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苯丙酮尿症1岁症状显

  苯丙酮尿症(PKU)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导致的较为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率随各民族而异,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16500。

  【发病机制】 苯丙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正常小儿每日需要量为200~500mg,其中1/3供机体合成组织蛋白;2/3则通过肝细胞中苯丙氨酸-4-羟化酶(PAH)的作用转化为酪氨酸,供合成甲状腺素、多巴胺、肾上腺素和黑色素等之用。在苯丙氨酸的羟化过程中,除了PAH之外,还必须有辅酶四氢生物蝶呤(BH4)的参与,人体内的BH4来源于鸟苷三磷酸(GTP),在其转化和再生过程中参与作用的酶有鸟苷三磷酸环化水合酶(GTP-CH)、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6-PTS)、二氢生物蝶呤还原酶(DHPR)和甲醇胺脱水酶(CD)等。 PAH、GTP-CH、6-PTS、DHPR和CD等酶的编码基因分别位于12q22~24。1、14q22。1~22。2、llq22。3~23。3、4p15。3和10q22,任一上述编码基因的突变都有可能导致相关酶的活力缺陷,致使体内苯丙氨酸代谢发生紊乱。

  本病按酶缺陷的不同可大致分为典型和BH4缺乏型两种。典型PKU是由于患儿肝细胞缺乏苯丙氨酸-4-羟化酶所致。因此,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而在血、脑脊液、各种组织和尿液中浓度极度增高。这种高浓度的苯丙氨酸竞争性地阻抑脑细胞代谢所必需的酪氨酸、色氨酸和支链氨基酸等通过脑实质细胞质膜,使脑细胞不能正常合成神经递质;高浓度的苯丙氨酸还阻抑多核糖体的聚合,扰乱了脑组织中蛋白合成和髓鞘形成过程。由于酪氨酸来源减少,因而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和黑色素等的合成也不足。由于苯丙氨酸的大量累积,苯丙氨酸转氨基作用增强,产生了大量苯丙酮酸、苯乙酸、苯乳酸和羟基苯乙酸等旁路代谢产物并自尿中排出。BH4缺乏型PKU是由于GTP-CH、6-PTS、CD或DHPR等酶缺乏所致;BH4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等芳香氨基酸在羟化过程中所必需的辅酶,缺乏时不仅苯丙氨酸不能氧化成酪氨酸,而且造成多巴胺、5-羟色胺等重要的神经递质缺乏,加重神经系统的功能损伤。故BH4缺乏型PKU的临床症状更重,治疗亦不易。

  绝大多数本病患儿为典型PKU病例,仅约1~3%属BH4缺乏型,后者中约半数系6-PTS缺陷所致。

  【临床表现】患儿初生时都正常,通常在3~6个月时出现症状,l岁时症状明显。

  1、神经系统 在婴儿期逐渐出现智能发育落后,以认知发育障碍为主;可有多动、行为异常等,少数呈现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约1/4未经治疗的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癫痫;智能明显落后,半数以上病例IQ<35,仅5%患儿IQ>68。BH4缺乏型PKU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且较严重,常见肌张力减低,嗜睡和惊厥,智能落后明显;如不经治疗,常在幼儿期死亡。

  2、外貌 患儿在出生数月后因黑色素合成不足,毛发、皮肤和虹膜色泽变浅。

  3、其他 婴儿期常有呕吐、皮疹等表现,年长后消失;患儿尿液和汗液因含有大量苯乙酸而有鼠尿臭味。

  【诊断】本病为少数可治性遗传性代谢病之一,应力求早期确诊和治疗,俾其避免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性损伤。由于患儿在早期不出现症状,故诊断必须藉助实验室检测。

  1、新生儿期筛查 新生儿在喂奶2~3日后,用厚滤纸采取其末梢血液数滴,晾干后即可寄往筛查实验室。目前大多数仍采用Guthrie细菌生长抑制试验半定量法测定其苯丙氨酸浓度;亦可在苯丙氨酸脱氢酶作用下进行比色测定,其假阴性率较低。当血液苯丙氨酸含量>0。24nmol/L(4mg/dl),亦即两倍于正常参考值时,便应重复检查或采取静脉血进行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定量分析。通常,患儿血浆苯丙氨酸可高达1。2mmol/L(20mg/dl)以上。

