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小儿厌食 调治有法可依

  小儿厌食,广义上是指食欲下降。而一般家长认为的小儿厌食与医学中精神神经异常引起的神经性厌食是有区别的。食欲,实际上是指要求进食的一种基本生理欲望,受到位于下丘脑的两个神经核的控制和调节,一个位于腹外侧核,称为“摄食中枢”,另一个位于腹内侧核,称为“饱食中枢”。前者是产生食欲的生理基础,后者则产生饱的感觉,抑制前者的作用。正常小儿的食欲与其营养的需要是基本平衡的。小儿由于遗传、环境、体格、活动量不同,对营养的需求个体差异很大,其食欲和喜欢吃的食物种类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如果由于疾病、喂养不当或其他因素,造成较长时间缺乏进食的欲望,可能影响热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吸收,从而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小儿缘何厌食

  疾病  一些疾病可导致孩子的食欲下降。小如伤风感冒,大到胃肠、肝肾等疾病。当孩子感染急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肺炎等)病毒或细菌毒素引起发热,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功能,可使消化酶分泌减少,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引起厌食。一般来说,孩子在患上呼吸道感染等较轻的病症时,多在热退后3~5天渐渐恢复正常食欲。而由慢性疾病引起的厌食,则可维持较长时间。消化系统疾病会导致厌食,如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胆道感染、肝炎、原发性吸收不良症、便秘、口腔疾病等。孩子在患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肝炎等疾病时,厌食表现得尤其突出。

  药物  许多药物都有一定的胃肠道副作用,尤其是各种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可引起胃肠反应甚至暂时性厌食。一般停药2~3天后会逐渐恢复。

  心理  进食环境改变可影响食欲,如孩子刚入幼儿园或走亲戚,不适应新的进食环境和方式,口味不适应,可引起孩子的食欲降低。情绪也会影响食欲,如家长在饭桌上训斥孩子,孩子心情很差,便会吃不下饭。此外,有些家庭习惯边看电视边进食,孩子的注意力在电视节目而不在饭菜,食不知味,影响消化酶的分泌,时间长了,也可引起厌食或者吸收不良。

  喂养不当  家长不懂科学均衡地给孩子喂食,未及时添加辅助食品,长期喂养液态或软食,未及时培养小儿的咀嚼功能,给孩子吃较多的零食等都可引起小儿厌食。还有的孩子摄入冷饮、饮料过多,而冷饮、饮料中含有糖分较多,较易产生饱胀感,造成食欲降低,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冷饮吃得过多,还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和分泌紊乱,抑制消化酶的分泌,导致厌食的发生。饮食不规律,无固定进食时间,进食时间过度延长或缩短,孩子正常的胃肠消化规律被打乱后,也会产生厌食。

  缺锌  锌参与构成一种含锌蛋白——唾液蛋白,这种蛋白对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结构、功能及代谢有促进作用。当缺锌时,口腔黏膜增生,角化不全,半衰期缩短,黏膜脱落,掩盖和阻塞了舌乳头上的味蕾小孔,使食物难以接触味蕾(味觉感受器),从而导致味觉迟钝,食欲减退以致厌食。缺锌还可使儿童生长发育停滞、性征发育迟缓、贫血、伤口不易愈合、免疫力低下等。对于食欲减退、厌食的儿童,可以通过补锌来改善食欲,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中医分型

  小儿厌食中医辨证一般分为食积型、脾胃气虚型和脾胃阴虚型等三型。

  食积型 孩子通常不爱吃东西或食而无味,多食后会有恶心、呕吐、脘腹作胀的情形。治疗以消食导滞为主,可使用麦芽、神曲、山楂等中药消食导滞,再配合枳实、陈皮等帮助理气运脾,若有胀气,可增加莱菔子、木香、香附、厚朴消除胀气。

  脾胃气虚型 这类孩子通常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形体瘦弱,除厌食、拒食外,若进食稍多或较难消化的食物,则大便挟有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易疲劳,舌质淡,舌苔薄白。治法以健脾益气为目标,常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也可用山楂、鸡内金、莲子、淮山药等药材。食疗可用山药、茯苓熬汤或粥,都可以健脾。

  脾胃阴虚型 这类孩子通常口干、喝水多,但不爱吃饭,舌苔多见光红,舌质偏红,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治法以滋养脾胃为主,可用白芍、乌梅、沙参、玉竹、天花粉、山药等,取酸甘化阴之法,清而不滋,养胃生津。

  以上三型均有相关中药或中成药,疾病顽固者或服药困难者可加用针刺(刺四缝法)、推拿、捏脊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生活调养

  合理安排饮食 在小儿患病期间,饮食应清淡且易消化,少食油腻荤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疾病的恢复期可适当给孩子服用助消化、增强食欲的药物或相应中药等。常便秘的孩子则多吃些含纤维较多的蔬菜,多饮水以保持大便的通畅。若是喂养不当引起的厌食,则要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并增加饮食品种的变化。

  培养良好习惯 少让孩子吃零食,餐前不要吃糖果、冷饮等,不要饮过多的水,按时就餐。主食可包括米饭、面条、饺子等诸多种类,菜肴荤素搭配。对于食物的颜色和形状,家长则可多花些心思,多些变化。

  及时心理疏导 在孩子表现出不愿进食的态度时,不要强迫其进食。在孩子吃饭时不要经常批评、指责孩子,有什么问题最好留在饭后解决,否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加重厌食程度。也不要哄着孩子吃饭,父母对小儿吃多吃少不要过度关心,更不要乞求孩子多吃,让孩子培养主动吃饭的好习惯。

