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小儿Reye综合征诊治

  Reye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下列因素与Reye综合征的发病有关:病毒(如流感病毒A,B和水痘病毒),外源性病毒(如黄曲霉素),水杨酸盐,内在代谢缺陷等。各因素可相伴存在或各因素间相互影响而造成。

  流行病学

  从1974-1984年间,在美国每年有200~550名小儿患Reye综合征,但近年来已很少见,每年不足20例,发病年龄一般多在18岁以下。在美国,大多数病例发生于秋末和冬季。据报道有地区性和短时间的小流行及散发病例。暴发与当地流感和水痘流行有关,但即使在暴发期间,Reye综合征仍然很少见。在泰国和牙买加,该综合征与食用含黄曲霉毒素的食物或其他毒素有关。人们已经注意到同胞中发病率高,但是否环境因素(如同样接触外源性毒素或病毒)或是遗传因素(如遗传性酶缺乏)影响,或因提高了对本病的意识以致造成本病的家庭群集现象,还不清楚。

  流感病人服用水杨酸盐导致Reye综合征发生的危险性增至35倍。事实上,除少见特殊疾病,如少年类风湿关节炎,川崎病等,<18岁的病人使用水杨酸盐后发生Reye综合征具有潜在的危险。近年来,本病显著减少,不知是否与水杨酸类药品明显少用有关。

  病理学

  肝组织标本冷冻切片经油-红-O(一种苏丹染剂)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整个肝小叶胞浆呈均一的泡沫状脂肪浸润。肝标本的电镜观察可见线粒体受损,其程度依临床病情而异,但一般均有糖原消耗,光面内质网增生,过氧化物酶体损伤和线粒体基质肿胀。肝脏组织学异常一般需要8~12周才能恢复。

  中枢神经系统变化无特异性,常有脑水肿,脑回变平,脑白质肿胀,脑室受压。镜下可见神经和血管周围有清楚的间隙伴有星形细胞肿胀。

  症状,体征和并发症

  本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但一般表现为两个阶段:开始常为病毒感染,一般为上呼吸道感染(偶尔有皮疹出现),随后,约在第6日出现顽固性恶心,呕吐和突发性意识障碍。由水痘病毒引起者,常于皮疹萌出后4~5日出现脑病症状。神志改变可从轻度健忘,嗜睡,到间歇性定向障碍,焦虑,并迅速进入深昏迷状态,表现为进行性反应低下,去皮层和去大脑强直状态,惊厥,肌肉松弛,瞳孔散大固定和呼吸停止。常无局灶神经体征。40%Reye综合征病儿肝脏肿大,但无黄疸

  Reye综合征的并发症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尿崩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低血压心律失常,出血倾向(尤其是胃肠道出血),胰腺炎,呼吸功能不全及吸入性肺炎等。

  诊断

  任何表现为急性脑病和顽固性呕吐伴肝功能异常的患儿(在排除重金属和毒素中毒外)都应怀疑到Reye综合征。肝组织活检能明确诊断,因而对散发病例和幼儿病人特别有用。根据典型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所见可以作出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有肝转氨酶增高(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高出正常3倍以上),血胆红素正常,血氨浓度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脑脊液检查可见颅内压力升高,白细胞<8~10X106 /L(8~10/μl),蛋白质正常,谷氨酰胺浓度升高。约15%病人尤其是4岁以下小儿出现低血糖和脑脊液糖含量减少。

  病人可有各种代谢紊乱的体征,包括血清氨基酸浓度升高;酸碱失衡(常过度通气而伴有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其他的电解质紊乱如血浆渗透压升高或降低,高钠血症低钾血症和低磷血症。

  鉴别诊断包括其他原因引起昏迷和肝功能异常,例如脓毒血症,超高热(尤其是婴儿);可治疗的先天性尿素合成异常(鸟氨酸转氨基甲酰酶缺乏)和脂肪酸氧化障碍[全身性肉毒碱缺乏或中链脂肪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MCAD)];磷或四氯化碳中毒,水杨酸或其他药物或毒物引起的急性脑病,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和急性肝炎等。肝脏活检在光镜下发现有与Reye综合征相似病理改变的有妊娠期特发性脂肪变性和四环素肝脏中毒。

  预后

  Reye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昏迷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颅内压增高和血氨增高的程度。在血氨浓度>100μg/dl(60μmol/L)和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3秒的情况下,病情将从Ⅰ期向更高阶段进展。死亡的病人,自入院至死亡的平均时间为4日。Reye综合征死亡率在Ⅰ期<2%,Ⅳ和Ⅴ期>80%,平均病死率为21%。幸运的是,大多数病儿能在Ⅰ期得到诊断,通过早期治疗可使病情改善或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若有惊厥,弛缓性瘫痪,呼吸暂停等,病死率极高。存活者预后良好,复发者罕见。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能迟缓,癫痫,颅神经瘫痪,运动障碍)在那些住院期间发生痉挛或者大脑强直的病人中发生率高达30%。

  治疗

  由于Reye综合征的病因尚未明了,加之伴有多种代谢性紊乱,因而尚无普遍的可接受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和及时给予加强的支持性护理是治疗的关键,对进展快的或晚期病人积极支持更为重要。仔细观察病儿神经,电解质,代谢,心血管,呼吸和液体平衡变化对于及时处理至关重要。经动脉插管监测血气,血pH和血压。气管插管及控制呼吸均为常用措施。治疗措施包括静脉输注含葡萄糖的电解质溶液,以防止脱水和糖原缺乏。给予适当的导泻药及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例如新霉素口服以防止肝昏迷),维生素K如有需要可用新鲜血浆,以防止凝血障碍。颅内压增高时,必须用甘露醇进行控制。还可用地塞米松或甘油,经胃管注入。密切监测颅内压有助于指导治疗。其他治疗,如换血疗法,血液透析,以苯巴比妥诱导深昏迷(以降低颅内压)等,疗效尚未确认,但有时已被采用。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8-08-08 07:28:00浏览7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