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脊髓灰质炎易致婴儿瘫痪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体积小(22~30nm),单链RNA基因组,缺少外膜的肠道病毒。按免疫性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其中Ⅰ型最容易导致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瘫痪病例中,90%以上发生于5岁以前。相比之下,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好的经济发达国家,感染的年龄往往推迟,许多年长儿和青年人仍然是易感者,夏季流行在年长小儿中越来越多。在工业化国家,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脊髓灰质炎目前已基本消灭。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脊髓灰质炎已经为时不远。

  病理学和发病机制

  病毒经口进入后起初在口咽,消化道,主要在回肠淋巴组织增殖。少量病毒进入血流被带到其他部位的网状内皮系统,并在那里广泛繁殖。继病毒血症发生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有时病毒也可通过周围神经纤维末梢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在潜伏期病毒存在于咽部和粪便中。发病后咽部持续带病毒达1~2周,大便中持续排毒达3~6周,甚至更久。病毒血症持续数日,到发病时消失,此时特异性抗体开始出现。

  病毒能引起显著病理改变的唯一部位是脊髓和大脑,主要累及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脊髓。大脑的其他部位,包括小脑和皮质运动区都受到较小程度的侵犯。病毒对神经元的损害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最终引起噬神经细胞作用。瘫痪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决定于被侵犯神经元的分布。造成严重神经损害的促发因素包括年龄的增加,近期扁桃腺摘除术,接种(白-百-破疫苗最常见),妊娠和正值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期的身体过度虚弱。

  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型差异很大,有两种基本类型:轻型(顿挫型)和重型(瘫痪型或非瘫痪型)。

  轻型脊髓灰质炎占临床感染的80%~90%,主要发生于小儿。临床表现轻,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在接触病原后3~5天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及呕吐等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

  重型常在轻型的过程后平稳几天,然后突然发病,更常见的是发病无前驱症状,特别在年长儿和成人。潜伏期一般为7~14日,偶尔可较长。发病后发热,严重的头痛,颈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时有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在急性期出现尿潴留和肌肉痉挛深腱反射消失,可不再进一步进展,但也可能出现深腱反射消失,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瘫痪,这主要取决于脊髓或延髓损害的部位。呼吸衰弱可能由于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痹,也可能是由于呼吸中枢本身受病毒损伤所致。吞咽困难,鼻反流,发声时带鼻音是延髓受侵犯的早期体征。脑病体征偶尔比较突出。脑脊液糖正常,蛋白轻度升高,细胞计数10~300个/μl(淋巴细胞占优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诊断

  小儿或青年发热,出现不对称的弛缓性肢体瘫痪或延髓麻痹而无感觉障碍者,经常几乎都是脊髓灰质炎,虽然偶尔柯萨奇病毒尤其是A组7型和某些埃可病毒和肠病毒71型也会产生同样的临床表现,确切的致病毒可通过实验室方法确定,但治疗与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相同。Guillain-Barré综合征常常与脊髓灰质炎混淆,但Guillain-Barré综合征一般不发热,肌无力为对称性,70%有感觉障碍,并且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而蛋白质显著升高。还要考虑到腮腺炎或疱疹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性脑膜炎或脑脓肿,以及在某些地区虫媒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临床上与其他因素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难以区别;从咽部和/或粪便标本分离出病毒或证实有特异性抗体效价升高可以确立诊断。

  预后

  轻型和非瘫痪型恢复彻底.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中,50%以上能完全恢复,约25%留有轻度残疾,而留有严重残疾者不到25%。肌肉功能主要在头6个月恢复,但在2年内仍会有不断的改善。脊髓灰质炎的病死率为1%~4%,但在成人或有延髓麻痹者,病死率高达10%。

  近来报道一种新的综合征,其特征为肌肉疲倦,持久力下降,常伴有虚弱和选择性肌萎缩。在患急性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后几年内发生,常累及年长和初发且严重的病例。一般认为,该综合征的发生是由于年龄增大,以及因先期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而损耗殆尽的神经元的前角细胞进一步丧失的结果。

