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生宝宝如何抵抗春季病毒袭击?

  春季是细菌滋生的季节,而且天气变化频繁,因此宝宝稍不留神便容易生病,特别是对于抵抗力低下的新生儿来说,更是要注重护理。

  春季里什么病毒更容易入侵宝宝身体?

  第一类是呼吸道疾病。如患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感冒引发的疾病。此类病很容易在春季流行,如流行性脑炎、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值得一提的是流行性脑炎,它是由一种叫脑膜炎双球菌的细菌引起的,此菌对干燥、湿热、寒冷及一般消毒剂极其敏感,在早期就如同感冒,将会有发烧、头疼、乏力、呕吐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会出现紫斑,幼儿因头疼而出现打头,甚至惊厥等症状。

  第二类是过敏性疾病。春天百花盛开,人们外出春游时容易接触过敏源,易引发哮喘过敏性鼻炎和变态反应性荨麻疹

  第三类是肠道疾病。因为外出的机会增多,在外吃东西的机会也增多,小孩子时常用脏手吃东西,患肠道疾病的机会会增加。

  春季抵抗病毒——宝宝健康护理守则

  1、日常护理

  春季气候干燥多风,应保护好婴幼儿的口腔、鼻腔的湿润清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鼻腔有分泌物时,应即时用棉签蘸点苏打水清洗干净。

  同时,在每次喂奶的间隔时间应喂些温开水,以达到清洁口腔,补充水分的作用。

  2、新生儿三浴

  卧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整洁干净,做好“新生儿三浴”(即阳光浴、空气浴、水浴)。

  如果是早春,气温不稳定,要根据气温变化决定是否把宝宝抱出户外。如果风不大,不下雨,就可以把宝宝抱出去;如果室内还没有停止供暖,最好不要把宝宝抱出去,等到停止供暖后再抱宝宝出去。

  3、婴儿着装

  选用质地柔软的纯棉织品,因棉织物吸湿性、透气性、保温性良好,又柔和、轻软不会刺激皮肤,有利于皮肤的呼吸,代谢。不要在颈部,腰股部,四肢等处使用橡筋松紧带或强带结扎,影响生长发育或发生意外。最好用连衣裤。衣着的颜色以淡雅为好,那种大红大绿鲜艳之色,在阳光下产生反射作用,对婴幼儿的视力形成不良刺激。

  4、其它注意事项

  (1)春季要注意保暖,避免硬肿症的发生。

  (2)春季还要防止花粉过敏、呼吸道感染,开窗通风的时候要注意。

  (3)婴幼儿的嗅觉比较敏感,在授乳期间妈妈不要涂脂抹粉、少吃药。

  (4)尿布应用干净清洁的旧棉布在尿布外层包垫,以免影响透气散热发生婴儿尿布疹

  (5)家庭成员应戒烟,母乳妈妈避免喝酒。

  5、怎样使新生儿在春季少生病

  (1)营养均衡、搭配合理。均衡的营养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至关重要。因此要大力提倡乳母乳喂养,尤其是初乳的摄取。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长要适时适量添加辅食,以利于生长发育的需要。食物应多样化。乳母尽量少吃药,尤其是抗生素,可以在医师指导下适当选用中医药治疗。

  (2)保持呼吸道清洁、湿润。春季气候干燥多风,应保持婴幼儿口、鼻湿润清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在每次喂奶的间隔时间应喂些温开水,以达到清洁口腔,补充水分的作用,鼻腔有分泌物时,应及时用棉签蘸点苏打水清洗干净。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晒太阳。卧室内要多通风、勤打扫。在天气晴好时,应抱幼儿到户外活动,使大腿、两臂、臀部、面部适量的接触阳光的照射,促进钙的吸收,维持血中钙、磷的平衡,减少佝偻病的发生。

  (4)悉心呵护幼嫩皮肤。婴幼儿的皮肤易出汗,保温差,皮肤娇嫩,自我保护能力差,春季要注意保暖。不要用任何化妆品,更不能乱用含激素的软膏。清洁时宜用水洗,不用肥皂。衣着应式样简单,便于穿脱,选用质地柔软的纯棉织品。不要在颈部,腰臀部,四肢等处使用橡筋松紧带或强带结扎,最好用连衣裤。衣着的颜色以淡雅为好。尿布应用干净清洁的旧棉布在尿布外层包垫,以免发生婴儿尿布疹。

