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癫痫与代谢、内分泌障碍鉴别

  1.低血糖 低血糖发作时可引起一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临床有出汗、视物不清、复视、疲劳、无力、嗜睡、朦胧、行为改变等症状。严重时可有意识丧失及惊厥发作,多为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伴相应的EEG改变。低血糖发作常出现在清晨或餐前空腹状态时,病人可有胰岛β细胞功能亢进或其他内分泌障碍。糖尿病人使用胰岛素不当或糖尿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也可发生一过性低血糖发作。当血糖浓度低于30rag%~50mg%时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可疑病例应测定空腹血糖、发作期血糖及糖耐量试验。空腹或发作期血糖降低,进食或补充葡萄糖后症状很快消失可帮助确诊。我们曾诊治1例2岁男孩,反复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发作前有精神萎靡、无力等前驱症状,多数发作出现在餐前空腹时,发作间期EEG正常,抗癫痫治疗无效。经检测清晨空腹血糖减低,发作后即刻血糖为零。经每日多次进食含糖饮食后未再出现惊厥发作。确诊病例应预防饥饿,并应进一步寻找低血糖的病因。低血糖发作时可El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必要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升血糖素。

  2.低血钙 血清钙降低可由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不全,假性甲状旁腺功能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代谢异常引起。血浆游离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低血钙时可出现阵发性手指或口周麻木、感觉异常、肌肉僵硬或痉挛及手足搐搦症,发作时意识多无障碍,严重时可有喉痉挛及惊厥发作。其他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白内障等。部分患儿无临床症状,仅有陶瑟氏征和佛斯特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有血钙降低,血磷升高,碱性磷酸酶降低,尿钙减少,苏氏试验阴性,脑基底节钙化等。低钙惊厥时EEG可有棘波或尖波发放,但发作间期一般正常。由低血钙引起的手足搐搦或惊厥发作可在心脏监护下缓慢静脉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治疗。

  3.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可引起阵发性急性全身不适、焦虑、出汗、震颤及心动过速等类似局部性癫痫发作的症状。提示甲亢的临床特征包括畏热、食欲增加,体重减低,甲状腺肿大,突眼,心悸,心房纤颤,肌肉消耗,无力等。晚期可有发热、痴呆、昏迷、锥体束征、延髓功能不全及惊厥发作,偶见舞蹈样运动。实验室检查T3、T4增高可帮助诊断。EEG可有大量快波,但一般无癫痫样波。

  4.卟啉病 卟啉病是由遗传性酶缺陷导致的卟啉代谢和血红素合成障碍,造成具有神经毒性和精神活性的卟啉前体堆积,引起各种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神经改变。其中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类似于发作性疾病。本病多在青春期后起病,亦可在儿童期起病。成年病人中女性多见,儿童患者中男女受累相同。发作可持续数天至数周,表现为剧烈腹部绞痛、呕吐、便秘、肢体疼痛或瘫痪、发热、血压升高、心动过速、智力改变、惊厥发作、昏迷等。少数发作期可有迷乱、幻觉和精神症状。有些病人早期可能只有精神病样或脑病样症状,缺乏典型的卟啉病表现。某些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副醛等可诱发卟啉病发作。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应与急腹症、"腹型癫痫"及精神性疾病鉴别。实验室检查取急性发作期新鲜尿液置于日光下,尿卟啉原经日光氧化为尿卟啉而使尿液呈现红色,有助于本病诊断。

  5.周期性麻痹 又称周期性瘫痪,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迟缓性肌肉无力或瘫痪,持续数小时或数日恢复正常。主要由钾代谢异常引起。发作持续时间长,双侧下肢为主,发作时EEG正常,部分心电图或血清钾异常,可资与癫痫发作鉴别。

