等,以控制抽动症状。心理治疗也至关重要,如行为疗法,可帮助孩子学习放松技巧,减少抽动发作。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避免过度批评指责孩子,给予足够关爱和支持。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