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Friedreich共济失调脊髓病重

  Friedreich共济失调(F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点是儿童起病,进行性共济失调、心肌病、下肢深感觉丧失、腱反射消失,以及锥体束征,常伴骨骼畸形。本病由Friedreich(1863)首先报道,认为本病与脊髓变性有关,现已知本病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随着致病基因被克隆以及发现基因有GAA三核苷酸重复扩展,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了解。

  【病理】本病的病变广泛。最突出的病理见于脊髓。脊髓后柱、脊髓小脑束、锥体束、后根均可见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脊髓腰骶部受累最重。小脑皮质有变性。齿状核、下橄榄核、前庭核、桥脑核也有不同程度变性。大脑皮质无明显病变,但有报道认为皮质运动区有轻微神经元改变。心肌病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常是进行性的心肌肥厚、慢性间质性纤维变性和炎性浸润。

  【遗传】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散发。致病基因FRDA定位于9q13。基因产物是一种可溶性线粒体蛋白,称为frataxin。基因突变引起frataxin减少。FRDA的突变形式,98%表现为GAA三核苷酸重复扩展,发生于基因的1号内含子内。正常人该区GAA扩展数目各民族不同,在7~22或5~10之间。FA病人的GAA扩展数目可达200~900,与正常人的重复数目无重叠。GAA重复次数与临床表型之间有一定相关。首先,重复次数与起病年龄呈负相关。起病3~20岁者,重复数为800~900;30岁左右起病者,重复数为201~734。伴发糖尿病或肥厚性心肌病者,重复次数较多。重复次数在850以下者,极少伴发糖尿病。但近来也报道有例外的情况:有些典型临床症状而无GAA扩展;而有些GAA扩展但无FA的典型临床症状(McCabe等,2000)。

  少数病人有FRDA基因的点突变,但点突变都是GAA扩展等位基因的杂合子。绝大多数FA病人都是GAA扩展的纯合子。

  【发病机制】基因突变导致基因产物,即线粒体蛋白frataxin的减少。脊髓和心肌是frataxin表达最高的组织;肝、骨骼肌和胰腺的表达中等。在基因突变时,基因表达水平最高的组织最先受累,因而脊髓变性和心肌病是FA最主要的表现。至于组织病变的基本原因还不完全清楚。有认为,frataxin直接影响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和氧化磷酸化作用,也有认为frataxin对线粒体铁的转运有间接的调节功能。较多文献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细胞内铁的分布异常有关,线粒体内有铁沉积,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浓度增多。铁的沉积诱导氧自由基产生而导致细胞损伤。此外,有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肌醇磷脂代谢异常有关,影响神经冲动的突触传导。

  【临床表现】起病年龄2~16岁,平均11岁。绝大多数在20岁以前起病。首发症状为躯干和下肢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跑步困难,Romberg征阳性。以后累及上肢,表现为震颤、指鼻试验阳性,轮替运动不良等。少数病例以脊柱侧弯、肢体笨拙或心脏病为首发症状。早期不一定有构音障碍、锥体束征或深感觉减低或消失,数年后这些症状都相继出现。跟腱和膝腱反射消失,多数病人上肢腱反射也消失或减弱。双侧巴氏征阳性但肌张力不高。下肢振动觉和位置觉减弱或消失,触觉减退。痛、温觉正常。2/3以上病人有脊柱侧弯,严重者影响心肺功能。常见弓形足或内翻足。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有肢体远端肌肉萎缩和无力,下肢较上肢明显,多见于病程晚期。晚期还可见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眼球震颤。少数病人有感觉神经性耳聋、眩晕。病晚期智力发育迟缓,心理过程减慢和情绪不稳等均不少见。

  心肌病常为进行性。心律不整、心力衰减可在共济失调症状以后出现,也可在以前出现。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很高,在神经症状出现以前即可测知。心电图可见T波倒置,ST段下降,QRS波幅低或心律紊乱。心脏扩大,有杂音,超声心动图显示肥厚性心肌病,晚期有心力衰减。糖尿病或糖耐量曲线异常约见于10%~20%的病人,一般在30~40岁时明显。