  6.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cytoma) 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组织,也可发生于肾上腺以外的部位。瘤体可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少数患儿有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病史或同时有神经纤维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也可为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高血压发作时可伴有心悸、出汗、苍白、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有惊厥。发作间歇期可完全正常。患儿常因神经系统主诉就诊,如头痛,视力障碍或惊厥等。检查除血压增高外,病程较长时可有左心室肥厚及眼底改变。本病应与其他原因的小儿高血压鉴别,在神经系统症状突出,特别是在有剧烈头痛,惊厥等症状时,可能与癫痫发作混淆。测定24小时尿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香草基杏仁酸可判断嗜铬细胞瘤的存在。肿瘤一般很小,单发或多发,定位依赖于影像学的检查。确诊后应行手术摘除肿瘤。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8-08-27 08:06:00浏览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内分泌有问题会胖吗
内分泌有问题可能是由于生理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原因引起的,一般会导致胖,具体情况需根据其引起的病因综合评估。 1、生理因素 患者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作息不规律,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内分泌失调,容易引起身体发胖。患者应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不良饮食习惯 患者经常吃油腻、高糖、高脂类的食物,可能导致身体发胖,主要是因为饮食会直接导致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功能出现问题。患者日常应避免食用油腻、肥厚、辛辣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多喝水。 3、卵巢早衰 卵巢早衰是指女性在40岁之前,出现性腺功能的减退。卵巢早衰的患者通常会出现性激素水平降低的情况,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内分泌紊乱的情况。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潮热盗汗、失眠、记忆力减退、烦躁易怒等症状。同时,患者还可能会出现生殖系统改变,如阴道分泌物减少、性交疼痛、性欲下降等。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雌二醇、黄体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4、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身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患者体内代谢率下降,出现水钠潴留,从而引起身体发胖。早期轻症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合适的左甲状腺素钠片,需要终身服药。中重度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输液治疗。 5、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胰岛素利用障碍等因素引起的内分泌疾病。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内分泌失调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进行治疗。饮食上,患者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荞麦等。 此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也可导致身体发胖,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查,根据不同原因遵医嘱规范治疗。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多发内分泌腺瘤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多发内分泌腺瘤是指患者身体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分泌腺发生了肿瘤,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原因引起的。 1、遗传因素 多发内分泌腺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多发内分泌腺瘤,则子女患有该疾病的概率会比较高。对于多发内分泌腺瘤,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等。 2、环境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电离辐射较高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内分泌腺发生病变,从而引起上述情况。建议患者远离辐射较高的环境,还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3、饮食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食用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可能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从而诱发该疾病。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合理膳食,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胡萝卜、香蕉等,避免食用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4、生活习惯 如果患者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紊乱,从而诱发该疾病。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劳逸结合,以免引起不适症状。 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内分泌疾病。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患者会出现心悸、多食、消瘦、多汗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诱发该疾病。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饮食上也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适当吃一点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等,有利于补充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尽量避免吃辛辣刺激和油腻的食物。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以免病情加重。
邓立力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复发率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复发率在不同的分期是不同的。晚期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复发率可能达到60%-80%。以大细胞神经内分泌肺癌为例,它是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根据其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 1、表现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高度分化的恶性肿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发生在有吸烟史的老年人。大细胞指的是细胞的大小,而小细胞型则是由与正常内分泌细胞相似的异形细胞构成,其能够表达与神经内分泌有关的荷尔蒙,会出现一些与其他疾病相区别的肿瘤症状,比如杵状指、骨关节痛、库欣综合症、男性乳房变大等。 2、治疗方法 大细胞神经性内分泌癌的早期治疗主要以外科治疗为主,对于术后病理分期较晚或发现时已是晚期的病人,则以化疗、放疗为主。正常情况下,早期只要手术切除即可,但大细胞的神经内分泌癌很容易侵犯邻近的器官和内脏,引起复发,所以术后常常需要进行辅助治疗。术前要全面的评价病人的总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尽可能多的保留器官的功能,以防止手术切除的范围太大,从而影响到治疗的效果。不能接受手术的中、晚期病人,可以选择放疗和化学疗法。针对体质弱、免疫力差的病人,可以尝试中医疗法、免疫疗法、肿瘤疫苗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