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分类二—根据障碍部位
根据障碍的部位分类:
(一) 四肢瘫 全身受累,上肢重于下肢或至少相等,分布通常不对称,头控制能力差,伴语言障碍,眼球协调差,许多重痉挛型、僵硬性与大多数多动性儿童均属此类。
(二) 双肢瘫 影响整个身体,下肢受累多于上肢,分布对称,头部控制、语言能力均正常,有些儿童有眼球活动受损或伴有远端多动。
(三) 截瘫 双下肢受累。这类患儿多见于痉挛型。由于双下肢障碍,这类患儿很难两腿伸直取长坐位,其最喜欢的坐姿为“W”型坐位,双上肢机能较好,并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运动过程当中双上肢的代偿能力较强。
(四) 偏瘫 所指的是关侧肢体的障碍,主要运动障碍是在同侧上、下肢及躯干。这类患儿多呈痉挛型,上肢内旋屈曲,手握拳,下肢内旋屈曲,脚类站立。
(五) 三肢瘫 一般是指双侧下肢及一侧上肢存在运动障碍,多为痉挛型,临床上少见。
(六) 单肢瘫 在脑瘫中较少见,指的是只有一个肢体瘫痪的患儿,瘫痪的肢体可以是上肢亦可以是下肢。
根据瘫痪部位的分类方法并非绝对固定的,也没有比较明确的界线和方式,上面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国内外文献和十余年的工作实践总结而出,其中最多见的是四肢瘫和双肢瘫,其次是截瘫和偏瘫,三肢瘫和单肢瘫相当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