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儿科成“输液病”重灾区 医生:患者的信任很关键

  我国存在过度输液的现象,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医药领域专业人士关心的话题。随着卫计委、食药监总局等多部门对抗菌药物的管理不断增强,过度输液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过度输液依然痼疾难除。医学专家分析认为,医疗体制不够健全、大众缺乏医疗常识等,是导致过度输液的重要原因。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患者加强对医生的信任,是减少不必要输液的有效途径。

  “输液病”普遍存在 儿科是“重灾区”

  孩子发烧打瓶点滴,老人咳嗽打瓶点滴,胃疼、闹肚子挂瓶水……输液的现象十分普遍,观察各大医院的输液室,经常是人满为患。

  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联组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前一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中,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

  时隔四年,大众不再像以前那么迷信“打吊针”,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把输液当作“终极”治疗方法:不管什么病,如果吃药效果不明显,那输液肯定能治好。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剑宁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医药不分家的医疗体制,导致民众的观念长期受到误导,以致大部分人患上了‘输液病’,认为输液病好得快,医生不给输液,就是故意为难我、不重视我。一方面人们无休止地输液,另一方面却对输液的风险知之甚少。”

  过度输液的现象在儿科尤为常见,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华信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朱建宏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很多家长对输液存在认识误区,一种是认为输液是‘高级’的治疗方法,什么病都治;一种认为输得越多好得越快,主动要求医生给孩子输。”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度输液的存在,很多孩子已经产生了耐药性,生病之后不容易好,就算家长明知道输液多了不好,可是看着病怏怏的孩子,还是希望医生开吊针,让孩子快一点好起来。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朱建宏认为,过度输液,和医患双方都有关系。“一方面,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某些严格来说不需要输液的疾病,医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最终给患者开了吊针;另一方面,患者和家属的医疗常识有限,长期以来,没有合理认识输液的作用和危害,在基层医疗机构,患者主动要求输液经常能够得到满足。”

  过度输液危害大 易造成不良反应和医源性感染

  临床中,只有具备特定的指症,医生才会考虑输液,否则就违背了合理用药的原则。那么,哪些病可以输液、哪些病不必输液呢?

  日前,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明确指出一些外科、妇科炎症以及小儿的疾病,可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输液。清单一公布,立刻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热传、分享,有业内人士认为,清单经权威机构发布,提高了大众对合理输液的关注度,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有专家认为,是否需要输液,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展阶段和病人体质具体分析,仅仅列举疾病过于僵化,或许会陷入“一刀切”的误区。

  作为长期从事儿科工作的朱建宏来说,她认为儿科疾病复杂、多样,清单提到的疾病较少,还有很大的补充空间。“孩子之中传染病较多,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一般不需要输液,但是病的重而且出现了并发症,就需要考虑输液。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普通气管炎、肺感染性腹泻、癫痫、心律失常等,多以口服为主,重度肺炎、扁桃体化脓、重度脱水,则需要考虑输液。”

  同时,朱建宏提醒家长:“哪些疾病需要输液不是一概而论,比如肺炎建议输液,但是有的孩子得肺炎之后家长护理得好,是轻型的,这样使用雾化加口服,就能有很好的效果。重度脱水需要输液,轻度脱水可以口服治疗,特别严重的则需要住院。”

2014-09-17 17:11:32浏览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怎么治疗失眠最有效的
失眠怎么治疗,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所以不存在怎么治最有效的说法,需要根据患者失眠的类型决定。失眠通常可以分为生理性失眠和病理性失眠,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如何治疗。 1、生理性失眠 生理性失眠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患者突然到了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生存恐惧感,或者是卧室过于嘈杂、光线明亮,以及所处的环境温度较高或较低,都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失眠的情况。此类患者要适当进行环境调节,如调节室温与灯光等,以及携带自己熟悉的物品,一般可以缓解生理性失眠,无须医学手段干预。压力大、情绪不良等也可能导致失眠,如果因为某事过度紧张或恐惧,比如马上要考试,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则容易导致整晚失眠的情况发生。患者要适当进行自我疏解、情绪调整,还可求助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从而改善症状。 2、病理性失眠 在临床上病理性失眠,主要是指患者受到各种病变的影响,致使无法正常入睡,比如患者有呼吸系统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此类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后才能缓解失眠症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在夜间平躺时此症状可能会加重,从而导致失眠。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止咳祛痰以及解痉平喘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氨溴索、盐酸溴己新、氨茶碱、沙丁胺醇等。哮喘患者在夜间症状可能会加重,一般会出现呼吸急促,喘息等,导致睡眠障碍,引起失眠,此类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布地奈德、多索茶碱等药物来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