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小儿哮喘缓解期治疗不能放松

  哮喘是发达国家中发展最快、受累人群最多的医疗问题之一,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一直上升。据统计,欧美国家哮喘的发病率在10%,亚洲国家为5%。我国儿童哮喘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十年来,哮喘发病率上升了64.84%,全国平均的发病率为1.5%,上海、重庆均为3.32%。广州从1994年至2001年,哮喘发病率从3.2%上升到4.8%,现在估计已经超过5%。

  哮喘并不是小病,尤其对于儿童来说,患儿常常因为住院、缺氧等会引起生长发育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哮喘突然发作还会引起气胸、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哮喘有两大病因:其一是慢性气道炎症;其二是支气管痉挛,这才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喘息、胸闷和咳嗽。只要针对这两大病因入手,哮喘是可以得到控制的。标准化脱敏治疗作为唯一的对因治疗方法,是一场‘持久战’,疗程一般为3年,患者必须有长期治疗的决心和毅力。

  目前,对于哮喘的治疗,首选治疗方法就是吸入激素。由于药物能直达肺部,用量小、作用快、安全性高,能使症状快速得到缓解。但治疗的关键在于规范和长期使用,一般首诊哮喘时至少要坚持用药2-3年,经过正确治疗,70%-80%的病人可以临床治愈。

  需要强调的是,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能看到孩子病情稳定就随意减量或停药。因为有些患儿只在哮喘发作时治疗,缓解期则不用任何药物,这样反复发作,久而久之会引起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哮喘的治疗重点应放在缓解期,通过缓解期的治疗,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彻底消除气道内的炎症,从而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 咳嗽和喘息使用缓解药物后,虽然症状消失了,但是气道炎症仍然可以持续存在。

2014-11-05 02:02:18浏览4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林耿鹏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支气管哮喘如何预防
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饮食、增强体质、定期体检等,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酗酒等,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可能会对支气管造成刺激,从而诱发支气管哮喘。建议患者在外出时可以佩戴口罩,避免吸入过多的粉尘、烟雾等,可以减少对支气管的刺激,从而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作。2、避免接触过敏原过敏原可能会导致支气管哮喘,常见的过敏原有尘螨、花粉、动物毛屑、霉菌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出门可以佩戴口罩,还要勤洗手,避免接触到过敏原,能够起到预防支气管哮喘的作用。3、增强体质支气管哮喘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等原因导致,由于气道存在炎症,在日常生活中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等,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能够起到预防支气管哮喘的作用。4、注意饮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饮食,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芥末等,也要避免吃容易过敏的食物,比如海鲜、芒果等,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猕猴桃、胡萝卜、西红柿等,能够补充身体内所需要的营养,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也可以起到预防支气管哮喘的作用。5、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疾病,从而减少疾病的恶化程度,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如果患者出现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抽搐患者在缓解期间消除抽搐的方法有哪些
抽搐患者在缓解期间应设法消除出现抽搐的原因,一般可以通过日常护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来缓解。1、日常护理抽搐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可以通过日常护理的方式来缓解症状。建议患者平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体质,有助于缓解症状。2、药物治疗如果是由于癫痫引起的抽搐,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由于低钙血症引起的抽搐,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碳酸钙片、葡萄糖酸钙片等药物进行治疗。3、物理治疗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的方式来缓解症状。4、心理治疗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等状态下,可能会导致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引起抽搐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来缓解症状。5、手术治疗如果是由于脑出血引起的抽搐,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引起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就诊。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精神病缓解期是什么意思
精神病一般指的是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缓解期是指患者的精神症状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有残留的症状。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异常、感染与免疫因素、脑器质性因素等。精神障碍患者可出现感知觉、情感、思维、记忆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运动性兴奋等表现。如果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一般可以在临床上达到缓解的目的,此时患者的上述精神症状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存在残留的症状。建议家属及时带患者就医,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氮平片、利培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社会支持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家属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并帮助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可以多与其进行沟通,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刺激。饮食上建议患者注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病情。如果患者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