  对疑似本病的年长儿,可用化学呈色法检测其尿中的苯丙酮酸,临床常用者有三氯化铁试验和2,4-二硝基苯肼试验,两者的特异性均欠佳,假阳性和假阴性均不少见,故仅可作为初筛。

  2、血浆游离氨基酸分析和尿液有机酸分析 血浆和尿液的氨基酸、有机酸分析不仅为本病提供生化学诊断依据,同时还可鉴别其他可能的氨基酸、尿有机酸代谢缺陷。可选用的方法有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气相层析(GC)、高压液相层析(HPLC)或气-质联用等(GC-MS)。

  3、四氢生物蝶呤负荷试验 由于BH4缺乏型PKU患儿的神经系统损害严重,且单纯饮食治疗效果不佳,故对每一例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均应进行BH4负荷试验,以早期鉴别,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患儿在餐前30分钟按20mg/kg服用BH4,口服药片困难者,可在避光条件下用温水20ml将BH溶解后服用;在服前(0h)和服后4h、8h各采血一次,检测血浆苯丙氨酸浓度。典型PKU患儿血苯丙氨酸浓度在服用BH4前后无大改变,BH4缺乏型患儿在服用4小时后血浆苯丙氨酸即明显下降。如患儿已采用饮食疗法,且血浆苯丙氨酸水平降至<0。4mmol/L者,可在服用BH4之前3小时按100mg给予苯丙氨酸口服;采血时间和评估方法同单一BH4负荷试验。

  4、尿蝶呤分析 应用高压液相层析测定尿液中新蝶呤和生物蝶呤的含量,可以鉴别各型PKU:PAH缺乏型患儿尿中蝶呤总排出量增高,新蝶呤与生物蝶呤比值正常;GTP- CH缺乏患儿的蝶呤总排出量减少,新蝶呤与生物蝶呤的比值正常;6-PTS缺乏患儿呈现新蝶呤排出量增高,新蝶呤与生物蝶呤的比值增高;DHPR缺乏患儿则蝶呤总排出量增加,新蝶呤与生物蝶呤的比值降低。

  5、酶学分析 PAH仅存在于肝细胞中,取材检测其活性比较困难;其他3种酶的活性都可采用外周血中红、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测定。