  预防

  推荐对所有小儿进行主动免疫。有两种疫苗可供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分次注射和定期强化)和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最近已证明一种增效IPV,能刺激更多的抗体产生,虽然其较标准IPV有效,但供应有所限制。两种疫苗都能诱导出循环抗体,但OPV还能提高消化道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与局部分泌型抗体(IgA)的生成有关,并且能阻断病毒的植入。由于三价OPV效果可靠和服用方便,在美国已推荐用于儿童常规免疫。OPV引起瘫痪型脊髓灰质炎者极为罕见。有免疫缺陷者禁用OPV,应使用IPV。家庭成员中有免疫缺陷者也不能使用OPV,因为接受疫苗者会排出病毒,从而有可能发生接触传染。从1980-1994年间,已报道了124例与接种瘫痪脊髓灰质炎疫苗有关的瘫痪病例。其中39%发生于健康人使用第一剂疫苗,32%发生于与接种疫苗有接触的健康人(大多是成人),24%发生于接种疫苗者以及免疫系统异常而又接受接种的患者有接触的人中,其余的人病毒来源不明。在美国由于与接种有关的脊髓灰质炎发生极少,而且有预防的可能,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下列三种选择:传统的程序:于生后2,4,6至18月各口服一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于4~6岁期间加强一次;单独采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程序:于2,3,4及9到16月各注射一次,4~6岁再强化一次;系列性程序:于生后2月和4月各注射一次灭活疫苗,然后在12~18个月及4~6岁时各口服一次活疫苗。在美国,不主张对成人常规使用疫苗作基础免疫,但是未经免疫的成人如果到流行区域去旅行,至少要给予一个程序的注射灭活疫苗或口服一剂三联活疫苗。

  治疗

  治疗是对症性的。顿挫型或轻型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仅需卧床几日,用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