  (5)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婴幼婴幼儿的嗅觉比较敏感,在授乳期间乳母不要涂脂抹粉,因其浓厚的气味,会使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哭闹、拒乳、睡眠不安等现象。烟、酒对婴幼儿的呼吸道,智力也有影响,父母应戒除不良嗜好。

(责任编辑:余渭霞)

63
2012-04-17 02:33:00浏览61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施慧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慢性胃炎口水多怎么回事
慢性胃炎口水多,多考虑是饮食不当造成的,也不排除与腹部受凉、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不良等原因有关,可以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1、饮食不当如果个人长期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食用过多酸性的食物,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刺激,从而出现胃酸分泌过多,伴随口水增多的现象。可以适当调整个人饮食习惯,注意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过多刺激的食物。也可以适量食用碱性的食物,如苏打水、苏打饼干等,能够有效中和胃酸。2、腹部受凉平时不注意腹部的保暖,受到寒凉刺激以后,可能会导致胃肠道痉挛,从而引发胃酸分泌过多,出现口水增多的症状。可以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受到寒凉刺激。也可以多喝一些温热的水,能够有效改善症状。3、消化不良如果患者一次性吃过多食物,可能会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堆积,不能及时消化和吸收,进而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导致患者出现口水增多、腹胀、腹痛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健胃消食片、乳酸菌素片等药物来改善。此外,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4、胃酸分泌过多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酸分泌过多的现象,从而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出现口水增多的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等。此外,还可以遵医嘱服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能够有效改善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5、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患者不注意饮食卫生,可能会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道,从而出现胃痛、口水增多、食欲不振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莫西林胶囊、阿奇霉素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要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以免导致病情加重。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在饮食上可以吃清淡的食物也可以吃水果和蔬菜,切勿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吃什么中成药
对于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合适的中成药能起到辅助治疗、缓解症状的作用,常用的有胃苏颗粒、摩罗丹、康复新液、虚寒胃痛颗粒等,建议遵医嘱选择合适的用药。一、慢性胃炎:胃苏颗粒:具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的功效。其成分中的紫苏梗、香附等能疏肝理气,陈皮、枳壳可调理中焦气机,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因气机不畅导致的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能有效改善胃部的胀满不适,调节胃肠功能紊乱。摩罗丹:其是由百合、茯苓、玄参等多味中药组成,能滋养胃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络定痛。针对慢性胃炎病程较长,胃黏膜出现的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摩罗丹可通过其综合药效,修复胃黏膜,减轻炎症,缓解胃部隐痛、烧心、消化不良等多种症状,促进胃部功能恢复。二、十二指肠溃疡:康复新液:这是一种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制成的中成药,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作用。对于十二指肠溃疡,其能在受损的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对溃疡面的进一步侵蚀,同时促进黏膜细胞的再生,加速溃疡愈合,减轻溃疡引发的疼痛,尤其是空腹疼痛,提高溃疡的治愈率。虚寒胃痛颗粒:适用于脾胃虚寒型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此类患者常表现为空腹时疼痛加剧,喜温喜按,进食后缓解,同时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全身症状。虚寒胃痛颗粒中的党参、黄芪、白芍等药物能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从根本上调理脾胃虚寒的体质,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减少发作频率。若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除遵医嘱服用中成药外,日常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浓茶、咖啡等,以免刺激胃黏膜。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因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功能。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监测胃部病变情况,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马明哲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适合慢性胃炎病人的饮食有哪些
如果患有慢性胃炎,在食物选择上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小米粥、山药、菠菜、酸奶、木瓜等食物。需要注意的是,食物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若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1.小米粥:慢性胃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而小米粥属于比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且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因此适当吃一些小米粥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且也不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对病情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2.山药:该类食物也具有养胃的功效,其中富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适量进食后可起到辅助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同时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增进患者的食欲。3.菠菜:菠菜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胡萝卜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慢性胃炎的患者适当食用后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对于疾病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4.酸奶:酸奶中含有的乳酸菌进入肠道后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的情况,并且也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5.木瓜:木瓜中含有木瓜酵素,这种酵素有助于分解蛋白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从而帮助慢性胃炎患者更好地消化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就医患者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也要尽量避免大量进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如冰激凌、酸辣粉等,以免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