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2岁内秋季避服驱虫药

  

2岁内秋季避服驱虫药


  蛔虫病是人体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不仅消耗人体内大量的营养,而且会引起剧烈的腹痛和胃肠功能紊乱,有时还会诱发肠梗阻、肠穿孔、胆道蛔虫症等一系列危险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夏季,人们常生吃蔬菜、瓜果和生冷食品,是感染蛔虫卵最多的季节。受精的蛔虫卵进入人体后,先在小肠内孵化为幼虫,大约2小时左右,多数幼虫利用体积小的特点,穿破肠粘膜,经毛细血管至门静脉,再经肝脏、下腔静脉而达右心,4~5天后大部分移至肺部。幼虫在肺内经过两次蜕生,很快发育长大,然后穿破肺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过支气管、气管到咽部,在吞咽过程中经胃再次到达小肠,这时才在小肠中“定居”下来,发育成成虫。这一过程大约需要60~70天时间。

  夏季虽然感染虫卵的机会较多,但幼虫还生活在肺部或血液里,没有到小肠,这时药物并不能起驱虫作用。而在秋季,人们感染虫卵的机会少了,夏季感染的也已发育成成虫,并且都集中在小肠内,药物可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杀死蛔虫。因此,秋季驱蛔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小儿,家长如何知道孩子肚子里是否有蛔虫呢?家长可根据一些异常现象做一个大致判断:

  ①孩子常喊肚子痛,尤以脐周部位为多,揉按后可缓解。

  ②孩子夜间睡眠易惊醒、磨牙和流口水;

  ③在小儿面部、颈部皮肤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面有细小灰白色鳞屑,即俗称“虫斑”;

  ④无明显原因,孩子的皮肤常反复出现“风疙瘩”;

  ⑤孩子有偏食表现,并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

  ⑥孩子吃得多且好饥饿,爱吃零食,吃得多也总胖不起来。如果家长发现小儿有上述异常表现时,就应怀疑孩子肚里有虫,去医院检查粪便内有无虫卵即可确诊(成人也是用此法确诊),若有虫卵就应该进行驱虫治疗了。

  常用的驱蛔虫药物有以下几种:

  1、阿苯达唑(肠虫清):成人及2岁以上儿童1次顿服2片(400毫克)。

  一般说来,口服药的剂量是按照体重来计算的,但肠虫清的剂量却规定2岁以上的儿童都服2片。这是因为肠虫清口服后有95%不被人体吸收,24小时内即随粪便排出体外。被吸收的5%会在肝脏内通过代谢后杀灭组织内的幼虫、肠道内的成虫和虫卵,并在48小时内随尿液排出体外。由此可知,肠虫清是一种吸收少、不易在体内蓄积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往往采用单剂量一次顿服,而且不需要按体重计算剂量,成人与两岁以上的小儿服用同样的剂量也就不难理解了。

  服用肠虫清时,可以咀嚼、吞服或与食物共同服用。但需注意的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禁用,两岁以下的儿童应慎用。

  2、甲苯咪唑(安乐士):过去认为其服法也是一次顿服,每次200毫克,不分年龄、体重,采用同一剂量。但近年来认为一日两次,连服2~3日效果更好。其中甲苯咪唑混悬液一次5毫升,一日2次,连服3日。2周和4周各重复用药1次。其片剂用法是:口服一次100毫克,一日2次,连服3日。无论是混悬液还是片剂,4岁以上的儿童应用成人剂量;4岁以下者用量减半。

  该药口服后在胃肠道吸收很少,所以无明显不良反应。极少数病人有恶心、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皮肤瘙痒等反应,无需处理,停药后自愈,偶有蛔虫游走和吐蛔虫现象,可能与本药作用缓慢有关,对蛔虫有激惹作用,但均不影响治疗。除习惯性便秘者外,不需服泻药。孕妇、哺乳期妇女、未满2岁的幼儿禁用。

