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交通性脑积水脑室扩大

  交通性脑积水是指由于第四脑室出口以后的正常脑脊液通路受阻或吸收障碍所致的脑积水,其病因主要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颅脑损伤以及静脉栓塞。亦可见于脑膜癌病、脑脊液吸收功能障碍等。

  【病理】

  交通性脑积水常累及大脑底面和半球凸面之间的脑池和蛛网膜下腔,主要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大,脑沟变浅变平或消失。此外,囚炎症造成者可表现为基底池、蛛网膜颗粒的粘连和阻塞。其他原因引起的病理改变则根据病变性质不同而异。由于粘连或脑外占位病变所致者,还可见病变邻近的脑池、脑沟扩大。

  【临床表现】

  交通性脑积水临床上主要为颅内高压征象,可出现头痛、呕吐、复视和视神经乳头水肿

  【CT和MRI表现】

  交通性脑积水的CT和MRI典型表现为脑室系统普遍扩大,伴脑沟正常或消失。但交通性脑积水的脑室扩大与脑萎缩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脑室扩大比较,有一定的特征性。在早期,交通性脑积水可仅表现为颞角扩大和钝圆,其端部的锐角变为钝角,缝隙变宽,颞角扩大明显时呈球状,而颞叶萎缩所致的颞角扩大出现相对较晚,且同时伴侧裂池的扩大和皮质萎缩。稍后,交通性脑积水出现额角扩大,在水平和冠状位上,其角顶变钝,而两侧额角内壁之间的夹角变尖锐,额角的尾状核头压迹变平,严重时额角扩大可非常明显,呈球状。随着交通性脑积水的进一步加重,出现第三脑室球形扩张和侧脑室体部明显扩张,与脑萎缩相比,脑积水的第三脑室扩大更明显,已失去正常形态;第四脑室扩大出现较晚,但一旦出现,则更利于作出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

  交通性脑积水另一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为脑沟变浅、变平,但灰白质界限仍清楚,常可据此帮助作出诊断。但有时交通性脑积水亦可同时发生脑沟、脑池扩大,特别是侧裂池、基底池和小脑桥脑池,这种情况多见于基底池等有关脑池的炎症或肿瘤所致的部分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以及蛛网膜颗粒的吸收功能障碍。

  上述交通性脑积水的征象较为典型,但有时不全部出现,造成诊断困难,Gado等提出了一种评分方法,侧脑室扩大分为轻度(+1)、中度(+2)、和重度(+3);第三脑室正常(0)或扩大(+2),脑沟正常或扩大(-2)。如果分数相加大于等于3,提示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而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脑脊液通路受阻部位不尽相同,CT和MRI有时可帮助明确病因。脑基底池的阻塞可由炎症和肿瘤引起,颅底感染和炎性肉芽增生在增强CT上可出现强化现象,在MRI T2加权图像上有时也可出现高信号灶。在葡萄状囊尾蚴病人,可出现基底池的大囊肿样改变。

  假如脑脊液可以经过基底池到达大脑半球凸面,那么病变可能是位于蛛网膜颗粒,蛛网膜颗粒位于上矢状窦中线两旁,正常情况下被吸收的脑脊液通过上矢状窦入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病变的最常见原因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由外伤、动脉瘤破裂或AVM出血所致,这种病人由于出血刺激和红细胞的机械作用,使蛛网膜颗粒受损,在CT和MRI上表现为急性脑积水,脑室系统短时间内明显扩大。此外,化脓性脑膜炎也可引起急性脑积水;肿瘤的脑膜转移则表现为隐匿性脑积水过程,在成人以颅外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转移多见,儿童则以颅内肿瘤播散为常见(如髓母细胞瘤的蛛网膜下腔播散);白血病淋巴瘤侵犯脑膜亦可导致交通性脑积水。

  皮质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亦可阻碍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而导致脑积水。乳突破坏性病变常导致乙状窦血栓形成引起交通性脑积水,被称为"耳源性脑积水",静脉窦血栓形成可为静脉性血管造影、CT增强扫描和MRI所显示,但造影剂此时可能加重病情,而MRI则较为安全。

  在交通性脑积水,脑室旁脑自质的间质水肿发生率约为40%,但长期存在的交通性脑积水往往不出现这种征象,这是因为脑室内高压所致的室管膜受损,可由于胶质增生,形成室管膜疤痕,阻止了脑脊液漏入脑实质。