  体感诱发电位,不论病期或病情轻重,均为异常。肌电图可见肌束震颤。MRI可见脊髓萎缩,上颈段明显。PET在尚能行走的病人可见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比正常为高,而在晚期已不能行走的病人则局部代谢率降低。

  不典型的Friedreich共济失调常可见到,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等位基因,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确诊常需靠基因分析。

  ①迟发型Friedreich:30岁左右起病,进展较慢,症状较轻。

  ②腱反射保留的FA:15岁以前起病,膝、踝腱反射存在,早期心肌病,病死率高。

  ③伴有维生素E缺乏的FA:有典型FA的临床症状,维生素E缺乏。

  ④不伴心肌病、骨骼异常、肌萎缩的病例。

  ⑤MRI显示脊髓变性轻而小脑变性重的病例。

  ⑥共济失调伴眼球运动失用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周围神经病,眼球运动失用症,脊柱侧弯,内翻足。1~15岁起病,寿命较长。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家族史,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本病的表型差别很大,最准确的诊断要靠DNA检测。由于98%的FRDA基因可测得GAA重复扩展,故可采用长PCR技术检测GAA反复数目即可作出基因诊断、携带者诊断和产前诊断。如果只在一个等位基因上有GAA重复扩展(杂合子),则需进一步检查另一等位基因有无点突变。

  在DNA分析之前,可根据Harding(1981)的临床诊断标准加以修改,以作出可能的诊断:①儿童起病;②隐性遗传;③进行性躯干和下肢共济失调;④下肢腱反射消失;⑤逐渐出现构音障碍、锥体束征、深感觉障碍、肢体无力;⑥心肌病;⑦10%伴发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⑧约2/3有脊柱侧弯、弓形足;⑨少数出现远端肌萎缩、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眼震。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小儿时期起病的其他遗传性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作鉴别。①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有毛细血管扩张、免疫缺陷、无骨畸形、无感觉障碍。②无β-脂蛋白血症:有棘红细胞增多、脂肪泻、血脂减低。③Refsum病:有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鱼鳞癣、血清植烷酸增高。④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膝腱反射亢进,可伴视神经萎缩、智力低下。⑤Marinesco-Sjorgren综合征:有先天性白内障、智力低下。

  【治疗】本病无特殊治疗。可对症处理。手术治疗脊柱侧弯应慎重,如果侧弯超过40o仍能行走的病儿,可考虑手术,术前应监测心肺功能。心肌病严重者治疗心力衰竭。有糖尿病者可试用胰岛素,但多无效。病之早期应尽量做平衡训练和锻炼肌力,做理疗。现有作者提出试用抗氧化剂、铁螯合剂、自由基清除剂等药物,尚无经验总结。

