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大儿内科副主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徐翼教授
手足口病每年流行病原都不同
徐翼主任指出,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总有20多种,而每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毒株其实不太一样。
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去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为例,造成重症手足口病EV71(肠道病毒71型)比例下降至15%,而CoxA6(柯萨奇病毒A6型)和CoxA10(柯萨奇病毒A10型)趋势上升明显达30~40%。
EV71是造成重症手足口病,尤其是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因此临床上防控的重点仍然是针对肠道病毒EV71。
今年到目前为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EV71患儿数量呈散发态势,较以往呈逐年下降趋势。
徐翼主任分析,根据手足口病流行趋势,今年高峰期可能在这个月底,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段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其中5岁以前的孩子,尤其是3岁间的孩子是高发人群,也是重症的好发人群。
他建议最好给6个月~5岁的孩子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
发现孩子身上长疱疹 要提高警惕
什么叫手足口病呢?徐翼主任介绍道:「手心、脚心、肛周、还有口腔里面出现小泡泡、小皮疹,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在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里,或者孩子同时伴有发烧、烦躁不安或者小宝宝出现流口水、拒食、精神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
确诊手足口病有三个步骤即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确诊诊断。
一般典型的手足口病诊断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如果患儿皮疹不是很典型或者是皮疹部位比较隐蔽那就要进一步做病原学检测,从患儿口中取些口水进行咽试子检测或者用肛试子进行病原检测,结果呈阳性再结合临床症状就可以明确诊断。
出现这些情况警惕手足口病重症
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特效针对病原的抗病毒药物,对于确诊手足口病的患儿,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徐翼主任指出:「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在没有并发症情况下,一般5~7天就能自愈。」
轻症的患儿,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护理,临床上只需对症处理,比如患儿有发烧,就退热处理;如果患儿有吐水,就需要补充点液体。
有些患儿口腔里泡疹比较多,可能出现拒食的情况,这时就用温热的或者稍凉的流质食物来喂养,可以补充点维生素。
但是有极少部分孩子,尤其是EV71感染的患儿,会出现脑炎等中枢神经的并发症,造成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等情况危及生命,这种情况需要家长格外重视。”
家长如何判断患儿是否会发展为重症呢?徐翼主任建议家长密切观察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观察孩子神志、精神方面是不是很差,是不是容易激惹、惊跳、肢体抖动、呕吐、哭闹、烦躁,比如原来很调皮,现在很乖,睡眠时间延长,或者原来很乖现在变得非常调皮;
第二、观察孩子的循环情况,看孩子有没有出现手脚发凉、大汗淋漓和高热不退等情况;
第三、观察孩子睡眠或者清醒的时候,呼吸的节律是否规整,是否会有呼吸加快、时快时慢,或者呼吸突然停一下。
出现以上三种情况家长就要注意有可能会发生重症,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医院及时就诊。
临床上根据患儿病情的分级和分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患上手足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或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 宝宝和父母勤洗手
预防手足口病,家长要帮助孩子坚持做到十五个字:“常洗手、勤开窗、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
此外家长要尽量避免带孩子到拥挤、空气不流通的人口密集的场合,减少孩子感染的几率。
徐翼主任介绍称,手足口病的流行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
在广东地区,有两个流行高峰,第一个小高峰是每年的3月份到8月底,第二个小高峰是每年的10月份到11月份。
因为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以及与患者的密切生活接触来进行传播,因此个人的卫生非常重要,也就是俗话说的“病从口入”。
另外孩子一定要注意饭前便后勤洗手、多洗手,尤其是小宝宝会有经常吃小手指的习惯。
需要特别注意有没有洗手,因为洗手是可以有效的避免肠道病毒的入侵,降低入侵几率。
他特别提醒,照顾孩子的父母和其他长辈也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包括喂养食物的时候,都应该注意手等部位的消毒。
因为手足口病的主要侵入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其实成人也有病毒感染的情况,只是细菌通常对成人的影响较小,这时候,大人就作为病原载体把携带的病毒传给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