  【诊断和鉴别诊断】

  CT和MRI所见脑室普遍扩大而脑沟正常或消失是交通性脑积水的典型表现,尤其是第四脑室扩大时,更易作出诊断。但有时交通性脑积水表现不典型,特别是合并脑萎缩时,诊断较为困难,必要时可结合病史、腰穿脑脊液滴注试验和脑脊液压力测定来确诊。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8-08-26 08:58:00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掌跖角化病用什么药治疗好
掌跖角化病是一种以掌跖部皮肤增厚、角化过度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常伴有皲裂、疼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常用药物有维A酸乳膏、尿素软膏、水杨酸软膏等。1、维A酸乳膏:维A酸乳膏可调节表皮细胞的分化,促进角质层细胞的脱落,减少角质堆积,从而改善掌跖部位皮肤的角化程度。它能使增厚的皮肤逐渐变薄,缓解皲裂和疼痛。使用时,每晚清洁皮肤后,取适量乳膏均匀涂于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但使用初期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红、脱屑等刺激症状,需从低浓度、小面积开始试用,逐渐增加用量和使用面积。2、尿素软膏:尿素软膏具有保湿、滋润的作用,能使角质层软化,增加皮肤的水合作用,防止皮肤水分丢失,从而减轻皮肤干燥和角化。它可以有效缓解掌跖角化病引起的皮肤皲裂和疼痛,使皮肤变得柔软光滑。将软膏涂于患处,可根据皮肤干燥程度适当调整使用次数。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皮肤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应在症状缓解后逐渐减少使用频率。3、水杨酸软膏:水杨酸软膏有角质溶解作用,能松解角质层细胞间的连接,使角质层脱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对于掌跖角化病中较厚的角质层,水杨酸软膏能起到较好的剥脱效果,帮助改善皮肤外观和功能。根据角质增厚程度,选择不同浓度的水杨酸软膏,一般从低浓度(3% - 5%)开始使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接触到正常皮肤,以免引起刺激。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另外还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洗和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如果皮肤出现破损、感染等情况,应先处理伤口,待愈合后再使用上述药物。同时,可配合使用护手霜、护足霜等护肤品,加强皮肤的保湿护理。若病情严重或使用药物后效果不佳,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手掌脱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手掌脱皮可能是由于干燥这一非疾病因素引起的,也可能与湿疹、手癣、等疾病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一、非疾病因素:当环境湿度低、频繁洗手或水分摄入不足时,手掌皮肤容易变得干燥,缺乏必要的水分和油脂滋润,导致角质层脱落,形成脱皮现象。此外,使用碱性强的洗涤剂或过度清洁手部也会加剧皮肤干燥和脱皮。二、疾病因素:1、湿疹: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手部湿疹尤为常见。湿疹会导致手掌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病变,并伴随瘙痒和脱皮。手部湿疹可能与局部多汗、潮湿、接触刺激性物质或过敏原等因素有关。2、手癣:手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手癣会导致手掌皮肤出现红斑、脱屑、瘙痒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水疱和糜烂。手癣多通过接触传染,如共用毛巾、手套等个人物品。3、剥脱性角质松解症:这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掌跖部角质层浅表性剥脱性皮肤病。患者手掌皮肤会出现反复发作的鳞屑或剥脱症状,通常无自觉症状,但可能影响美观和日常生活。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可能与遗传、情绪压力、多汗症等因素有关。平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清洁手部、接触刺激性物质或过敏原等。尽量使用温和的洗涤剂和保湿霜,减少对手部皮肤的刺激。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以维持皮肤健康。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治疗掌趾脓疱疹最有效的方法
通常没有“治疗掌趾脓疱疹最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外用药物、系统用药、物理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掌趾脓疱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手掌和足底反复出现无菌性脓疱,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或频繁复发,应及时就医。1、外用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卤米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等,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抑制脓疱产生。维A酸类药膏他扎罗汀凝胶、维甲酸乳膏,有助于调节表皮细胞分化,减少脓疱形成。使用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2、系统用药:病情较重时,需遵医嘱进行口服药物治疗。维A酸类药物如阿维A胶囊,可调节皮肤细胞增殖和分化,对掌趾脓疱疹有较好疗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等,能抑制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控制病情发展,但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大,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身体指标。3、物理治疗:患者一般可遵医嘱进行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通过紫外线照射皮肤,调节免疫反应,促进皮损愈合,每周进行2-3次治疗,需按疗程进行。如果医生建议进行光化学疗法,应先口服或外用光敏剂,再进行长波紫外线照射,可改善症状,但治疗过程需严格防护眼睛等部位,防止紫外线损伤。日常应避免搔抓患处,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保持手足清洁干燥,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洗洁精、洗衣粉等。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和手套,减少局部摩擦。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酒精等,以免加重病情。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