  【预后】病情进展缓慢,约在起病6~27年以后不能独立行走。起病越早,不能行走也越早。心肌病和糖尿病是预后不良的指征,是大多数病人的死亡原因。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8-08-25 08:13:00浏览7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共济失调与什么有关
共济失调可能是长期大量饮酒导致,也可能是维生素缺乏、脑部病变、脊髓疾病等导致。若症状严重,需就医明确病因后治疗。一、非疾病因素:若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损害小脑等神经系统,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导致身体平衡、协调功能失常,出现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等共济失调症状。患者需要及时戒酒,同时补充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其能营养神经,促进受损神经修复,改善症状。随着戒酒及营养补充,症状有望逐渐减轻。二、疾病因素:1、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B12、维生素E缺乏,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代谢与功能维持。维生素B12缺乏可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引发共济失调,日常饮食要保证摄入肉类、蛋类等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甲钴胺等药物,修复受损神经。2、脑部病变:如小脑梗死、出血或肿瘤,会直接破坏小脑组织及其神经传导通路,使身体失去精准的运动调控能力,表现出共济失调。对于脑梗死,急性期可进行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药物可遵医嘱选择如阿司匹林等;若为肿瘤,则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去除病灶,缓解症状。3、脊髓疾病: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累及脊髓时,脊髓内神经纤维受损,传导功能障碍,造成肢体运动信息传递有误,引发共济失调。脊髓空洞症可能需手术减压,改善脊髓受压情况;多发性硬化常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治疗,抑制免疫炎症,减少神经损伤,用药需遵医嘱,且用药期间密切监测病情与身体指标。若出现共济失调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头颅及脊髓磁共振成像、血常规、维生素检测等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李洪伟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儿童小脑共济失调怎么回事,怎么办
儿童小脑共济失调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药物中毒、小脑性共济失调、脑炎、脑膜炎等原因所引起的,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遗传因素 如果儿童的父母存在小脑共济失调的情况,可能会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儿童出现小脑共济失调的现象,比如走路不稳、容易摔倒等。通常情况下,儿童可以遵医嘱使用尼莫地平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2、药物中毒 如果儿童长时间服用抗生素、镇静剂等药物,可能会诱发药物中毒,也可能会导致小脑共济失调,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建议儿童及时停止服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儿童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洗胃、催吐等方式进行治疗。 3、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指由于小脑本身或与小脑有关的神经结构受到损害而引起的一种共济失调。儿童可能会出现站立不稳、步态异常等症状。建议儿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B12、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 4、脑炎 脑炎是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炎症刺激,还可能会出现小脑共济失调的情况。建议儿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 5、脑膜炎 脑膜炎是指发生于脑膜的炎症性疾病,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由于炎症刺激,儿童可能会出现小脑共济失调的情况。建议儿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头孢曲松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建议儿童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家长平时应注意密切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注意保暖,避免单一饮食,以免造成营养不良。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共济失调是什么病,能治好吗
共济失调是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能否治好需要根据共济失调类型来判断。分为小脑性、感觉性、前庭性,以及额叶性几种共济失调类型。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可能与小脑的血管病、肿瘤、遗传变性病相关。主要表现为醉酒步态、走路不稳、言语不清,以及有小脑性语言等症状。由于病变是属于不可逆性的病理改变,所以无法完全治好。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使用左旋多巴、氯苯胺丁酸、金刚烷胺、胞磷胆碱钠、辅酶A、肌苷和B族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改善症状。必要时可行视丘毁损术治疗,对于所产生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要通过康复治疗的手段针对性的训练改善,比如运动治疗、作业训练等。 2、感觉性共济失调 感觉性共济失调即脊髓性共济失调,为脊髓后根后索病损造成深感觉障碍所引起。主要的疾病为糖尿病假性脊髓痨、神经梅毒,以及维生素B12缺乏性神经变性病。主要表现为闭目难立,即睁眼时候站立还行,闭上眼之后站立不稳,有踩棉花感等症状。感觉性共济失调一般是很难完全治愈的,患者需要积极的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使用甲钴胺片、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还可通过针灸,局部按摩理疗等方法来进行缓解病情。 3、前庭性共济失调 前庭性共济失调主要见于前庭神经的病变,其主要特点是眩晕,包括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及脑干病变等。前庭性共济失调一般较好治疗,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前庭神经抑制剂药物进行治疗,如盐酸苯海拉明片、盐酸异丙嗪片等,也可服用血管扩张剂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另外如果患者症状较重,需要通过前庭神经切断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4、额叶性共济失调 额叶性共济失调与额叶及联系纤维的病变相关,共济失调症状相对轻,主要见于血管病、脱髓鞘病和肿瘤。可遵医嘱采取营养脑细胞的药物,比如维生素B、胞磷胆碱、卵磷脂等治疗,同时可配合针灸按摩治疗,以及加强对患侧肢体的功能康复训练,也可以使用干细胞疗法治疗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甚至会自愈。 患者在平时尽量注意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不要抽烟、喝酒。还应规律作息,定期到医院复诊。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怎么回事,怎么办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一般指的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多考虑是家族遗传造成的,也不排除与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免疫因素、颅内感染等原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家族遗传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则子女患有该疾病的概率会比较高。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左旋多巴、盐酸金刚烷胺等药物进行治疗。 2、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果患者长期熬夜或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从而引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现象。建议患者适当调整个人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也可以多到户外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能够有效促进体内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3、环境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甲醛等,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情况下还可能诱发该疾病。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物质,以免引起不适症状。 4、免疫因素 如果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从而容易诱发上述疾病。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等药物进行治疗。 5、颅内感染 如果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颅内组织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此时也可能会诱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地尼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期间患者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 如果患者病情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到医院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注意饮食健康,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