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所有出生的宝宝都应该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因为看似健康的宝宝,有可能已经出现听力问题了。
身边的案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生儿听力筛查还没有普及,家长对听力障碍的相关知识认识也比较肤浅。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小姑娘至今让我难忘。
8个月的亭亭,长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机灵聪慧,人见人爱。一天,爸爸妈妈带她来找我做发育评估,才发现听力不灵敏,但眼睛分外灵活,经过检查最后确诊是严重听力障碍。这个结果使家人、亲戚、朋友都难以相信和接受,但是无情的事实无法改变,什么原因?为什么早些发现不了?没有家族史、没有高危因素,在成长的过程中,亭亭不但接触过很多人,之前多次生病也看过医生,她根本不像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一方面出生时没有接受听力筛查,另一方面也许是她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而掩盖了这一切。最后一次见到亭亭,已经9岁了,在助听器的帮助下学习生活都很好。
当然,在工作中也遇到,2-3岁的宝宝因为语言问题来就诊,最后检查出是听力障碍。
先天性耳聋是导致语言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先天性耳聋发生率约在1‰~3‰,我国平均每年大约要新增2-6万先天性耳聋儿童。目前在新生儿听力筛查证明早期发现、90%以上的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是可以得到康复并进入正常交流的主流社会。美国的研究显示,婴幼儿1岁以内的语言学习能力最强,即使在熟睡时,也能学习到大人对他们说的话,而1岁之后,这种能力逐渐消失。所以,对听力缺陷的患儿早期干预很重要。
听力筛查可达到早发现早治疗,能获得最大效果:按照规范要求,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当进行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如果确诊为重度听力障碍,最好能在3个月左右佩戴助听器。
与听力损害密切相关的高危因素:1、耳聋家族史;2、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弓形虫、梅毒等);3、颅面部畸形,包括小耳症,外耳道畸形,腭裂等; 4、早产或极低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出生时有缺氧窒息、严重黄疸;5、母亲滥用药物(如庆大霉素)和酒精、母亲糖尿病;染色体异常,以及一些与感觉神经性或传导性耳聋有关的综合征等。6、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8小时及以上者、机械通气5天以上、细菌性脑膜炎等。 家长有责任保护好宝宝的听力: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你的宝宝出生时是否具有听力损害的高危因素,如果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宝宝,3周岁前每6个月应接受一次听力监测。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听力也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受损,即使通过了听力筛查,也应该加强卫生保健,防止后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