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呼吸表现

  毛细支气管炎常发生流行,主要发生于18个月以下小儿,高峰发病年龄<6个月。该年龄组小儿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3型病毒特别易感,估计婴儿出生后第1年内发病率为11%。

  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毛细支气管炎病原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3型病毒,其次为流感A型和B型病毒,副流感1型和2型病毒和腺病毒,而鼻病毒,肠道病毒,麻疹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少见。

  感染的病毒从上呼吸道蔓延到中小支气管和毛细支气管,引起上皮细胞坏死。水肿和渗出的发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部分梗阻,这种梗阻在呼气期最为突出,因而使空气阻滞在肺泡内。若发生完全梗阻和肺泡内的空气被吸收,则出现多发性肺不张。

  症状和体征

  在典型病例中,受累婴儿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接着迅速发生呼吸窘迫伴呼吸增快,心动过速和频咳。口周发绀;肋下,肋间和胸骨上吸气性凹陷加深;不用听诊器即可闻及哮鸣,证明呼吸窘迫加重。病人常嗜睡,但不一定发热。由于呕吐和摄入量减少会出现脱水。随着疲劳加重,呼吸变得表浅,更无力,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叩诊时胸部呈高清音,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呼气延长,常有很细的湿性捻发音。X线检查常显示肺过度充气,横膈下降,肺门阴影突出。由于肺不张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常有浸润,这种浸润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相当常见。

  诊断

  开始的实验室检查无诊断意义。约2/3病儿的细胞计数为10X109 /L(10000/μl)~15X109 /L(15000/μl),大部分病儿的淋巴细胞占50%~75%。在严重病例,血尿素氮和血清电解质检查能发现脱水的程度和类型,而血气常提示低氧血症。通过病毒分离或快速诊断技术,例如免疫荧光法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能作出特异性病原诊断。

  在诊断中主要与哮喘相鉴别,18个月以上小儿,如果既往有过哮喘发作并有过敏的家族史,多为哮喘。胃反流吸入胃内容物也可能产生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婴儿多次发作可能是这一诊断的线索。异物吸入偶尔也可引起喘鸣,病史或环境条件可供参考,如果发病突然而且事先无上呼吸道感染征象(例如鼻充血),就应该考虑异物吸入的可能。

  预后和治疗

  大多数病儿能够在家治疗,在3~5日内恢复而无后遗症。如果给予适当照顾,病死率<1%。逐渐加剧的呼吸窘迫,发绀,疲劳和脱水者需要住院治疗。病儿如伴有心脏病,免疫缺陷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应视作严重的或有并发症的高危病人。严密随访。在疾病早期即应考虑住院治疗。

  低氧血症的发现和治疗是最重要的。对住院病儿要测定动脉血气,因为根据临床表现难以准确地判断低氧血症的程度。一般通过氧帐或面罩吸入含氧30%~40%的混合气体足以维持足够的氧合水平(PaO2 >60mmHg)。如果CO2 潴留进行性加重,婴儿不能清除支气管分泌物,吸氧后低氧血症不见改善,都应立即进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后应该继续给O2 和清除分泌物(通过体位引流和气管吸引)并以超声雾化湿化下气管支气管树。

