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骨伤科医师多年,最“神”的手法就是复位婴幼儿的“桡骨小头半脱位”,每年不少于30例,都是慕名而来。不用照片,无需药物,问清病史,观察患儿,手法复位,两分钟搞定。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婴幼儿常见的肘部损伤之一。发病年龄1-4岁,其中2-3岁发病率最高,占62.5%男孩比女孩多,左侧比右侧多。不少病例都有再次发生,6岁后就不会再发了。当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位忽然受到纵向牵拉时容易引起桡骨小头半脱位。常见的是大人领患儿上台阶时,牵拉胳膊时出现。 婴幼儿桡骨半脱位时,肘部疼痛,患儿哭闹,肘部半屈曲,前臂中度旋前,不敢旋后和屈肘,不肯举起和活动患肢,桡骨头部位压痛,X线检查阴性。 本病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如:用双手牵拉幼儿腕部走路中跌倒;穿衣服时由袖口牵拉幼儿腕部;在床上翻滚时,身体将上肢压在身下,迫使肘关节过伸等外力造成。受伤后不愿上抬患肢,前臂不能旋后。肘关节处于伸展、前臂旋前下垂位。肘关节无肿胀、畸形,但桡骨小头处有明显压痛。
拉着孩子的手上楼梯、拎起孩子的手臂“荡秋千”、给孩子穿衣服时从袖口往外拉手臂......作为父母,你可曾想过,这些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动作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也许一个细微的动作就会造成孩子胳膊肘脱臼,因此家长要多加留意。要知道有时温馨牵手也会出意外。 病例一:没摔没撞却因胳膊疼哭 “孩子一直哭个不停,胳膊也不让碰。”一对年轻父母抱着两岁的孩子焦急地说。我仔细摸摸孩子的肘关节,然后左手握住孩子的胳膊,另一只手握住腕部,轻轻旋转前臂,并不时用手指在肘关节处摸索。当放开手的时候,孩子的哭声也停止了,抬起胳膊找妈妈抱。 “孩子的胳膊肘脱臼,现在复位了,用三角巾固定几天就行。”面对我的诊断,年轻妈妈惊讶地说:“怎么能脱臼呢?我看孩子的时候没摔过。”“拉孩子手了吗?”听医生这么问,夫妻俩同声说:“怕她走路摔倒,我们一直牵着她的手。” 原来,孩子醒得早,夫妻俩就带着孩子到小区散步。担心孩子摔倒,妈妈一直领着女儿走。突然,孩子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倒,妈妈伸手将他拉住。没过多久,孩子就哭闹不止,左手臂垂下来也不能动弹。 病例二:上楼梯牵孩子手也能脱臼 刘女士的女儿3岁,一天早饭后,她像往常一样拉着孩子的左臂前部上楼,没想到女儿哭闹不停,说左胳膊疼,不肯举起手臂。刘女士通过朋友找到我,我告诉她是胳膊肘脱臼,轻轻的拉捏了几下就没事了。 病例三:粗心妈妈帮娃穿衣用力太猛 两岁半的男孩宝宝很好动,起床时妈妈给他穿毛衣,宝宝的手臂弯在衣袖里时,妈妈习惯性地将他的胳膊肘往外拉,突然一声轻响,宝宝大哭不止。找到我检查发现,孩子的肘部关节竟被妈妈拉脱臼。 胳膊肘脱臼1岁—4岁易发生,在人的手肘部位有一个环状韧带包裹着的骨头,这个韧带处于不完全封闭状态,本身就有薄弱的地方。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韧带更加薄弱,当孩子手上举牵住大人的手时,肘关节会自然伸直,此时如果遭遇强力牵拉,极易造成半脱位。由于孩子年纪小,表述不清楚,因此大人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反应。 发生脱臼后,孩子的肘部并不会出现明显肿胀,有时会拖几天才被发现。虽然经医生将脱臼处旋转复位就能康复,但脱臼的次数多,复位就比较困难,将来可能影响孩子的韧带发育。 哪些动作容易让孩子脱臼?“小孩胳膊肘脱臼是我们大人太狠,还是孩子太脆弱?”面对父母的这些疑问,我告诉他们,最容易导致脱臼外伤的基本是家长拉着幼儿手臂上楼梯;幼儿要跌倒时,猛然拉住他的手;家长牵拉幼儿双手玩耍或“荡秋千”;给幼儿穿衣服把手从袖口抽出。对此,孩子手被拉直并手掌向上的姿势最容易出现脱臼。所以家长在扶幼儿时,应该抓住孩子的肘关节或上臂部位,尽量避免直接牵拉幼儿的手或是拽手腕。1岁的幼儿学走路时,家长应该把两手放在他的腋窝下保护,避免牵着手臂练习走路。 孩子胳膊肘脱臼家长该怎么办?一旦孩子发生脱臼,家长不必惊慌失措,可立即找骨伤科医师采用复位治疗。具体操作方法是:抱患儿端坐,医师同患儿相对,将患肘弯曲90度置患儿身旁,医师一手握住上臂下端,并将拇指置于桡骨头处,另一手握住患肢手腕,连续做数次前臂旋后动作。当听到清脆的轻微弹响声或手指有弹跳感,表示桡骨头已复位,儿童停止哭闹,用玩具试探时,孩子能举手去拿就表明已经复位。 对脱位超过24小时或有反复脱位史的患儿,因局部有肿胀,复位时弹响声或弹跳感多不明显,复位后疼痛也不一定即刻消失,但症状大多能缓解。桡骨头复位后,一般不需要固定。有些经常发生脱臼的孩子,手法复位后最好用三角毛巾或绷带将患肢固定在胸前7天至10天,同时避免再牵拉,以免造成习惯性脱臼。孩子在治疗后还会有再次脱臼或是没有复位成功的可能,所以家长在接下来的3天内要细心观察,如果发现孩子的手臂活动仍异常,出现不敢动或翻转不完全的现象,手臂长时间不能上举,稍微活动就喊疼时,很可能就是脱位。此时,家长要尽快将孩子带往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