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伤害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儿科 > 意外伤害

父母应牢记:育儿也要讲文明,忌粗野!

举报/反馈
2017-10-03 00:29:14医学界

  捏鼻子“捏”出中耳炎

  乔乔长得乖巧可爱,深得爷爷奶奶宠爱,唯嫌不足的是鼻子有点“塌”。为使乔乔的鼻子长得“挺”一点,爷爷奶奶经常捏他的小鼻子。意想不到的是这几天小宝贝突然发起烧来,又哭又闹,急忙送往医院,大夫检查时发现右侧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清除脓液后用耳镜细看,鼓膜也穿孔了。

  大夫告诉爷爷奶奶,乔乔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祸起经常捏鼻子。爷爷奶奶后悔不已,好心办了坏事。可他们不明白, 鼻子离耳朵远着呢?捏鼻子咋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原来,人的耳朵与鼻子之间有一条“暗道”,叫做咽鼓管。婴幼儿的咽鼓管发育不成熟,管道的长度比成人短,口径又较粗大,也不象成人那样呈弓状弯曲,而是呈水平位,这样鼻子里的分泌物就容易进入鼻咽部,再经过咽鼓管流进耳内的鼓室中,分泌物中的细菌感染鼓室的粘膜引起发炎,中耳炎便告形成。

  如果经常去捏孩子的鼻子,既可损伤鼻腔的粘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为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进入内耳鼓室而招致中耳炎。

  明白了吧,家长不仅不要乱捏孩子的鼻子,而且要避免其他影响咽鼓管位置的做法,如喂药时不要捏着鼻子硬灌,喂奶时宜将孩子的头部抬高。目的都是要保持鼓室高于咽鼓管的位置,尽量减少鼻子里的分泌物流入鼓室的机会,防止中耳炎临身。

  揪耳朵“揪”出颈椎脱位

  蒙蒙这几天得了感冒,没去幼儿园,在家里呆着。这天,蒙蒙爸下班一进门,就看见闲不住的孩子正爬到阳台的椅子上玩耍,爸爸害怕他出事,一个箭步奔过去,揪住他的耳朵大喊一声:“掉下去咋办?快下来!”想不到就是这么一揪,就“揪”出了一件祸事——孩子的脖子突然歪着,一转头就叫痛。后到医院经照片与CT检查,确认孩子颈椎受伤,诊断为寰枢椎半脱位。

  原来,人的脑袋与颈椎相连,颈椎共有7个锥体,第一个颈椎叫寰椎,第二个颈椎叫枢椎,其间由韧带连接起来。这两个关节的特点是灵活性大,以保证头部能自由地转动,但灵活性大的关节往往不够稳定,加上小儿头部在全身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大,颈部肌肉比较薄弱,故寰枢锥的稳定性较大人更差些。另外,寰枢关节又是咽部的近邻,与咽部仅“一壁之隔”,假如得了感冒,咽部的炎症很容易“殃及鱼池”,波及到寰枢椎关节,致使椎骨充血脱钙,韧带与关节囊松弛,稍有外力作用(如揪耳朵)即可造成脱位。

  现在你该明白了,为什么蒙蒙爸将儿子揪出了颈椎脱位。实际上,孩子感冒以后要特别注意保护他的颈部,不仅不能揪耳朵或打耳光,还要避免枕头过高、摇晃孩子头部等行为。临床资料显示,此种并发症最多见于3~6岁期间,过了8岁,孩子的颈椎就跟成人一样“坚强”了,颈椎脱位的发生率就大大降低了。

  拽胳膊“拽”出牵拉肘

  小宝这天玩得正起劲,姥姥一连三次叫他回家吃饭都不理会。姥姥只好动手,拽着他的一只胳膊往回拉,小宝却死劲地赖着不动。如此几个回合,小宝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被拽的那只胳膊的肘关节疼痛剧烈,无法活动,弯成了一张弓。姥姥慌了,赶忙招呼一辆出租车将孩子送进医院。大夫仔细检查后诊断为桡骨小头半脱位,予以手法复位后痊愈。