  在家中,多次少量喂水以维持水平衡,住院病儿应开始就静脉补液并根据尿量,尿比重和血清电解质测定监控水平衡情况。

  皮质类固醇无效。禁用镇静剂。如无继发性细菌感染(一种罕见的继发性疾病),不必使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药物一般无效,虽然对少数幼婴可能有一些作用。三氮唑核苷6g溶于300ml灭菌水中,可用压缩空气驱动的小型喷雾器,喷出微滴气雾吸入治疗,每日12~18小时,连用3~5日。应考虑用于住院的早产婴儿,伴有潜在性疾病而使病情严重,成为高危的病人,或中至重度的病人,由于三氮唑核苷气雾剂能沉淀在通气管内,故使用时应小心(如用过滤器和单向阀门)。婴儿如必须用三氮唑核苷气雾吸入时,只能在有经验使用机械通气装置的中心进行。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8-08-07 07:48:00浏览4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兰娜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新生儿疫苗有哪些
新生儿出生后需要接种一系列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以预防多种传染病,保障其健康成长。1、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之后在1月龄和6月龄各接种一剂,共三剂。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保护新生儿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2、卡介苗:卡介苗主要用于预防结核病。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快接种,通常是在24小时内进行。卡介苗的接种对于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3、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新生儿在2月龄和3月龄时接种灭活疫苗,4月龄和4周岁时接种减毒活疫苗。这一系列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保护新生儿免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侵害。4、百白破疫苗:百白破疫苗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新生儿在3、4、5月龄和18月龄时各接种一剂,共四剂。通过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显著提高新生儿对这三种疾病的免疫力。建议家长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接种方案进行接种,确保新生儿能够按时、足量地接种疫苗。在接种疫苗前,家长应了解疫苗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如新生儿的体重是否合适、是否有过敏史等。在接种疫苗后,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同时,家长也应保持与医生的沟通,共同关注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李兰娜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新生儿患肺炎严重吗
新生儿患有肺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建议家长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如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发绀、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一旦发现新生儿有呼吸异常、精神不佳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气道相对狭窄,呼吸肌力量薄弱,咳嗽反射较弱,难以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这使得肺炎发生时,炎症更容易扩散,且分泌物容易堵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等情况。同时,新生儿的免疫系统也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难以有效抵御肺炎病原体的侵袭,容易引发严重的感染,甚至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健康。此外,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差,患肺炎时可能出现体温不升或发热不明显的情况,这会掩盖病情,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进一步加重病情。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若吸入的物质较多或为刺激性较强的物质,如羊水、胎粪等,会引起严重的肺部炎症反应,导致肺不张、肺气肿等,影响气体交换,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肺炎如果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病情通常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呻吟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会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对于有早产、低体重、窒息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更要加强护理,避免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员接触,预防肺炎的发生。如果新生儿确诊为肺炎,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和用药,确保新生儿早日康复。
李兰娜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和新生儿湿肺的区别在哪
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和新生儿湿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等方面。若新生儿出现异常表现,家长不要自行判断疾病类型,建议及时咨询医生。1、病因: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主要因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所致。常见于胎儿窘迫、过期妊娠等情况。而新生儿湿肺是由于肺内液体吸收及清除延迟引起,多见于剖宫产儿,因胎儿胸廓在分娩时未受到充分挤压,肺内液体潴留。2、临床表现: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多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呼吸急促且不规则,可伴有呼气性呻吟,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同时,因胎粪污染,皮肤、脐带、指(趾)甲可呈黄绿色。新生儿湿肺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出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可达60-80次/分,一般情况良好,哭声响亮,无明显发绀,多数在2-3天内症状缓解。3、影像学特征: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在胸部X线片上可见两肺有不规则斑片状影,以两肺下野及内带居多,可伴有肺气肿,严重时可见肺不张。新生儿湿肺的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伴有叶间胸膜积液或(和)胸腔积液,肺野透亮度降低,呈毛玻璃样改变。如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家长应立即将患儿送往正规医院新生儿科就诊,通过详细检查,准确判断是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还是新生儿湿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体温等,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李兰娜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新生儿肺炎有什么症状
新生儿肺炎的症状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症状、全身性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等。1、呼吸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是新生儿肺炎的主要表现,包括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呼吸急促表现为呼吸浅且频率较快,鼻翼扇动表现为鼻翼随呼吸运动明显扇动,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部分患儿可出现喘息和发绀,提示严重缺氧。2、全身性症状:全身性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和食欲减退。发热多为低热,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乏力感明显,常伴有精神不振和活动减少。食欲减退表现为拒奶或吸吮无力,严重时可导致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3、消化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包括呕吐、腹胀和腹泻。呕吐多为喷射性,与进食无关,常伴有呛奶和溢奶。腹胀表现为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肠麻痹。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4、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是新生儿肺炎的严重表现,包括嗜睡、惊厥和昏迷。嗜睡表现为睡眠时间延长,反应迟钝,提示脑缺氧。惊厥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部性抽搐,常伴有意识丧失,提示脑损伤。昏迷表现为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提示严重脑缺氧和脑水肿。针对新生儿肺炎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胸部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加强营养支持,如静脉营养和母乳喂养;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