  6、基因诊断 对PAH和DHPR缺陷均可用DNA分析进行诊断,但由于基因的多态性众多,分析结果务须谨慎。

  【治疗】对疑为本病的患儿在进行确诊期间即应开始正确治疗,以避免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性损伤。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8-08-24 08:39:00浏览5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扁平疣最怕的三种药膏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
通常没有扁平疣最怕的三种药膏的说法。为了治疗扁平疣,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维A酸乳膏、咪喹莫特乳膏、重组人干扰素α2a软膏等外用药膏,用药期间还需注意观察药物反应、规范用药、护理皮肤。如果患有扁平疣或对用药有疑问,应及时就医。一、常用药膏:1、维A酸乳膏:该药物能有效剥脱扁平疣表面的角质,使疣体逐渐缩小直至消失。适用于扁平疣初期,疣体较小且数量不多的情况。2、咪喹莫特乳膏:该药膏可在用药局部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对病毒感染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促使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被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扁平疣细胞,达到治疗目的,对一些顽固性扁平疣有较好疗效。3、重组人干扰素α2a软膏:该药物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发挥抗病毒、调节免疫的作用,以对抗引起扁平疣的人乳头瘤病毒,促进疣体消退。二、注意事项:1、观察药物反应:使用维A酸乳膏时,部分人可能出现皮肤刺激症状,如红斑、脱屑、灼热感等,这是药物起效的表现,但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咪喹莫特乳膏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糜烂、水肿等,若反应剧烈,需暂停用药。重组人干扰素α2a软膏使用过程中,少数人可能有轻微瘙痒、灼痛等不适,一般可自行缓解。2、规范用药:严格按照医生嘱咐使用药膏,不可自行增减用药次数或随意停药。每种药膏的作用机制不同,只有按规定疗程使用,才能发挥最佳疗效。3、护理皮肤:治疗期间,保持用药部位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防止对皮肤造成额外损伤。同时严禁搔抓、摩擦疣体,以免导致疣体破裂,使病毒扩散到周围正常皮肤,引发更多扁平疣。日常要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搓澡巾等物品,避免交叉感染。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预防扁平疣复发。避免皮肤损伤,减少病毒入侵机会。若扁平疣数量较多、长期不愈或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扁平疣用什么药膏有效
治疗扁平疣有效的药膏主要有维A酸乳膏、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氟尿嘧啶软膏等。对于扁平疣患者,在使用药膏治疗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疣体,以防引起自身接种传播,导致疣体数量增多。1、维A酸乳膏:维A酸乳膏可以调节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更新,使病变部位的表皮细胞分化恢复正常,促进表皮细胞的脱落,从而达到去除扁平疣的目的。同时,还能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减少角质堆积,对扁平疣引起的皮肤粗糙、角化有改善作用,有助于疣体的消退。2、水杨酸软膏:水杨酸具有角质溶解作用,可以使角质层细胞间的连接松散,促使角质层脱落,让疣体逐渐剥脱。此外,水杨酸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扁平疣周围皮肤的炎症反应,对于疣体较小、数量较少的扁平疣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咪喹莫特乳膏:咪喹莫特乳膏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等,从而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对人乳头瘤病毒的免疫反应,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清除感染HPV的细胞,达到治疗扁平疣的目的。4、氟尿嘧啶软膏:氟尿嘧啶是一种抗代谢药物,可以干扰DNA的合成,抑制疣体细胞的增殖,从而使疣体逐渐萎缩、脱落。但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一般适用于疣体较大、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膏,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出现红肿、疼痛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扁平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其外观多为扁平状的小丘疹,颜色与肤色相近或略深,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一般不会引起疼痛等不适,偶尔有轻微瘙痒感,它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扁平疣发病的直接原因。人乳头瘤病毒包含众多亚型,其中HPV3、HPV10等亚型对皮肤黏膜具有高度亲和性。当皮肤出现细微破损,如日常的擦伤、抓伤,或是皮肤因干燥缺水等原因变得脆弱时,病毒便有了可乘之机,能够突破皮肤屏障,侵入上皮细胞内。一旦进入细胞,病毒就会启动自身的复制程序,利用细胞内的物质与能量,不断繁衍,并改变细胞正常的生长、分化进程,使得上皮细胞过度增殖,最终形成扁平疣。免疫力正常时,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及时识别入侵的人乳头瘤病毒,并启动免疫反应将其清除。然而,当机体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时,人乳头瘤病毒便更容易在体内存活、繁殖,引发扁平疣,且感染后疣体数量可能更多,分布范围更广。如长期睡眠不足,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免疫系统功能就会受到抑制;还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药物的人群,则会更容易患上扁平疣。扁平疣患者在公共环境,如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地方时,应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公共物品表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适度锻炼,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饮食方面,应做到营养均衡,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若发现皮肤上出现疑似扁平疣的皮疹,切不可自行搔抓、抠挖,以免造成病毒扩散,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依据病情,开具维A酸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其能够调节皮肤细胞的代谢,抑制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增殖,促使疣体萎缩、脱落。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扁平疣会性传播吗
扁平疣一般不会通过性传播。虽然扁平疣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但并不属于性传播疾病的范畴。性传播疾病通常指的是通过性行为传播的疾病,而扁平疣的传播更多依赖于皮肤间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而非性行为本身。扁平疣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患者的患处皮肤与健康人的皮肤发生接触时,如果健康人的皮肤存在微小破损或裂隙,病毒就可能通过这些破损处侵入并引发感染。间接接触传播则是通过接触感染者使用过的物品,如毛巾、浴巾、剃须刀、衣物等,如果这些物品上沾染了病毒,健康人在使用时就有可能被感染。此外,共用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潮湿环境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场所,因为这些地方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尽管扁平疣可以通过性接触过程中的皮肤接触传播,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且不属于性传播疾病的范畴。性传播疾病通常涉及特定的病原体,并通过性行为这一特定途径传播。而扁平疣的传播更多依赖于日常的皮肤接触和共用物品,与性行为无直接关联。针对扁平疣的预防,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不共用私人物品,特别是在潮湿环境中要注意防护。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扁平疣,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可能包括激光疗法、冷冻疗法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