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病因及治疗

  胆红素脑病(bilirubinencephalopathy)是指胆红素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病变除大脑基底核,视丘下核、苍白球等神经核被黄染外,大脑皮层、脑膜和血管内膜等处亦有波及,过去称为黄疸已感不够全面。如不及早防治可致后遗症或死亡。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病因病理

  发病与胆红素化学特性有关。

  未与白蛋白联结的未结合胆红素呈游离状态,分子量小,能通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进小,能通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进入脑细胞后可使脑细胞内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偶联作用脱节,即解偶联作用。因此脑细胞的能量产生受到抑制,使脑细胞受损。Mirra等姉BBB的通透性随血清胆红素增高而增加,胆红素可能降低细胞表面张力及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壁的毒性作用,使BBB通透性增加。

  与白蛋白联结的未结合胆红素、是脂溶血性的白蛋白复合体,分子量大,不能通过BBB和细胞膜,但近年认为在缺氧、感染、脱水、低血糖、酸中毒及高张输液等的影响下,BBB可暂时开放,使大分子与白蛋白联结的未结合胆红素也能进入脑组织,累及较广泛的部位。当血液中有仙阴离子增高或pH下降时,也可成为游离胆红素而透过细胞膜,进入含有丰富磷脂的神经细胞形成胆红素脑病。

  与肝细胞内的葡萄糖醛酸结合成为结合胆红素是水溶性的,能通过肝、肾排泄、不引起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几乎仅发生于新生儿时期,主要由于下列因素:

  1。酶系统不成熟肝细胞不能有效地将未结合胆红素结合成结合胆红素。

  2。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较多见,如新生儿溶血病,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克一纳氏综合征),以及药物中毒(维生素K3)等,均可使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3。血脑屏障功能较差未结合胆红素易于通过而与脑组织结合,早产儿更差,各种感染、窒息缺氧因素可影响BBB栅栏作用的完整性。

  4。血浆白蛋白含量较低附着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有限。

  5。酸中毒新生儿患病易发生酸中毒,可促使BBB开放,使细胞摄取红素增加。

  6。夺取白蛋白联结使胆红素游离外耕牛性有磺胺异噁唑、水杨酸盐、苯甲酸钠、新生霉素,先锋霉素、新型青霉素Ⅱ、消炎痛等,内源性有正铁血红素、胆酸和饥饿、低血糖或寒冷刺激时体内游离脂肪酸增高等。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诊断鉴别

  症状轻重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日龄等因素有关。一般分四期:

  警告期日龄较小,血清胆红素在256。5μmol(15mg/dl)左右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嗜睡、拒食、肌张力减退、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抑制症状,也有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约半到一天进入痉挛期。

  痉挛期表现为痉挛、发热、肌张力增高尖叫、慈祥、眼球震颤、呼吸困难、惊厥或角弓反张等兴奋症状,早产儿的痉挛等症状可以不明显,幸存者1~2天后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先是吸吮和反应逐渐恢复,继而呼吸好转,痉挛减轻或消失,此期约持续2周。

  后遗症期一般在生后2个月~3岁出现,手足徐动,眼球上转困难或斜视、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有绿牙或棕褐色牙,以椎体外系统受损为主的所谓四联症。上海835例溶血病随访所见的48例胆红素脑病中还有智力落后,抽痉或阵挛、抬头乏力及流涎等症状。

  在症状出现时血清胆红素有时反而降低,这或许是胆红素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摄取所致,故不能为此而放松警惕。近年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发现部分血清胆红素171~342μmol/L(10~20mg/dl)的患儿虽无神经症状,但电位曲线的Ⅳ、Ⅴ波形消失、脑干神经传递时间延长,说明听觉神经有功能障碍,这类变化在胆红素下降后又消失。Perlman(1988)称之为暂时性亚临床型胆红素神经中毒症(transientsubclinicallilirubinneurotoxicity),认为这种胆红素中毒影响是可以逆转,逐渐恢复。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治疗

  目的是阻止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上升到危险程度。方法见黄疸概述。为安全光疗,有胆红素脑病警告期症状或手足常黄者,必须紧急措施,不能过夜。及早处理窒息、缺氧、酸中毒,避免寒冷、饥饿、低血糖,禁用或慎用夺位性药物和不作快速静脉注射高渗性药物;及时治疗黄疸和光疗、换血,近年来因本病导致的后遗症和死亡已显著减少。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8-08-05 07:59:00浏览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黄疸浑身都黄
新生儿黄疸浑身都黄一般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炎、溶血病、胆道闭锁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新生儿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对因治疗。1、正常现象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的症状。如果新生儿除了黄疸以外,精神状态良好,吃奶、睡眠等情况正常,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在2周左右可以自行消退。2、母乳性黄疸如果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的情况,可能是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水平比较高,使新生儿肠道内的胆红素分解增加,从而引起的母乳性黄疸。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的症状会逐渐得到缓解。3、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肝炎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肝炎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使胆红素代谢障碍,从而引起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进行治疗。4、溶血病溶血病是指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疾病,新生儿可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新生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5、胆道闭锁胆道闭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可能与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新生儿可出现上述症状。新生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肝门空肠吻合术、肝移植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患者要避免吃辛辣刺激以及过于油腻的食物,也要避免喝酒,因为这些食物会刺激局部,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疾病的恢复。除此之外,患者还要注意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加重的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黄疸血培养是什么意思
新生儿黄疸血培养主要是指通过血液进行细菌培养,从而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的情况。新生儿黄疸通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患儿可能会出现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发黄的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嗜睡、抽搐等情况。血培养是一种将新生儿的血液进行培养,从而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并且可以明确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原菌,有利于医生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新生儿黄疸通常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原因所引起的,建议患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用头孢唑啉钠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蓝光照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应注意新生儿的保暖,避免着凉,同时还应注意合理喂养,避免喂养过多,以免增加新生儿肝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饮食上建议家长注意保持新生儿的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病情。如果新生儿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家长带着新生儿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