  桡骨小头脱位俗称牵拉肘,乃是大人不适当地牵拉孩子胳膊引起的一种肘关节损伤,多发生于学龄前的儿童。由于儿童尚处于发育期,骨关节未能发育完善,特别是肘关节的桡骨小头与桡骨的颈部差不多一样粗细,将桡骨小头固定在尺骨上端的环状韧带又较为松弛,如果突然用力牵拉孩子的胳膊,就可能使桡骨小头从关节腔中滑脱出来,于是引起肘关节疼痛,无法自由活动。

  其实,除了象小宝姥姥那样用力拽孩子的胳膊外,父母给孩子穿脱衣服时动作粗暴,或者孩子做手臂伸举悬吊、做“吊猴”打秋千等游戏,由于自身体重下坠牵拉,也可发生“牵拉肘”。

  因此,家长带孩子不要突然用力牵拉胳膊,上楼梯或台阶最好弯腰搀扶,穿脱衣服勿让孩子猛然伸举两臂,不做悬吊等活动,以保障孩子的胳膊安全,防止“牵拉肘”发生。

  骂孩子“骂”出尿频症

  文文已经4岁了,一直尿床。每次尿床后,文文妈都要发一回火,吓得孩子浑身罗嗦。直到有一天,发现儿子大白天在短短的1小时之内,就解了七八次小便,但每次只能解出点点滴滴时,才知道孩子生病了。大夫根据文文的病史与症状,诊断为神经性尿频。

  从发病过程来看,文文先是患有遗尿症,而遗尿症与神经性尿频之间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从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神经性尿频儿童中,大约有近半数原有不同程度的遗尿史。这些儿童从遗尿发展到神经性尿频,其间有一种重要的促发因素,就是象文文妈一样不能正确对待孩子尿床,在他们遗尿后予以责骂、恐吓甚至毒打所致。换言之,文文的尿频是被母亲“骂”出来的。

  由此不难明白,家长正确看待孩子尿床,是预防遗尿发展到神经性尿频的关键环节。如果孩子有遗尿的毛病,千万不能误为是孩子懒惰不起床而给予责罚。明智之举是寻找原因,帮助他消除因遗尿而产生的自责感,避免过分紧张。否则,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老是想着“今晚千万别尿床”,致使发育尚未成熟的大脑中枢形成一个不良兴奋点,并由此反馈指令膀胱不断排尿,于是膀胱本来储尿不多也要排尿,当然只能排出点滴而已,临床上便形成神经性尿频症。

  得了神经性尿频也不要紧,主要是在注意调适孩子心理状态的同时,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作息规律与生活习惯,晚上少饮水,夜里定时叫醒孩子起床如厕,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定的中西药物,孩子会逐渐摆脱尿频困扰的。

  逗孩子“逗”出摇晃综合症

  这是一则来自台湾的信息:前不久,台湾中国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部急诊室连续收治了两名被家长逗笑逗成“婴儿摇晃综合症”的病儿,其中一名病儿已经昏迷了一个多月,主治大夫估计已经造成了严重脑瘫,将留下终生后遗症。

  为什么逗弄或嬉戏孩子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奥妙在于婴儿颈部控制能力较弱,而头部的比例又较大,若被大人抓住肩膀或胸部上下左右用力摇晃,很容易使柔软的脑部遭受到强大的旋转力量,如同飞机失事时的“螺旋滚动”。

  再如高抛婴儿取乐,由于婴儿外面的颅骨比重较大,里面的脑组织比重较小,在向上高抛与自由落下过程中,两者便产生速度差,如同飞机起降时产生的“重力加速度”。“螺旋滚动”与“重力加速度”两者均可使婴儿柔软的脑组织“撞击”坚硬的骨骼,轻者导致脑震荡,出现轻度嗜睡等症状,重者则可引起脑挫裂伤,甚至撕裂脑血管,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继而引发脑水肿、颅内高压,孩子可出现抽搐、昏迷、脑瘫甚至死亡。也可因大脑组织广泛损伤,导致大脑死亡而成为植物人。有的还可能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出血,甚至造成视网膜分裂而诱发失明。

  那么,是不是就不应该逗弄或嬉戏孩子呢?当然不是。研究表明,平时多逗孩子发笑,使孩子早笑、多笑,不仅有利于体格发育,而且能刺激其大脑发达,提高其智商。爱笑的孩子多聪明,已成为儿童早期教育专家们的共识。只是要强调逗笑方法的科学性,上述粗野的逗乐方式必须禁止,代之以文明的方式才是明智之举。为人父母者应该牢记这一点。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