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研究发现:核苷(酸)类似物可减少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近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的“乙肝病毒及其它相关病毒感染孕妇的围产期管理研讨班”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彭劼教授指出,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LMV)、替诺福韦(TDF)、替比夫定(LdT)等可有效降低胎儿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400X300_彭劼

彭劼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并回答提问

  母婴垂直传播是目前我国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研讨会上,彭劼教授分析,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围产期感染。水平传播包括密切的生活接触、静脉药瘾者水平传播、性传播、输血传播等医源性传播和医务人员工作暴露等。其中母婴垂直传播仍然是目前我国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彭劼教授认为,婴儿在孕妇分娩时可能会由于接触母体阴道分泌物和母血发生感染,少数经过胎盘也可能发生宫内感染。如果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那么85%—95%的婴儿将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致病率和致死率显著升高。

  慢性乙肝和妊娠之间的联系

  在围产期,胎儿可能会通过母体感染乙肝病毒,那么慢性乙肝和妊娠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彭劼教授分析到,在妊娠期,孕妇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怀孕期间,孕妇体内产生大量的性激素需要在肝内代谢和灭活,胎儿的代谢和解毒也要依靠妈妈来完成,这些无疑加重了母体的负担。此外,母体的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物质消耗多,也不利于肝脏病变的恢复,可能还会导致肝脏疾病的加重。换个角度,如果母体合并肝功能严重异常,那么就容易出现产后出血,增加产褥感染机会,对胎儿可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低体重、胎儿窘迫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等。

  核苷(酸)类似物可减少慢性乙肝母婴传播

  由于至今尚无彻底清除乙肝病毒且安全无不良反应的治疗药物,使慢性患乙肝的临床治疗只能达到临床缓解的效果。然而,围产期感染乙肝病毒的人中,有9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为此免疫预防对婴幼儿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预防围产期感染?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儿科医院朱启镕教授分析,1995年我国就提出了产前阻断措施,也就是说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怀孕28周起,每4周就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直到临产。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可降低宫内感染率,原因是成熟的胎盘具有摄取母体中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IgG的作用,胎儿间接从母体摄入乙肝免疫球蛋白,当发生母血渗漏时,就可以有效的结合病毒减少感染。

  但是彭劼教授强调,虽然有研究提示在妊娠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但是这也并未得到证实。而据相关资料显示,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LMV)在减少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是有效和安全的。

  研究结果显示,在38例慢性乙肝妇女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过程中,怀孕并坚持在孕期使用拉米夫定的,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间都没有发现肝炎活动,产后一年,新生儿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的概率为0(表面抗原为阳性意味着有携带乙肝病毒嫌疑)。此外,也没有出现产科并发症和新生儿缺陷。

  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高病毒载量孕妇在怀孕末期应用同为核苷(酸)类似物的替比夫定(LdT)能有效降低胎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的发生率。

【专家介绍】

    彭劼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广东省肝病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1989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一直在南方医院从事肝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临床功底扎实,熟悉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及肝硬化的诊治。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3项。曾获广东省“五四”青年奖,荣立军队三等功一次。

    擅长 肝组织临床病理,并结合肝组织病理指导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失代偿、肝衰竭等危重病人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杂症的诊断亦有较丰富的经验。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阮文玲 通讯员:温志勤)

 

63
2012-08-06 09:53:30浏览8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潘正启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缺血型股骨头坏死能自愈吗
缺血型股骨头坏死是一种严重的骨骼疾病,通常情况下无法自愈。这一病症由多种因素引发,主要特征为股骨头血供受损,导致骨质破坏与塌陷。缺血型股骨头坏死的核心问题在于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正常情况下,股骨头的营养供应依赖于旋股内、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等血管系统。当这些血管因创伤(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长期酗酒等原因遭到破坏时,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减少甚至停止。没有充足的血液滋养,骨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开始逐渐死亡。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血液带来的修复因子,坏死区域的修复过程受到极大阻碍。与其他部位的组织损伤不同,骨骼的修复需要特定的微环境和持续的血液供应来完成骨重建。而在缺血型股骨头坏死中,这种关键条件缺失,使得骨组织无法自行修复坏死区域,因此难以自愈。随着缺血型股骨头坏死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不可逆的变化,进一步加大了自愈的难度。早期,在血供减少后,股骨头内的骨小梁开始发生微骨折,骨质逐渐变得疏松。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缺乏有效的修复,坏死区域不断扩大,股骨头的力学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当股骨头承重时,无法承受身体的压力,进而发生塌陷。一旦塌陷发生,股骨头的形态改变,髋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也受到严重影响,关节软骨磨损,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这种进行性的破坏过程无法自行停止,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在面对如此严重且持续进展的损伤时,根本无法逆转病情,更不可能实现自愈。面对缺血型股骨头坏死,患者应尽早治疗。若病情发展已到中晚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带血管蒂腓骨瓣移植下颌骨重建术、髋关节置换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