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危儿门诊,时不时还会碰到这样的孩子,因为2-3岁不会说话而就诊,结果被检查出听力障碍问题
一、婴幼儿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美国的研究显示,婴幼儿1岁以内的语言学习能力最强,即使在熟睡时,也能学习到大人对他们说的话,而1岁之后,这种能力逐渐消失。3月3日是第17个全国“爱耳日”,第4个“国际爱耳日”, “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成为今年的主题。
耳聪目明,一定是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儿童时期一旦失去听的能力,将会遗憾终生。有权威研究显示,孩子如果在3个月被确诊听力缺陷并开始康复训练和治疗,3岁时可掌握800个单词,相当于3岁正常儿童掌握单词量的80%。如在6个月被确诊并开始康复治疗,到3岁掌握的单词量下降到600个;到2岁才诊断听力障碍、开始训练治疗,3岁时最多能掌握100个单词。3-4岁以后才诊断听力障碍,即使经过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手术等积极治疗,虽能听到声音,但学习起来还是很吃力。
如果社会、家庭、父母都来关注儿童听力保健和筛查,也许可以减少一些语言发育落后孩子的发生。
二、听力筛查可以帮助早发现、早干预:引起听力障碍的因素可归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在我国,55-60%的重度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另外40%与环境因素有关。
1、耳聋基因检测:听力正常的人群中,至少6%的人携带一些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如果两个听力正常但同时携带同一基因突变的个体结合,则有25%的可能性生育聋儿。基因检测能为你解释为什么父母听力正常会生出听力障碍的孩子?为什么出生听力正常的孩子,用药物或者遇到某种外界刺激出现了耳聋?
需要做耳聋基因检测者:(1)孕前可以对有耳聋或有耳聋家族史的夫妇、曾生育过耳聋患儿的夫妇进行检测;(2)孕妇和新生儿。
2、新生儿听力筛查:根据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所有出生的宝宝都应该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当进行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三、听觉行为反应可以帮助家长发现问题
家长最关注孩子每天的变化和成长,但是由于知识的缺乏,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孩子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通过0-3岁儿童听觉观察法,可以帮助家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就诊。
0-3岁儿童听觉观察法:听力筛查阳性指标
年龄
听觉行为反应
6个月
不会寻找声源
12个月
对近旁的呼唤无反应;
不能发单字词音。
24个月
不能按照成人的指令完成相关动作;
不能模仿成人说话(不看口型)或者说话别人听不懂
36个月
吐字不清或不会说话;
总要求别人重复讲话;
经常用手势表示主观愿望
四、孩子给家长的关键信息
1-3个月的婴儿:对说话声音很敏感、对声音有反应性笑; 4-6个月的婴儿:能辨别声音的方向、反复咿呀作声、叫他/她名字会转头; 7-9个月的婴儿:试着模仿声音,无意识地发出‘爸爸、妈妈’的语音; 10-12月的婴儿:懂得一些词语的意思、说出“爸爸、妈妈”,而且有所指、会讲出单词句; 1-2岁能用手势、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说出3-5个字的句子; 3-4岁能正确用词,可以描述故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