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儿童经常出鼻血危害大 影响记忆力和免疫力

  儿童鼻子出血是生活中较常见的现象,由于孩子好动,比成人容易有意外,鼻部又是面部比较脆弱的部位,一旦受伤会引发鼻出血,甚至比较严重。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周骁俐介绍,反复流鼻血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诱发鼻黏膜萎缩、贫血、血小板减少、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低下等问题。儿童经常流鼻血还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斌斌今年4岁,最近一年来,时常流鼻血;遇到天气转热或转冷时,流鼻血的情况更加频繁,虽然每次鼻子出血很快就能止住,但孩子总是流鼻血,还是让斌斌的父母很担心,于是带着孩子来到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就诊。据斌斌父母介绍,孩子曾做过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周骁俐为斌斌仔细做了检查,排查造成孩子流鼻血的原因。检查发现,斌斌的鼻腔粘膜比较干燥,血管较脆,稍加外力触碰,就易破裂出血。

  周骁俐介绍,诱发鼻出血的原因有局部和全身性因素。患有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的孩子,除全身性出血征象外,鼻出血也会经常发生。局部因素则较多因为患鼻炎鼻腔异物或挖鼻等原因。儿童由于鼻腔粘膜薄弱,粘膜下血管又比较丰富,粘膜干燥,血管脆性增加,严重时,稍有外力,甚至在排便、打喷嚏时都可能引发出血;由于儿童出血部位大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黎氏区,此处有汇集成网状的血管,有些喜欢挖鼻的孩子,甚至可以直接损伤该区域的血管丛,引起出血。此外,因情绪波动、疲劳、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也会使毛细血管充血扩张、损伤出血;孩子厌食、偏食等不良习惯,若维生素A、C、PP等摄入不足,可使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易致出血。

  周骁俐提醒,小儿鼻出血属于鼻科急症,虽然鼻出血有多种病因,需要综合治疗,但首先要及时止血,以免引起并发症。当孩子发生鼻子出血时,孩子容易紧张、恐慌,家长切勿慌乱,应该鼓励孩子保持镇静,情绪镇定可以减缓出血,不要让孩子躺下,应直立端坐,不要吞咽血液,可以将孩子头低垂,并将已流入口中的血液尽量吐出,以免咽下刺激胃部引起呕吐。用食指和拇指将鼻前部两侧软骨部分向中间捏紧,压迫鼻中隔前下部10-15分钟,其间不能松手,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同时可以用冷水毛巾冷敷前额和后颈部,使血管收缩减缓出血。大部分的儿童用此方法可以打到止血目的。同时应该粗略估计出血量,对于出血量较大,或仍不能止血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

  预防孩子鼻出血,家长首先应帮助纠正小孩挖鼻的不良癖好,积极防治鼻炎、鼻窦炎等疾病。平时多吃蔬菜、新鲜水果如番茄、芹菜、萝卜、莲藕、西瓜、雪梨、枇杷、橙子等,忌多食导致“上火”的辛燥、煎炸食品,尤其是多进食粗纤维、多喝白开水。排便要定时,不能干燥。平时应保证孩子的正常休息,在寒冷、炎热或干燥季节,对有鼻出血史的孩子,家庭应备有金霉素眼药膏,每天可在鼻腔内均匀地涂抹,以滋润鼻粘膜。

