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
(1)新生宝宝3-5天出现黄疸,逐渐加重,需要治疗,但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又找不到原因;
(2)生理性黄疸出现后延迟不退,持续时间长达3-4周或更长;
(3)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个别1-2个月才完全消退。
这些宝宝的共同点是纯母乳喂养,宝宝吃奶好,精神状态好,生长发育好。家长经常描述的一句话是:我的宝宝好像除了有点儿黄之外,什么都好。虽然看起来宝宝什么都好,家长们也会想尽办法给宝宝退黄,多次就医,吃中药、民间偏方等都会用上。实际上,一些过渡的治疗是没必要的。
以上所描述的情况,医生首先要排除病理性原因外,停喂母乳3天,黄疸会明显减轻,临床上诊断为“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表现: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一般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即在出生后的3天左右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然而,从临床经验来看,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黄疸。迟发型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也可能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出现。
母乳性黄疸原因: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水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结果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如果母乳不足,开奶晚,胎粪排出延迟,也会增加胆红素的吸收。
黄疸期间需要停母乳吗?虽然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但如果因母乳性黄疸而引起的黄疸程度较重,仍需予以适当处理。可暂停母乳喂养3天,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黄疸消退后,可以继续喂母乳,即使黄疸再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应鼓励母乳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
需要提醒的是黄疸宝宝家长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擅自使用不科学的偏方,无意中伤害到宝宝。
相对安全,也要重视监测随访:至今为止尚无因母乳性黄疸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但因新生儿早期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血中高水平的未结合胆红素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所以,对母乳性黄疸也要严密监测和加强随访,建立必要的随访以便进行生长发育的评价,早发现早干预防止脑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