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宝宝常出汗 妈妈怎么办

  夏天来了,宝妈妈们是否在为宝宝们常常出汗、弄湿衣被烦恼呢?出汗,既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宝宝身体出了问题后发出的信号哦!“汗宝宝”的妈妈们,千万不能小视出汗这一看似平常的现象。

  生理性出汗VS病理性出汗 你的宝宝是哪一种?

  有大量出汗现象宝宝的妈妈们,首先要搞清自家宝宝是生理性出汗还是病理性出汗。

  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宝宝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生理性的出汗,往往是由于孩子运动量大,新陈代谢迅速,产热多,神经调节系统相对不完善,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而引起的。分辨方法很简单,宝妈妈们要细心观察,如果宝宝一入睡就满头大汗,但只发生在入睡最初1小时之内,到了下半夜则很少出汗,这种情况多数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过分担心。

  病理性出汗就完全不同,它是在宝宝安静状态下出现的现象。病理性出汗大多是由以下三种情况引起的:

  1)有些宝宝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患佝偻病的宝宝中尤其多见。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影响钙、磷的吸收,造成骨骼生长发育障碍的疾病。除了骨骼问题和多汗,佝偻病往往伴随着其他一些较为明显的症状,如“枕秃”——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宝妈妈们需要仔细观察,判断宝宝是否存在上述状况。

  2)假如宝宝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身体有疾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消瘦、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此外,心脏病、糖尿病(低血糖时)等,也会使宝宝因身体内在的压力,交感神经始终处在紧张状态,出现“夜睡盗汗”或是“手脚出冷汗”的现象。若宝妈妈怀疑宝宝出汗属于此类原因,应及时带宝宝到儿科诊所或医院检查。

  3)还有一类多汗的宝宝属于体质虚弱,免疫力不够强大,即中医所说的“表虚不固”,这些宝宝往往头和肩部特别多汗,脸色比较苍白,手脚也会比较冰冷。

  出汗过多危害宝宝健康

  “汗为心之液”。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汗出过多,会导致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的流失,电解质失衡,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出汗过多的宝宝,有的会出现面色苍白、夜哭、大便干结、食欲下降、精神不好、睡眠多梦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智力发育迟缓、容易感冒等问题,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所以,妈妈们千万不要小视宝宝多汗。

  如何应对宝宝多汗?

  对于宝宝生理性多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导致高热的因素。比如,对宝宝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应给予控制,防止宝宝因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卧室温度要控制在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不要给宝宝穿着过多衣物。

  对于病理性盗汗的宝宝,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磷、维生素D等,并应做到以下几点:(1)多接触日光,包括户外光线及反射的光线。可在户外活动,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2)大力提倡母乳喂养。(3)早产儿、双胞胎,经常腹泻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儿应注意加用维生素D。(4)北方农村或寒冷的地区要按计划地采取“夏天晒太阳,冬天吃维D剂”的预防佝偻病措施。对于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多汗宝宝无论是属于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多汗,宝妈妈的护理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宝宝出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要动作轻快,避免宝宝受凉感冒。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和盐份。可以补充口服补液盐,或白开水加点食盐、糖,糖可以促进水和盐的吸收。被褥也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此外,对易于盗汗的宝宝,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

  龙牡壮骨颗粒  宝妈妈聪明之选

  目前,没有什么西药可以单独治疗宝宝体虚多汗等症状,推荐妈妈们选择老品牌——龙牡壮骨颗粒。它是中西药复方制剂,具有健脾和胃、提高抵抗力的功效。方中黄芪,甘、温, 归肺、脾经,为补气诸药之最,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且黄芪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白术健脾益气, 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 白术能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免疫。两药合用,使宝宝气旺表实,汗不外泄,邪不内侵。龙骨与牡蛎并用,有收敛固涩以固肾与敛汗的作用。中药成份取自经典名方,益气固表,同时具有调理脾胃促进宝宝食欲的作用。西药补钙同时补充维生素D,含有碳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三种不同钙源,适合不同宝宝体质,确保吸收,补钙效果看得见。颗粒冲剂,口味好、溶解度高,宝宝爱喝,也更适合娇嫩肠胃吸收。

2015-06-18 14:24:32浏览7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