63
2013-08-27 01:02:58浏览71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微量元素障碍是什么意思
微量元素障碍是指机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如微量元素缺乏还是微量元素过量,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相应临床症状的病症。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中所占比重微小,但其对于维持生命活动、保障机体正常运转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微量元素缺乏的原因较为多样,首先饮食摄入不足是常见因素,例如贫困地区人群因食物种类单一,长期无法摄取富含锌、铁、硒等微量元素的食物,部分患者可能因挑食、偏食,不吃肉类、海产品、坚果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导致铁缺乏引发缺铁性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锌缺乏则影响味觉和食欲,造成生长发育迟缓。另外吸收不良也会引发问题,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感染,会破坏肠道黏膜,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使得机体无法从食物中有效摄取钙、镁等元素,长期可能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手足抽搐等情况。微量元素过量也会危害健康。某些地区土壤、水源中含过量的重金属元素,如铅、汞,当地居民长期接触,体内蓄积过多,铅过量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患者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汞中毒可影响肾脏、神经系统功能,出现蛋白尿、震颤等症状。此外,不合理用药、误服含微量元素的物质等也会造成体内微量元素失衡,如过量补充维生素D会促使钙吸收过多,引发高钙血症,危害心脏、血管等器官。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微量元素检测,根据结果合理补充相应微量元素。生活中要注意远离污染环境,避免接触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减少微量元素过量摄入的风险。一旦怀疑出现微量元素障碍,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测确诊后,遵医嘱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调整体内微量元素水平,恢复身体健康。 如何预防微量元素障碍均衡饮食:食物是微量元素主要来源。要确保膳食多样,主食粗细搭配,如糙米、全麦面含多种微量元素;多吃新鲜蔬果,像菠菜补铁、橙子补维C促进铁吸收;肉类如牛肉、猪肝富含锌、铁,海产品如海带含碘丰富,应注意不挑食偏食,每日摄入种类尽量超12种,每周超25种,全面满足身体需求。合理补充:特殊人群要按需补充微量元素。孕妇、哺乳期妇女因孕育、哺乳消耗大,需额外关注。如在医生指导下补叶酸、铁、钙等。婴幼儿生长快,4-6个月后辅食可添高铁米粉,再逐步引入蛋黄、肉泥,按生长阶段补营养。老人消化吸收差,可补适量维生素D助钙吸收,补前咨询医生,以防过量。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微量元素障碍跟微量元素检查一样吗
微量元素障碍和微量元素检查是不一样的。如果发现微量元素检查结果有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从概念范畴维度来看,微量元素障碍是指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出现异常,包括缺乏、过量或比例失调等情况,进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生理功能异常或疾病状态。而微量元素检查则是一种医学检测手段,通过采集血液、头发等样本,运用特定的仪器和方法来测定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以了解其在体内的水平,为诊断微量元素相关问题提供依据。其只是对微量元素状况的一种检测评估方式,本身并不等同于微量元素出现的实际障碍情况。从临床意义上来讲,微量元素障碍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意义,意味着身体已经因微量元素的异常而出现了健康问题,需要针对具体的障碍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微量元素检查的临床意义在于辅助诊断,通过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微量元素异常的可能性,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检查结果可能提示某种微量元素含量偏低,但并不一定能直接诊断为微量元素障碍,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对于关注微量元素状况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微量元素检查,尤其是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但不能仅依赖检查结果来判断健康状况,要将检查结果与自身的身体表现相结合。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多动症缺乏什么微量元素
多动症可能与缺乏铁、锌、镁等微量元素有关。微量元素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其缺乏时,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进而与多动症的发生发展存在联系。1、铁:铁元素对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意义重大。缺乏铁会影响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多巴胺在大脑中参与调节注意力、行为控制等功能。缺铁时,多巴胺合成不足,可能导致大脑对注意力和行为的调控出现问题,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多动不安等症状。2、锌:锌参与多种酶的合成与激活,在大脑发育和神经功能维持方面不可或缺。缺乏锌会干扰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正常的神经信号传递对于保持良好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十分关键,一旦因缺锌受影响,就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多动等类似多动症的表现。3、镁:镁能够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在大脑中,其有助于稳定神经元的活动。当体内镁缺乏时,神经细胞的稳定性被打破,可能导致神经信号传导紊乱。这会影响大脑对行为和情绪的控制,引发多动、冲动等行为,与多动症的某些症状相似。若怀疑有多动症倾向,不要自行判断微量元素缺乏情况。及时前往正规医院,通过专业检查评估是否患病及微量元素水平。日常饮食中,注意营养均衡,多吃瘦肉、坚果、绿叶蔬菜等富含各类微量元素的食物。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微量元素障碍症能治好吗
微量元素障碍症部分能治好,因摄入不足等引发的,调整饮食或补充相应制剂可改善,如锌、铁缺乏症。但由遗传性或慢性疾病引起的,治疗难度大增,单纯补元素难奏效,需复杂方案。微量元素障碍症通常是由于机体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排泄过多等原因导致的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对于这类情况,如果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锌缺乏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锌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坚果、牡蛎等,或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锌制剂,可以有效补充体内锌元素,从而缓解因锌缺乏导致的症状。同样,对于铁缺乏引起的贫血,增加富含铁质的食物摄入,如红肉、豆类、绿叶蔬菜等,或者服用铁剂,也可以显著改善贫血状况。然而,如果微量元素障碍症是由于遗传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治疗难度可能会大大增加。例如,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体内铜代谢障碍,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对于这类情况,单纯依靠补充铜元素可能无法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需要采用更加复杂的治疗方案,如基因治疗或酶替代疗法等。此外,如果患者存在慢性疾病或吸收障碍,也可能导致微量元素持续缺乏,此时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更严格的监测。对于患者而言,一旦发现微量元素障碍症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测确定缺乏或过量的元素种类及程度,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液中的微量元素水平,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