  3、左旋咪唑:成人一次口服150毫克(4片),儿童按2~3毫克/公斤计算,最好在夜间睡前服用。

  4、枸橼酸哌嗪(驱蛔灵):成人每日75毫克/公斤体重,最多不超过4克/日;儿童每日75~150毫克/公斤体重,最多不超过3克/日。空腹一次服,可连服2日。

  一般认为,服用这些药物时不必忌食油性食物,原因是这些药物吸收少,毒性低。但早在10年前笔者就发表文章指出,服用这些驱虫药时最好还是忌食油腻食物。因为驱肠虫药物毕竟利用的是药物肠道局部作用,这类药物多属脂溶性,油腻食物或多或少还是对其吸收有促进作用。药物吸收增加,毒副作用就会有增强;吸收增加,肠道内剩余药量就会减少,因此驱虫作用就会降低。所以说,最好还是忌油性食物的好。

  另外需要指出,2岁以下小儿不宜驱虫。从上述驱虫药物看,也要求2岁以下小儿不宜服用。这是因为大多数驱虫药服用后,或多或少需经肝脏分解代谢或经肾脏排泄。2岁以内宝宝的肝、肾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有的药物会伤害娇嫩的肝、肾脏,因此驱虫药多标明婴儿禁用或慎服字样。另外,从肠道寄生虫的特点来看,虫卵大都附着于污染的手或蔬菜表面,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口。2岁左右的宝宝接触虫卵的机会要少于大龄儿童,他们接触的东西一般局限于家中的物品和玩具。这些东西比较清洁,虫卵相对少或没有。吃蔬菜的种类与量也少得多,进入体内的虫卵也相应减少。而且虫卵在体内到长大成虫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待从口入的虫卵长到成虫,孩子也超过了2岁。因此,2岁以下小儿一般不需服用驱虫药。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8-08-31 08:27:00浏览9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黄褐斑挂中医什么科
治疗黄褐斑可以考虑挂中医皮肤科、中医美容科、中医妇科、中医内分泌科以及中医内科。 一、中医皮肤科 中医皮肤科是黄褐斑患者就诊的首选科室,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方法,全面评估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及针灸、拔罐等传统中医手法,从内到外调理身体,改善肌肤状态,从而减轻黄褐斑的症状。 二、中医美容科 中医美容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美容技术,为黄褐斑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美容方案。在中医美容科,患者可以接受面部按摩、穴位刺激、中药面膜等中医美容疗法,这些疗法能够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加速黑色素代谢,从而淡化黄褐斑。 三、中医妇科 黄褐斑的形成与女性内分泌的紊乱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妇科也是黄褐斑患者可以考虑的科室之一。对于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黄褐斑,通常采用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调节患者的内分泌系统,从而改善黄褐斑的症状。 四、中医内分泌科 中医内分泌科专注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各种健康问题。黄褐斑作为内分泌失调的一种表现,也可以在中医内分泌科得到专业的诊疗。 五、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是中医诊疗的基础科室,对于黄褐斑的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因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的黄褐斑,通常采用中药调理、针灸、拔罐等方法,从内到外调理身体,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从而减轻黄褐斑的症状。 总之,黄褐斑的中医诊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及症状,选择合适的科室进行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黄褐斑晒后颜色变深怎么修复
黄褐斑晒后颜色变深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光子嫩肤、果酸治疗等方式修复,患者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遵医嘱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如果黄褐斑的症状比较轻微,可以通过一般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患者出门的时候要涂抹防晒霜,也可以穿防晒衣或者打遮阳伞,避免紫外线照射。平时还要注意合理饮食,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猕猴桃、西红柿等,能够起到辅助改善色素的效果。2、药物治疗如果黄褐斑的症状比较严重,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氢醌乳膏、维A酸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淡化色素的作用。另外,患者还可以遵医嘱口服维生素C片、维生素E片等药物进行治疗。3、激光治疗如果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患者还可以通过激光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利用激光的能量击碎皮下的黑色素,使其代谢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4、光子嫩肤光子嫩肤,通常是利用特定的光子波长,直接照射于皮肤表面,能够穿透皮肤真皮层,可以促进黑色素的分解,并且还能够刺激皮肤胶原蛋白再生,从而达到修复皮肤的效果,一般可达到去除黄褐斑的目的。5、果酸治疗患者可遵医嘱将果酸涂抹在皮肤上,能够去除老化的角质,还能够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能够改善皮肤暗黄、粗糙等症状,有助于修复黄褐斑。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