2014-07-17 00:10:21浏览12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李怀宁
精选
李怀宁主任医师儿科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去咨询
擅长小儿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缺陷、儿童癫痫、脑瘫、感统发育、发育迟缓、自闭症、矮小症、性早熟、智力低下、遗尿症、增高、构音障碍、青少年焦虑抑郁、情感障碍、心理障碍疏导、学习困难、厌学等多项治疗,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 在儿童行为发育、生长发育、心理发育综合评估及康复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陈艳丽
精选
陈艳丽主任医师儿科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去咨询
擅长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学习困难、儿童癫痫等发育行为疾病的评估与干预;儿童营养及生长发育,矮小症、性早熟、遗尿症的治疗;新生儿常见疾病及儿内科常见病,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独立处理儿科较复杂疑难疾病和解决较重大技术问题。
郭雪松
精选
郭雪松副主任医师儿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去咨询
擅长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抽动症、多动症、自闭症、构音障碍、癫痫、抽搐症、注意力不集中、脑发育迟缓、生长发育迟缓、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感统训练、矮小症、增高、骨龄分析、智力障碍、遗尿症、性早熟、脑瘫、学习困难、儿童焦虑抑郁厌学心理疾病等。
查看更多儿科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妊娠呕吐中医治疗用什么经方
妊娠呕吐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包括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温胆汤和青竹茹汤等。1、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型的妊娠呕吐,使用时需遵医嘱。其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生姜、大枣等。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益气,半夏、生姜降逆止呕,砂仁、木香、陈皮理气和中。全方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适用于呕吐清水、不思饮食、头晕体倦等症状。2、加味温胆汤:加味温胆汤适用于肝热型的妊娠呕吐。其主要成分包括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麦冬、芦根、生姜等。方中黄芩、黄连、竹茹清肝热,除烦止呕;枳实、陈皮宽胸和胃,调气降逆;半夏、茯苓、生姜除湿化痰,降逆止呕。此方具有清肝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适用于呕吐酸水或苦水、胸胁满闷、口苦咽干等症状。使用时需遵医嘱。3、青竹茹汤:青竹茹汤适用于痰湿阻滞型的妊娠呕吐。其主要成分包括鲜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生姜等。方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竹茹除烦止呕;茯苓、生姜健脾温胃,渗湿止呕。此方具有化痰除湿、降逆止呕的功效,适用于呕吐痰涎、胸膈满闷、头晕目眩等症状。使用时需遵医嘱,根据病情调整药物配比和用量,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妊娠呕吐的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辨证施治,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上述方剂。同时,孕妇应注意饮食调理,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蒸菜等。可适当食用姜茶、柠檬水等缓解呕吐。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也有助于缓解妊娠呕吐。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妊娠呕吐最可能的原因
导致妊娠呕吐的非疾病因素主要是激素变化,疾病因素有胃炎、胆囊炎、妊娠剧吐等。如果孕妇出现严重、持续不缓解的呕吐,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尿常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超声等检查以明确病因。一、非疾病因素:怀孕后,体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迅速升高,在孕早期达到高峰。高水平的hCG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导致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随着孕周增加,hCG水平下降,症状多会缓解。若呕吐症状较轻,可通过调整饮食,保持少食多餐,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来缓解。二、疾病因素:1、胃炎:怀孕后,孕妇饮食习惯改变,胃肠道负担加重,易诱发胃炎。胃黏膜炎症刺激可导致呕吐。治疗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缓解症状。2、胆囊炎:孕期激素变化使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汁黏稠度增加,易诱发胆囊炎。胆囊炎症发作时,疼痛刺激可引起呕吐。病情较轻时,可通过调整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来缓解;若病情严重,可能需在产后遵医嘱考虑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3、妊娠剧吐:少数孕妇呕吐症状严重,发展为妊娠剧吐。除了hCG水平升高外,可能还与孕妇个体体质、维生素缺乏等有关。患者需住院治疗,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钾、镁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减轻该症状。建议孕妇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空腹。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避免接触可能诱发呕吐的气味或食物。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出现的各种问题,若呕吐症状严重或伴有其他不适,立即就医。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头晕、眼花、呕吐怎么办
出现头晕、眼花、呕吐症状,可从休息与体位调整、饮食调节、药物缓解以及心理调节等方面进行调理。1、休息与体位调整:当出现症状时,应立即找安全、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因头晕导致摔倒受伤。若为直立性低血压引起的头晕,可尝试缓慢改变体位,如从卧位到坐位,再慢慢站立,给身体足够时间适应血压变化,减少头晕、眼花症状。2、饮食调节:若症状由低血糖引起,可迅速补充含糖食物,如糖果、饼干、果汁等。糖能快速被人体吸收,升高血糖水平,改善因低血糖导致的脑部能量供应不足,缓解头晕、眼花、呕吐症状。日常饮食中,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节食,定时进餐,维持血糖稳定。对于高血压患者,需控制盐摄入,减少高盐食物,如咸菜、腌制品等,以减轻水钠潴留,利于控制血压。3、药物缓解:如果是高血压导致的头晕、眼花、呕吐,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其能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舒张,降低血压,从而缓解因血压升高引起的不适症状。但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量。4、心理调节:精神紧张、焦虑也可能加重头晕、眼花、呕吐症状。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波动、血管收缩,加重头晕等不适。保持平和心态,有助于身体恢复正常状态。建议患者若头晕、眼花、呕吐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如血压监测、血糖检测、颈椎及脑部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密切关注身体指标变化。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妊娠呕吐什么时候开始减轻
一般而言,妊娠呕吐在妊娠早期达到高峰后,会逐渐减轻,这一过程通常在怀孕后的第10至12周开始。但孕吐的减轻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所有孕妇都会在这个时间段内感受到孕吐的明显减轻。此外,孕妇的激素水平变化、心理状态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孕吐减轻的时间。妊娠呕吐,即孕吐,是许多孕妇在妊娠早期经历的一种常见反应。大多数孕妇在怀孕后的第8至10周,由于体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达到高峰,孕吐症状也相应达到高峰。此后,随着孕期的推进,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逐渐趋于稳定,胃肠道的适应性也逐渐增强,从而使得孕吐的症状得到缓解。因此,大多数孕妇在怀孕后的第10至12周开始感受到孕吐的明显减轻。然而,也有部分孕妇的孕吐症状会持续较长时间,甚至可能在整个孕期都会偶尔出现孕吐。然而,孕吐减轻的时间区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孕妇的激素水平变化、心理状态等。个体差异方面,每个孕妇的身体状况、耐受性以及对激素变化的适应性都有所不同,因此孕吐的开始和减轻时间也会有所差异。激素水平变化方面,孕妇体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的升高和下降速度会影响孕吐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心理状态方面,孕期压力大、焦虑、抑郁或情绪波动频繁的孕妇,可能会加重孕吐症状,使其持续时间延长。针对妊娠呕吐的情况,孕妇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胃肠道的蠕动。如果孕吐症状严重到影响进食和日常生活,孕妇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的意见,必要时接受专业的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