  当急性脊髓灰质炎时,可睡在硬板床上(用足填板,有助于防止足下垂)。如果发生感染应给予适当抗生素治疗,并大量饮水以防在泌尿道内形成磷酸钙结石。在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恢复期,理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或者病毒直接损害延髓的呼吸中枢引起颅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麻痹时,都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此时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对咽部肌肉无力,吞咽困难,不能咳嗽,气管支气管分泌物积聚的病人,应进行体位引流和吸引。常需要气管切开或插管,以保证气道通畅。在呼吸衰竭时常发生肺不张,故常需作支气管镜检查及吸引。若无感染不主张用抗菌药。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8-08-07 08:37:00浏览5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脖子后面长了个痘痘是怎么回事
脖子后面长痘可能与清洁不当这一非疾病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毛囊炎、痤疮、皮脂腺囊肿等疾病因素有关。若痘痘长时间不消退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应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一、非疾病因素:脖子后面的皮肤往往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洗脸或洗澡时。油脂、污垢和死皮细胞的堆积可能堵塞毛孔,为细菌繁殖提供温床,从而引发痘痘。此外,使用过于油腻的护肤品或化妆品,也可能加重毛孔堵塞的情况。二、疾病因素:1、毛囊炎: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当脖子后面的毛囊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时,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红肿、疼痛,并可能出现脓疱。毛囊炎的痘痘通常单个或多个散在分布,严重时可能融合成片。2、痤疮: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区域。脖子后面的痘痘若伴有粉刺、丘疹、脓疱等多种皮损形态,且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则很可能是痤疮的表现。3、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囊肿是一种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虽然皮脂腺囊肿在脖子上不常见,但也有可能表现为一个或多个痘痘样的结节。这些结节通常表面光滑、边界清晰,可推动,内容物呈灰白色凝乳状。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辛辣油腻饮食,也有助于预防和改善痘痘问题。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下巴长痘痘是什么引起的
下巴长痘痘可能由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等引起,也可能是疾病因素导致的,常见疾病有寻常痤疮、多囊卵巢综合征、毛囊炎等。若下巴痘痘持续不消退,伴有红肿、疼痛加剧、发热或形成囊肿、结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一、非疾病因素:1、饮食不当: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会刺激皮脂腺分泌过多油脂,堵塞毛囊口,从而引发痘痘。应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肪、辛辣食物的摄入。2、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皮肤正常代谢,使下巴等部位容易长痘痘。需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每晚7-8小时的充足睡眠,促进身体内分泌恢复正常。二、疾病因素:1、寻常痤疮:雄激素水平升高,促使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下巴出现痘痘。治疗可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炎症明显时,可外用抗生素药膏,如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但需遵医嘱进行。2、多囊卵巢综合征:多见于育龄女性,体内雄激素水平相对过高,不仅会引起月经紊乱,还会导致皮肤油脂分泌增加,下巴长痘痘。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短效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调节激素水平;也可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3、毛囊炎:细菌或真菌感染毛囊,引起炎症,在下巴部位出现红色丘疹、脓疱等痘痘样表现。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红霉素软膏;真菌感染引起的,可外用酮康唑乳膏。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面部清洁,选择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因为不良情绪也可能影响内分泌,加重痘痘症状。避免用手挤压痘痘,以防引起感染和留下疤痕。注意防晒,紫外线照射可能会加重痘痘炎症。定期更换枕巾、毛巾等接触面部的物品,保持清洁卫生。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祛痘去痘印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通常免疫“祛痘去痘印最好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祛痘、去痘印通常采用日常护理、药物治疗、医美手段等方法。痘痘即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而痘印是痘痘消退后留下的色素沉着或瘢痕。若痘痘严重、伴有囊肿结节或痘印长期不消退,应及时就医。1、日常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选择温和的洁面产品,早晚各清洁一次面部,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灰尘和细菌,防止毛囊堵塞,但避免过度清洁,以免损伤皮肤屏障。由于紫外线会加重痘印色素沉着,外出时可使用遮阳伞、涂抹防晒霜等进行保护。避免挤压痤疮,挤压易导致炎症加重,引发感染扩散,增加留疤风险。2、药物治疗:对于痤疮,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维甲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能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还可减轻炎症后色素沉着。抗生素类药膏如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适用于有炎症的痘痘,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对于痘印,可使用氢醌霜、壬二酸乳膏等,有助于减轻色素沉着。3、医美手段:激光治疗是常见的去痘印方法,如点阵激光、光子嫩肤等。点阵激光通过刺激皮肤胶原蛋白再生,改善痘坑、痘印。光子嫩肤利用高能激光分解色素颗粒,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淡化痘印。但这些医美操作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日常作息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熬夜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加重痘痘。保持心情舒畅,精神压力过大会影响皮脂腺分泌,进而影响痘痘病情。定期更换枕巾、床单,避免细菌滋生,减少对皮肤的污染。若使用化妆品,要选择清爽、不堵塞毛孔的产品,且卸妆要彻底。
魏文鑫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甲
激光能去痘坑吗
激光能改善痘坑,但效果因痘坑类型、深度及个体差异而异。痘坑是由于痤疮炎症损伤真皮层,导致胶原蛋白流失和皮肤凹陷形成的瘢痕。激光治疗通过刺激胶原蛋白再生和重塑皮肤表面,可有效改善痘坑外观。常用激光包括点阵激光、剥脱性激光和非剥脱性激光,治疗效果需多次治疗才能显现。点阵激光是治疗痘坑的常用方法,通过微小的激光束在皮肤表面形成微创区,刺激周围健康组织修复和胶原蛋白再生。点阵激光分为剥脱性和非剥脱性两种,剥脱性点阵激光效果显著,但恢复期较长;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恢复较快,但效果相对较弱。激光治疗需根据痘坑类型和深度选择合适的激光参数。剥脱性激光通过汽化皮肤表层,促进深层胶原蛋白再生,适用于较深的痘坑。剥脱性激光治疗效果显著,但可能引起红肿、结痂和色素沉着等副作用,恢复期通常为1-2周。非剥脱性激光通过加热真皮层刺激胶原蛋白再生,适用于轻度痘坑,恢复期较短,但需多次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激光治疗痘坑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痘坑类型、深度及个体皮肤修复能力。冰锥型痘坑较深,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厢车型和碾压型痘坑较浅,治疗效果较好。个体皮肤修复能力较强者,治疗效果更显著。针对痘坑问题,建议在专业皮肤科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激光治疗方法。治疗前充分了解激光类型、治疗次数及可能副作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后注意护理,如避免日晒、使用修复产品和保湿霜,促进皮肤恢复。对于较深痘坑,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微针、化学剥脱或填充注射,以提高效果。若出现严重副作用,如感染或瘢痕增生,应及时就医处理。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